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中晉係“龐氏騙局”調查 明星學者成“信用背書”

  • 發佈時間:2016-04-11 07:07:23  來源:北京青年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胡愛善

  陸家嘴未來資産大廈,中晉係辦公地點大門緊閉,只有保安在門口把守

  外灘8號的金延大樓,也成為了中晉係的辦公場所,4月9日,門口仍有投資者聚集

  中晉係某營業點門口貼著警方通報

  因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非法集資詐騙犯罪,百億級理財平台中晉資産管理有限公司近日被上海警方查封,20余名核心成員機場被截獲。然而,中晉的倒下絕非偶然,超高的年化收益率,金字塔式的合夥人層級,親友和家屬的捲入,借新還舊……堪稱是一個現代版的“龐氏騙局”,一個披著網際網路金融外衣的傳銷組織。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中晉合夥人投資總額突破340億元,總人次超13萬,60歲以上投資人就超過2萬。這個“龐氏騙局”是如何發端,運作以及走向毀滅的?13萬人如何捲入局中,中晉案將給金融監管帶來哪些啟發,北京青年報記者在上海進行了一番調查。

  講述

  3月31日買“中晉一期”還得半夜取號

  4月6日,上海,陰雨天。道路兩旁的樹上花瓣被風雨打落在地上,街頭儘是打著傘的人。稍有些冷,一些衣著單薄的人縮著身子。

  家住浦西的中晉的投資者徐明(化名)匆匆地趕往對岸陸家嘴的未來資産大廈。當他下了計程車走進大廈“中晉資産”所在樓層時,那裏已經聚集了數十名和徐明一樣的投資者。

  一個小時前,上海市公安局官微發佈了消息,稱上海市公安局經偵總隊在兩天前已經查處了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和非法集資詐騙犯罪的國太控股(集團)有限公司、中晉股權投資基金管理(上海)有限公司、上海中晉一期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公司等“中晉係”相關聯的公司,實際控制人徐勤等人準備出境時被公安人員在機場截獲,其餘20余名核心組織成員在4月5日被全部抓獲。

  這個消息在投資者中間炸開了鍋。他們抱著一絲希望,匆忙趕往“中晉係”各個營業點,但發現無一例外均是大門緊閉。徐明説,他前後投資了將近200萬元,現在只希望能夠拿回本金。

  徐明介紹,他的一位朋友在中晉工作,經常在微信朋友圈轉發超高年化收益率的理財産品,以徐明投資的中晉一款股權基金産品(中晉合夥人)為例,其年化收益率接近20%,一推出來就引發了瘋搶。為了買到“中晉一期”一款高收益理財産品,3月31日晚,數以百計的投資者半夜取號,比高峰時期的上海樓市還火爆。

  中晉在4月5日發佈的一則公告顯示,截至2016年4月1日,中晉一期基金共募集資金52.6億元人民幣,超計劃籌資2.6億元人民幣。但在4月6日下午的一場陣雨之後,徐明們的發財夢破滅了。那句在e租寶倒臺之後廣泛流傳的話此刻在上海灘再次應驗,“你想的是人家的利息,而人家看中的是你的本金。”徐明想拿回本金的願望在此刻顯得無比渺茫。

  上海市公安局通報,“中晉係”公司,通過網上宣傳,線下推廣等方式,利用虛假業務、關聯交易、虛增業績等手段騙取投資人的信任,並以“中晉合夥人”的名義,變相承諾高額年化收益,向不特定公眾大肆非法吸收資金。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今年2月,中晉合夥人投資總額突破340億元,總人次超13萬,60歲以上投資人就超過2萬。

  解密

  朋友圈賣力“炫富”是中晉係圈錢模式

  “中晉”出事以後,一位妙齡女子手捧七八捆百元鈔票的圖片在網上傳開,極具諷刺意味。這位妙齡女子,正是中晉的一名基金經理。

  去年11月以來,這名女子先後在朋友圈發文稱,她給老爸送了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一輛奧迪Q5;買了三輛豪車——瑪莎拉蒂、mini和法拉利;她還在朋友圈曬倫敦街頭漫步,泰國沙灘上曬太陽;購買理財的通聯支付單子鋪滿辦公桌;在曬完公司發的成捆的現金和大量金條之後,她還不忘評論一句,“都搬不動,太重了”。

