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外匯 > 外匯機構專欄 > 正文

字號:  

人民幣匯率壓力緩解 寬鬆窗口有望再開

  • 發佈時間:2016-02-17 07:00: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2016年春節,全球市場再度上演用腳投票的一幕——各國股市、新興貨幣等風險資産大跌,美債、日元、黃金等避險資産大漲,唯獨美元大跌——在美聯儲QE和零利率的浪潮中潛泳多年之後,全球經濟嘗試著回歸平靜的大陸,但結果看來仍是屢屢擱淺。

  這不是全球風險偏好出現了分裂,而是美元前期透支了加息預期,當風險倒逼美聯儲延遲加息的時候,強美元隱含的加息預期自然要修正,本質上還是一種避險行為。投資者的恐慌告訴全球的決策者,緊縮依然是不可承受之重,寬鬆根本停不下來。

  從美國經濟的表現來看,實體經濟並沒有看上去那麼美。首先是美國就業市場先行指標已現疲軟之勢,雖然失業率屢報佳績,但是勞動參與率仍在低位。這表明危機以來的失業率改善並非全部來自於失業人口重新就職,而是有部分來源於有人絕望地退出勞動力市場。同時,就業品質依舊比較低,這一點可以從被迫從事非全日制工作人數仍高達580萬得到佐證。

  從通脹數據來看,雖有改善但仍不樂觀,短期通脹依然維持低迷。美國製造業PMI連續3個月位於50以下,與此同時,消費者信心指數呈現下滑趨勢,個人消費支出同比增速也開始放緩。

  雖然耶倫並未明確排除3月加息的可能,但從隱含的加息預期來看,市場已經不買賬了。3月加息概率跌至4%,全年加息概率也僅為33%,千呼萬喚終落地的加息靴子似乎又要束之高閣。

  歐洲經濟的復蘇看上去在好轉,但其實一直比較羸弱,景氣指數回落、工業生産環同比皆跌至負區間,之前實行的負利率並未有效激活“信貸擴張—促進實體經濟”的正向迴圈,歐洲銀行業私人部門信貸並未恢復至危機前水準。相反,負利率的隱患正在逐漸蔓延,市場對於歐洲銀行業的擔憂上升,實體經濟信貸需求不強與央行負利率在雙向擠壓商業銀行利潤。這或許僅僅是冰山一角,年初至今不到兩個月,歐洲主要商業銀行股價普遍下跌20%左右,市場風險偏好急劇下降。

  2月16日,日本央行開始正式實施負利率,但這實屬被迫之舉:首先是QQE並不如意,不少銀行在單純的量寬下所獲的資金繼續趴在央行賬上,並未有效刺激信貸擴張流入實體經濟;其次是QQE未來面臨一定技術性難題——目前日本央行資産負債表中,政府債券佔資産總額高達85%,而同樣量化寬鬆的美國僅為54%;另外日本國債餘額大概有1044萬億日元,日本央行已經買下其中的31%,按照目前每月13萬億日元的購債速度,預計2016年底即可超過40%,考慮到央行所購國債皆為商業銀行減持,商業銀行對於國債配置也有一定需求,未來量寬或面臨“無債可買”的技術難題。

  而對於中國經濟來説,穩增長與防風險需要寬鬆,但寬鬆又恐加劇資本流出,要想兩全其美並不容易。由於前期利差收窄較快,導致資本流出壓力加大,2015年我國外匯佔款減少2.8萬億元。

  從微觀的結售匯數據來看,資本流出加劇有兩方面原因:一是私人部門受預期影響結匯延遲調整;另一個原因是國內企業負債調整,提前償還美元債務的售匯增加。央行行長周小川坦承有投機力量瞄準中國,匯改會把握合適的時機,既不會讓投機力量主導市場情緒,也會考慮彈藥、成本最小化問題。

  雖然進一步的寬鬆有可能加劇資本流出,但迫於穩增長的壓力,同時身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元年,無論是防範增速下滑的經濟風險,還是去産能引發的信用風險,抑或不良資産暴露的金融風險,央行都只能維持寬鬆,最可能的對策是加強資本管制,同時繼續寬鬆穩增長、去杠桿、去産能。

  通過以上梳理,我們大致可得出如下結論:1.全球經濟仍掙紮在結構調整的泥潭中,遠沒有上岸;2.中國等後調整國家才剛進入“破舊”攻堅期,去産能是當下繞不過去的坎,這勢必帶來前期累積風險的釋放,中國將採取貨幣寬鬆穩利率、資本管制穩匯率、結構改革穩經濟的政策搭配;3.美國等先調整的國家雖然完成了“破舊”,但仍然缺乏新的增長點,下一步寬鬆的藥不得不繼續吃,但效果不會像以前那麼明顯;4.美元趨穩甚至趨弱,風險趨多,意味著今年避險資産還會有不錯的階段性機會,美債和黃金同強的局面會經常出現;5.央行維穩+美加息推遲,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緩解,寬鬆窗口可望再次打開。

  (作者為民生證券宏觀研究員)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