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05日 星期二

財經 > 外匯 > 外匯資訊 > 正文

字號:  

人民幣匯率市場化改革方向不會改變

  • 發佈時間:2016-02-19 06:3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陳果靜  責任編輯:田燕

  在國內經濟走勢、海外市場變動等多重因素影響下,近期,我國金融市場出現了一定的波動。對此,國內外輿論高度關注,並有不少疑慮。為回應上述熱點,本報記者特地採訪了部分權威專家,以及相關部門負責人,分別從匯率改革、宏觀審慎管理、貨幣政策調控、銀行化解“不良”等方面進行系列解讀,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針對人民幣匯率改革方向問題,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2016年1月人民銀行工作會上強調,將進一步完善市場化匯率形成機制,保持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準上的基本穩定。這一表態表明,中國匯率市場化改革的方向沒有改變。

  去年8月11日人民幣匯率中間價形成機制改革以來,人民幣匯率經歷了一輪快速調整,出現了較大波動。此後,2015年12月的第二周,人民幣兌美元即期匯率和中間價均創下逾4年新低。有人擔憂,匯率改革會停滯不前。“‘811匯改’可視為對人民幣兌美元匯率的一次校正,但這種校正不太可能常態化。”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

  對於“811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的兩輪波動,招商證券研究發展中心宏觀研究主管謝亞軒認為,運作正常的外匯市場也會出現超調,更何況長期適應對美元穩定升值的國內外匯市場。2014年後半期開始,美元升值較多,歐元和日元都大幅貶值。人民幣則基本跟隨美元,對美元貶值幅度有限。相對而言,人民幣積累了一些貶值壓力,這也是“811匯改”以來,人民幣匯率調整的內在壓力。

  人民幣匯率的短期波動並不會形成趨勢,更不會改變我國匯改的大方向。“匯率形成機制肯定會向市場化的方向繼續改革,這點是毫無疑問的。”在人民幣加入SDR後,央行副行長易綱也曾如此強調。

  從2005年7月央行宣佈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至今,匯改已走過了超過10年的歷程。10年多來,人民幣匯率彈性不斷增強。2005年7月21日,匯改之初,銀行間市場人民幣兌美元匯率日間有管理的波幅為中間價的上下0.3%,2007年擴大到上下0.5%,2012年進一步擴大至上下1%,隨後,2014年3月擴大至上下2%。波動幅度的逐步擴大對於市場主體來説也是好事。“就如同只有通過游泳才能學會游泳一樣,沒有波動,市場主體怎麼會調整行為,去適應浮動匯率呢?”謝亞軒説。

  匯改的方向和趨勢不變,但用周小川的話來説,我們得“有耐心”。匯改的推進不可能一蹴而就,尚需一系列政策、機制和市場條件。

  “匯率不單純是個國內問題,更是兩個經濟體之間,甚至是多個經濟體間的事情。”謝亞軒認為,要考慮中國作為經濟研究意義上的“大國”,對其他國家有反饋影響,或者是説具有外溢效應。

  對外來説,匯改需要考慮的是儘量減少負面溢出效應,不在國際上造成相互疊加的影響;對內來講,需要防止國內各個金融市場之間的交叉感染和相互衝擊,防止出現系統性風險。

  近期我國金融市場的波動,尤其需要我國進一步加強對風險防範的重視,國內股市、債市、匯市、貨幣市場之間也有相互溢出的衝擊。連平表示,一旦人民幣趨勢性大幅貶值,容易形成“蝴蝶效應”,帶來股市和匯市非理性的聯動。這不僅不利於我國經濟轉型和産業升級,甚至有可能導致系統性金融風險。正因如此,周小川強調,改革要有窗口選擇,講求時機、配合和操作技藝。

  國際國內市場對於匯改的另一質疑是,央行在外匯市場的操作是否違背了匯改市場化的方向?周小川強調,人民幣匯率改革的方向仍舊是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實行有管理的浮動匯率機制。

  市場並非總是萬能。對外經貿大學校長助理丁志傑認為,“有管理”並不意味著政府要取代市場,而是如何更好地讓市場在匯率的形成機制中發揮重要作用。

  在可預見的未來,保持人民幣對一籃子貨幣的基本穩定,仍將是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主基調。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