近期科技板塊開啟了一輪幅度較大的上漲行情,有些投資者就開始焦慮了,漲之前沒來得及上車的,現在想上車又怕高位接盤;上了車的,想下車又怕行情還將持續。當前投資者有兩大擔心,一個是擔心外部環境的不確定性和經濟下行壓力,但這個利空因素對股市的影響已經大部分反應在估值和時間中;另一個擔心是,行情還能不能持續,股市向上的力量到底是什麼?
下面我們將從相關政策支援、行業機會、企業盈利等方面全面解讀科技板塊以及代表科技板塊的創業板的投資機會,幫助投資者把握行業拐點出現時的重大投資機會。
1.關於市場走勢的研判
1、國內方面,政策利好不斷,機構對市場一致性樂觀
政策環境從2018年四季度開始就已經在逐漸變化,從嚴監管逐漸變為鼓勵發展,從科創板的設立到兩融的放開,都意味著整個政策環境的變化。
前一陣吹風説的政策連串重磅利好正在逐步變為現實:央行普遍降準和定向降準相結合,釋放了9000億的資金,對經濟穩增長意義重大。財政部大力推進地方債發行和並要求加快投放,對刺激經濟增長作用顯著。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雙雙發力,疊加融資融券利好、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等政策,確定了牛市的兩個必要條件,即政策和流動性的雙重利好,這對資本市場將是一個巨大的中長期利好支援。
A股很多場外資金,企業的、居民的資金還是非常看重政策的,如果資金想要被引導到股市這一塊,需要政策上給予一定的鼓勵和創新上的支援,這一點我們認為趨勢是明確且樂觀的。
2、國際方面,外部環境的不確定仍然存在
一方面,從美國到歐盟再到中國,國際大環境的利率下行已經成為趨勢,這對全球經濟構成支撐。另一方面,貿易問題的不確定性仍然存在,經歷了一年多的反反覆復,國內市場對該事件的敏感度也越來越低,對於它的後續影響,我們認為即使繼續延伸,對國內股票市場的影響也非常有限,而一旦超預期,則將對A股産生重大而積極影響。
3、估值和盈利增速
盈利的變化可能超預期,在未來的半年到一年內,會逐漸看到越來越多的行業出現景氣度逆轉。目前A股仍處於歷史的中低估值區間,上市公司盈利連續兩個季度邊際改善,我們預計盈利拐點很快就會出現,投資股市的時機已經來臨。
2.為什麼要投資科技股
1、科技是第一發展驅動力,科技股的投資回報驚人
科技股通常被認為是成長股,科技股的長期回報是非常驚人的,以美國股市為例,在過去的30年,代表科技股的納斯達克指數回報是60倍,而代表美國市場整體回報的標準普爾500指數的回報是30倍,長期累積下來差異巨大。從上世紀80年代的IBM、Compaq、90年代的Microsoft、Intel以及後來的Oracle、Google、Apple、Facebook等,任何歷史時期都有科技股的引領,並且漲幅巨大。中國科技股的代表如新浪、網易、百度、騰訊、阿里巴巴等亦是如此。究其背後的原因,就是科技是推動社會發展的第一動力、科技不僅能夠滿足當時人們的需求,而且還能創造新的需求並引領需求,每一項重大技術發明和科技創新,不僅使相關企業和股東獲得了豐厚的回報,而且也對整個産業和整個經濟都産生了重大的影響和促進。
2、發展科技已是全民共識,我國科技崛起的必然性
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的競爭,近一年多來國內股票市場無疑受到中美貿易摩擦的劇烈影響,從中興通訊到華為、中科曙光等,美方對我們發動了一輪又一輪的科技封鎖和打壓,我們在這場科技戰中也深深體會到了自己的短板,有些技術是買不來的。所以,無論中美貿易談判最終結果如何,必須大力發展自己的科技産業、中國的科技必須崛起已經成了全民共識和國家策略,政策的支援對整個科技板塊將是一個長期的重大利好,因為政策所指就是資金所向,而資金流向哪,哪就會繁榮。
3.創業板投資正當時
從長期角度來看,這幾年我們一直在去杠桿,在講經濟轉型。去杠桿其實去的是週期性行業的落後産能,還有僵屍企業,經濟轉型是要走高品質發展之路,那麼科技創新就是高品質發展道路的首選,創業板指數具有鮮明的科技創新的標簽。
從中期的角度來講,目前市場底部特徵其實是比較明確的,去年四季度陸續出現政策底、市場底和估值底。目前還有兩個底部特徵還沒出現,一個就是經濟底,一個是盈利底。經濟底要結合政策來看,一般政策傳導需要時間。我們從歷史看到,一般成長股在經濟下行期的末端和經濟上行期的初期表現更好,從這個角度來講,目前宏觀經濟仍有一定的下行壓力,股票投資可以選擇具有成長標簽的創業板。
