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府倡導供給側改革階段,消費升級無可厚非的成為國民消費畫像。越來越多的消費者願意為品質和個性化需求買單,有人説消費升級的一個通俗解釋就是讓老百姓任性的買買買。而在任性的買買買背後,是互金産業必須抓住的一個消費升級機遇,如何理解消費者的購買需求,如何轉化需求,以及如何刺激需求。
在互金行業,上述問題會被連結到一個領域—消費金融。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監管體系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國內互金行業發展已進入下半場,如何抓緊消費金融剛需是眼下的重中之重。
金融科技助力消費升級
一直堅持普惠金融發展方向的有利網,早在2015年就確定了以小額分散、消費金融業務為主的資産類型。
據筆者所知,在有利網平臺,過去兩年有數以百萬的消費金融案例。有的人借款買手機,有的人借款買電腦,甚至有人借款去做美容。
其實不止有利網,整個網際網路金融行業都在積極佈局消費金融。大家熟知的京東白條、螞蟻花唄就是典型的消費金融,京東和阿裏作為兩大電商平臺,就以消費金融的形式刺激用戶花錢。在二手車、3C數位領域,各種以分期貸形式存在的消費金融也比比皆是。
正是基於龐大的消費需求,迄今為止有利網已為220萬小微借款者撮合借款,為逾200萬人購買3C家電、購車等消費升級提供了助力;為出借人撮合近800萬筆投資,賺取收益近20億元。
而這種被有利網CEO吳逸然稱為“消費金融信貸工廠”的業務模式,也成為有利網重點打造的旗艦産品。
但是,由於個人徵信等資訊的不完善,這就意味著互金企業在打造“信貸工廠”的業務新模式時,必須具備完善可靠的風控機制,以此來保證用戶的資金安全。
據筆者所知,有利網一方面利用平臺用戶的個人數據分析,進行對消費傾向、風險特徵等行為的數據描述,經過系統優化後可作為有利網的放貸決策引擎,從而提升了放款效率,完善風控機制。
另一方面也將大量的人員和精力投入到技術升級,通過自主研發欺詐技術和信用評分技術,用技術實踐來降低金融風險。
這一點,據筆者了解到的情況是,有利網自主研發的反欺詐技術和信用評分技術在業內均保持領先地位。反欺詐技術基於網際網路資料偽造嚴重的情況,參考借貸人的通話記錄、消費記錄等資料,對借貸人的還款意願加以判斷。而他們自主建造的信用評分體系,可以根據借貸人在網路上的數據軌跡判斷其還款能力,形成特有的信用評分模型。
行業監管利好有利網
眾所週知,互金行業正處於一輪密集監管週期。“裸貸”、“學生跳樓”以及P2P平臺跑路等惡性事件的頻頻發生,讓監管如暴風雨一樣來的又急又密。
最近,對於頻繁被監管的互金行業來説迎來了一個利好消息——原定於今年3月完成的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或將延期一年。
而有業內人士認為,網際網路金融風險專項整治的延期,一方面給了平臺消化的時間窗口,另一方面也意味著,這個行業關鍵詞還將繼續持續下去。
筆者注意到,在監管層相繼出臺的規定中,明確指出自然人在平臺的借款餘額上限不超過20萬元,因此以小額散貸為特色的網際網路金融平臺直接受益。而“以普惠金融為目標,以小額分散為特色”的有利網“恰好”在監管要求的紅線之外。
據悉,自成立以來,有利網一直堅持著小額分散、風控第一的原則,並且通過不斷的技術創新,來保證用戶的資金安全。截止至目前,有利網累計達成493億投資,共有1267萬筆還款,實現了100%的如期兌付率。
在吳逸然看來,網際網路金融作為傳統金融的補充,風險要稍高於傳統金融領域,堅持小額分散的業務模式,可以保證無論哪個借款人、哪個行業或者哪個區域出現問題,都不會對平臺整體的資産品質産生嚴重影響。
合法合規成標配
除了小額散貸模式外,互金行業最為重點的一項改進就是資金託管問題。為避免出現網貸平臺跑路等情況的發生,《辦法》規定網貸平臺必須將交易資金、平臺相關備付金、風險金等存放于銀行第三方賬戶上。
據網貸之家數據,截至5月19日,有408家平臺宣佈與銀行簽訂存管協議,佔行業平臺總數量的18.43%,其中有211家平臺已與銀行完成存管系統對接並上線,佔平臺總數量的9.53%。
根據此前規律,從簽訂協議到存管系統上線,往往要花費3-6月,甚至更長的時間。以此推斷,在這408家平臺之外,幾乎難有平臺能在8月24日前及時完成存管系統上線。換句話説,屆時,行業或將有八成平臺沒有銀行存管。
據筆者了解,有利網在去年年底正式與華夏銀行簽訂資金存管協議,成為為數不多的簽約大型商業銀行的網貸平臺之一,並在那之後迅速完成了産品對接技術改造等一系列工作。
目前,據有利網方面透露,其存管系統幾個重要業務都已經完成內測上線,按照過去幾個月的數據完成進度來測算,將會如期在整改時間(8月24日前)內對接完畢並完成上線。
從“野蠻生長”到理性發展,網際網路金融增長驅動力從單純的政策紅利轉向企業自身能力。因此,網際網路金融市場競爭的核心也從外部走向內部,要看企業自身的用戶體驗、風控能力、技術保障等。而這一切都離不開企業對金融科技的創新,在筆者看來只有注重內部修養、打造核心內驅的企業才能笑到最後。
(責任編輯:董文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