  北青報試圖聯繫這名女子,採訪她現在如何看待此前的行為,但有投資者説,中晉係的很多中高層員工一夜之間消失了,根本聯繫不上。一名投資者説,該女子在朋友圈中展示的生活只是“工作需要”,實際上都不是真實的,只不過是通過“炫富”的方式來招攬客戶和合作夥伴。

  北青報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在微信朋友圈“中招”的投資者不在少數。投資者徐明介紹,很多人跟他一樣,覺得是朋友圈人推薦的,問題不大,不妨試試,結果越玩越大。而有很大一部分投資者是被其承諾的高收益吸引。

  在“高收益、短期限”的誘惑下,再加上朋友圈的“信用背書”,一些人開始鋌而走險。據投資者介紹,“中晉合夥人”在産品設計上期限極短,甚至短至2到3個月,承諾收益率水準差距較大,大致在8%~16%,但加上高額的返利實際收益可達20%以上。最離譜的要屬“中晉合夥人”力推的永久合夥人産品,承諾收益率達40%,限量限購,且規定不得贖回本金。

  調查

  “金字塔式”合夥人是中晉另一個圈錢招數

  北青報記者探訪中晉係營業部的時候曾遇到多名中晉員工,他們現在完成了“角色轉換”,成為維權者。一名投資者説,身陷局中,雖然身邊有親戚勸阻,但當時醒不過來。據其介紹,中晉的內部組織形式跟傳銷很相似,級別與業績和發展的下線以及客戶金額的保有量來定,保有量越多,等級越高。當等級達到四五級就可以升職為組長。

  據介紹,中晉正式員工一般每月到手工資約7000元,員工每拉80萬元理財資金,每月的工資可增加3500元,員工之間形成了競爭攀比之風。

  另外,在業績考核上,中晉資産實行嚴格的淘汰制度,“如果業績不達標,直接淘汰走人,不會有什麼試用期。”壓力和獎勵的雙重刺激下,中晉資産大部分員工也購買了公司的産品。很多員工在微信朋友圈開始狂轟濫炸,拉上親戚朋友一起投資。中晉客戶中員工家屬佔了很大一部分比例。

  “金字塔式”合夥人是中晉圈錢的另一個圈錢模式。北青報記者查詢工商註冊資料顯示,上海中晉一期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公司旗下的有限合夥企業高達149家。據悉,中晉的合夥人種類繁多,包括一般合夥人、高級合夥人、明星合夥人、超級合夥人、戰略合夥人,以及永久合夥人,層級結構分明。

  中晉官網此前披露的一則“中晉一期基金50億完成募集”公告顯示,“截至2016年4月1日,中晉一期基金共募集資金52.6億元人民幣,超計劃籌資 2.6億元。通過合夥制股權基金模式,中晉一期,以非公開的方式向具有風險識別與風險承受能力的投資者募集,募集資金主要投資于非上市公司可轉債,之後通過被投資項目資産證券化實現在二級市場退出,為投資人實現投資目的。”

  “朋友圈”的賣力行銷、“金字塔式”分銷模式,於是,一個金融傳銷的局越做越大。直到4月6日,警方通報,之前中晉出現資金鏈斷裂,借新還舊,存在較多虛假項目。部分局中人才開始醒悟過來。

  揭秘

  中晉百億級詐騙平臺是如何打造的?

  短短幾年時間,中晉係為何能在中國經濟金融最發達地區造成這麼大一個龐氏騙局?

  根據上海市公安局發佈的公告,自2012年7月起,以徐勤為實際控制人的“中晉係”公司先後在上海及外省市投資註冊50余家子公司,並控制100余家有限合夥企業,租賃高檔商務樓和雇傭大量業務員。

  工商註冊資料顯示,中晉資産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成立於2013年2月,註冊資本為1億元人民幣,法定代表人郭亮。對外投資企業63家,國太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是其唯一的股東。北青報記者查詢相關資料得知,其投資企業多數為2015年前後成立的空殼公司。這些公司涉及各行各業,地産、金融、黃金、餐飲、科技、旅行社、保潔、航空設備、汽車租賃、服裝設計、洗浴中心、遊艇等幾乎無所不包。而對外投資控股企業中,往往又投資設立了大量企業,以上海中晉一期股權投資基金有限公司為例,其對外投資企業高達149家。