另外盈利的情況,一般盈利會滯後股價1-2個季度,再加上資訊披露時點滯後,盈利數據會較股價有比較明顯的滯後效應,股市一般會看盈利預期。但我們看到創業板在2018年年報計提了大幅虧損和商譽減值,盈利底已經出現,目前創業板已經連續兩個季度出現了業績邊際改善。
為什麼我們説盈利很重要,因為我們回溯歷史可以看到不管是牛市行情還是結構性行情,歸根結底都是盈利驅動的。例如上一輪牛市時2014年-2015年,但創業板其實從2012年底行情就啟動了,因為2013-2015年創業板的盈利是逐漸向上的,2016年後主機板盈利回升,創業板盈利下滑,對應了這一時期主機板結構性行情,而創業板連續跌了好幾年。
另外,資金面也很重要,每一輪牛市行情一定要有資金面的支援。目前宏觀經濟仍有一定的下行壓力,資金面大概率仍保持適度寬鬆,另外美國進入降息通道,也能夠打開我們貨幣政策的空間。央行上周剛普遍降低了存款準備金率,釋放了9000億的流動性,財政部對地方債發行和撥付使用提出了效率極高的時間要求,貨幣和財政政策都在發力,這對資本市場都是中長期的利好支援。
科技股的投資,總要落在投資載體或投資工具上,科技股整體的歷史回報雖然驚人,但由於科技企業的淘汰率也非常高,選出最終勝出的企業是非常困難的,對於廣大的投資者,與其選科技股票,不如選擇科技類股票指數基金,如創業板ETF,這樣不僅避免了一旦踩雷損失慘重的風險,也能同樣獲取到科技股的整體回報水準。
4.從行業分析看創業板的投資機會
作為中國的“納斯達克”,創業板本身具有長期的投資價值。在國務院蓋章通過的“七大戰略性新興産業”中,包括新一代資訊技術、生物、節能環保、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七大行業。對應到創業板指的成份行業構成中,就包括資訊技術、醫療保健、工業、新材料等等。其中資訊技術、醫療保健佔比最大,兩者一起佔據了半壁江山。
創業板中醫藥股大概佔了20%的權重,電腦傳媒電子這些加起來差不多有30%多的權重,所以一提到創業板,基本上就是成長性高,科技創新的標簽。我們從美股和A股的歷史來看,有兩個板塊容易出大牛股,一個就是消費,一個就是科技創新。
醫藥屬於必須消費品,行業具有高成長的屬性,能夠穿越牛熊市,不論是A股市場還是國際市場,醫藥都是長期走牛的行業,長期回報遠超大盤。並且隨著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增加,健康意識提升,人口老齡化,人口結構的變化,政府投入不斷增加推動行業快速增長。但與此同時,老齡化加速增加醫保支付的壓力,醫藥控費是趨勢,對於藥品尤其是仿製藥來説長期下來是降價的趨勢,這也是前段時間醫藥表現一般的原因,目前市場對下半年的降價已有預期。並且總的來説醫藥控費仍無法改變醫藥行業的發展趨勢,另外創業板上基本也沒有仿製藥,主要以服務、器械為主,降價整體對創業板的醫藥股影響不大。
科技創新:講到科技創新這些行業,大家可能會比較擔心中美貿易摩擦的擾動,但其實這需要辨證來看,短期貿易談判仍在進行中,談判過程存在反覆,所以對這一板塊可能存在階段的脈衝式影響,但我們看到其實市場對此的反應是逐漸脫敏的,另外正因為中美貿易摩擦,讓我們更加關注科技創新行業的發展,國家政策支援力度加大,自主可控等核心領域加速催化。包括前面我們也提到了,我們要經濟轉型,那麼科技創新就是首選的方向。另外,我們知道5G已經開始商用了,隨著5G商用,包括人工智慧、物聯網、雲計算、資訊化、視頻、手遊、5G換機需求等等,都會加速催化。
生物科技、雲計算、人工智慧、高端製造是構成創業板指數的最重要行業和主題,與國家戰略高度吻合,政策對這些行業的支援力度將對創業板指數構成十分確定的長期支援作用,基於對中國經濟和中國科技的堅定信心,我們堅信未來創業板投資的豐厚回報是值得期待的。
5.對創業板産生積極影響的其他因素
1、科創板的表現對創業板的估值修復産生積極影響
科創板股票受到資金青睞,推動科創板股票在開市後股價高漲,目前已經相較可比公司有了較多的估值溢價,而作為同類公司的創業板股票的估值優勢非常明顯,它給創業板帶來估值提升的機會是非常確定的。
2、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對創業板産生積極影響
前不久的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關於支援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意見表示,將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研究完善創業板發行上市、再融資和並購重組制度,創造條件推動註冊制改革。創業板改革大概率是朝著科創板的方向改革的,創業板和科創板的聯動行情,可以借鑒創業板上市後的表現,在上市初期同樣獲得了不錯的漲幅,但之後基本與中小板走勢趨於一致,相信科創板在上市一段時間後,與創業板的聯動效應將更加明顯。
這個意見確定了深圳將成為對外開放和科技創新的排頭兵,會有更多的科技創新企業落戶深圳,選擇創業板上市,我們的資本市場是多層次發展的市場,創業板作為其中重要的一層,自成立以來在支援新經濟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這次更是明確其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職能。對創業板發行上市、再融資和並購重組制度,創造條件推動註冊制改革,隨著制度改革和創新不斷深化,創業板將能夠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3、被動外資納入A股的大擴容,對創業板産生重大利好
MSCI指數2019年分三步將A股的納入因子從5%提高到20%,5月擴容納入18隻創業板股票,均為創業板指成分股,合計佔創業板指50%的權重。剛不久的8月份提高納入因子到15%,直接為這些股票帶來直接的增量資金。另外,今年11月份MSCI將A股的納入因子提升到20%,也將有一批創業板股票擴容納入MSCI。除了MSCI的擴容計劃外,富時·羅素指數、標普道瓊斯指數也分別公佈了生效擴容以及納入A股計劃,對應納入因子分別達到15%和25%,直接給全市場包括創業板股票帶來長期和穩定的資金。
4、主動外資的配置偏好,有利於創業板指數的穩定發展
上面講到了外資的被動增持A股部分,其實近幾年外資主動流入A股的規模也是逐漸增加,從比例上看,外資對對創業板的投資比例也是逐漸增加的。外資喜歡消費股,所以在行業方面醫藥受到青睞;另外,外資對盈利增速和盈利能力的要求相對較高、且要求更加穩定;還需要規避商譽等外延並購的後遺症;另外還需要股票有一定的容納量,符合中大盤市值要求,以免買入時有太大的市場衝擊。
創業板指數是由創業板中規模大、流動性好、代表性強的100隻股票組成,打包的是中國的科技創新的核心上市公司,有望在分享未來創新紅利時代中拔得頭籌。另外,創業板指數盈利指標的品質相比整體創業板也更好,後續隨著創業板納入股票逐漸增加,大概率會選中創業板指中的股票,投資者可以通過場外申購創業板指數基金或場內買入創業板ETF來分享外資溢價紅利。
6.國民ETF來了,天弘ETF的投資優勢
2015年,天弘指數基金誕生,四年來在場外指數基金積累了千萬客戶。尤其是2018年以來,國內指數基金迎來發展元年,天弘旗下指數基金的規模和持有人數都出現了爆髮式增長。
過去4年,天弘指數基金已經為上千萬的老百姓提供指數基金的財富,積累了特別多的心得,過去幾年,天弘基金副總經理熊軍帶領的資産配置團隊深耕指數基金應用場景,在估值、在宏觀狀態之下資産收益風險特徵、短期的跟蹤指標和指數的基本面和大數據方法進行了大量的創新性研究、分析、提取和驗證,建立了穩定可靠的資産配置模型,併為機構投資者提供指數基金配置服務,每個季度要出具深度的資産配置報告,每個月發佈關於哪一類行業的指數基金更具有價值或者是更值得配置,在資産配置和指數基金投資決策框架之下,指數基金不再僅僅是一個工具,而更像是被賦予了幫助投資者實現投資收益的投資策略。
按照天弘基金的戰略佈局,志做中國最大的指數基金服務商,而ETF是其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基於自身龐大的用戶基數,天弘基金將自己的ETF定義為“國民ETF”, 天弘基金選擇“國民”這個詞,其實是與餘額寶“國民理財”的定位一脈相承。從貨幣基金到指數基金,從餘額寶到天弘創業板ETF,“國民ETF”既是一種傳承,也是一種創新。
天弘基金ETF推出後,將實現從場外到場內的跨越,未來將通過標準化工具搭載深度服務的方式,同時服務好個人投資者和機構投資者,這也是天弘基金實現差異化發展的重要武器。
(責任編輯:張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