  國太控股則成立於2013年5月,註冊資本1.95億元,法定代表人陳佳菁。據其官網介紹,國太控股目前控股上市公司3家,非上市公司120家,集團共設有七大事業部,分別投資交通運輸、建築、房地産、金融、批發零售、商業服務、資訊技術等領域。北青報記者注意到,其對外投資控股企業與中晉資産管理(上海)有限公司多有重合。也就是説,這100多家關聯企業的幕後就是國太控股,而中晉資産則更多充當資本運作平臺的角色。

  中晉設立100多家企業做何用途?從上海警方通報的內容來看,這些企業為其虛假業務、關聯交易、虛增業績等提供了便利,掩蓋不可告人的目的,並騙取投資人信任。

  根據一份“中晉金鑰匙三號《中晉合夥人計劃》”內容,該計劃是由國太控股旗下中晉資産管理有限公司為普通投資者量身定做的私募基金類理財産品,投資方向主要是國太控股旗下子公司的股權投資及對其進行流動性資金借款(主要為銀行委託貸款)。其産品特點是活期理財,利息日結,隨時提取本金和利息,5萬元起購。從其介紹來看,有很大的自融嫌疑。

  上海財經大學一名研究經濟法的青年教師與北青報記者交流時提到,在中晉一案中,以“有限責任”為核心的現代企業制度被中晉係玩弄于股掌之中,這100多家關聯企業就好比是一個個“裝甲群”,開疆辟土,讓其能夠在很短的時間內打造出一個百億級別的詐騙平臺。本來“註冊資本認繳登記制”是為了鼓勵創新,激活中小企業,實踐中卻很遺憾地被大量騙子所利用。

  疑問

  香港“仙股”緣何頻繁捲入理財詐騙風波?

  在中晉係控制的企業當中,有三家香港上市公司引人注目。據了解,中晉資産發行的産品的資金被控股股東國太集團部分用於投資香港上市公司。從2015年底至2016年初,國太集團連續介入了三家港股上市公司——華耐控股、中國創新投資和中國趨勢。

  對此,上海一位券商分析師指出,中晉資産高管應該是已經知道資金鏈告急,所以想入境股市場上去玩一把賺快錢,用來填補其資金缺口,但是它投資的三家公司都是香港“仙股”,在出事之後,股價更是大跌,加劇了其資金鏈崩塌。

  “仙股”是香港市場的“土特産”,即低於每股1港元的香港股票。其波動往往非常之大,具有較大的市場風險。投資者買“仙股”,賭的意味很重。

  2015年年底開始,國太集團通過資産管理計劃多次增持中國創新投資達到其總股本的27.75%,價格在0.067港元每股到0.07港元每股之間;以0.07港元每股買入12億股中國趨勢,持股比例為17.82%;買入華耐控股11.68%的股份,成為其第一大股東。

  而截至4月7日收盤,中國創新投資0.051港元每股,三天內暴跌了50%;中國趨勢的股價則已經跌至0.019港元每股;華耐股份的股價也只有0.295港元每股的市值。在短短三個多月時間內,國太集團的三筆港股投資大幅虧損。

  北青報記者注意到,近期出事的諸多理財類平台中,涉及香港“仙股”不在少數,如上周曝光的快鹿集團深陷18億兌付危機事件,旗下股票連續大挫。快鹿係旗下的三家港股上市公司目前的市值均低於1港元每股,十方控股目前股價為0.750港元、大中華金融為0.355港元、明華科技為0.510港元。

  為何這些出事的理財類平臺都青睞香港“仙股”。對此,上海一名券商分析師指出,香港“仙股”往往市值小,容易操控,資本運作起來很方便,比如快鹿係《葉問3》票房造假目的就是通過運作票房成績來抬升這些“仙股”的市值,從而獲利。另外,這些理財平臺的大多數客戶為大陸普通居民,對香港的資本市場知之甚少,理財平臺旗下有香港上市公司給人實力雄厚的印象,進而贏得投資者的信任。

  焦點

  捲入風暴的三棟外灘知名建築

  北青報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中晉係能在短短幾年達到數百億的規模,13萬人捲入局中,跟其無處不在的“信用背書”拉攏有很大的關係。通過“控股香港上市公司+知名媒體+名人背書”的方式,中晉係在金融圈中如魚得水。

  中晉係冠名贊助上海知名相親節目“相約星期六”,“九球天后”潘曉婷成為其形象代言人。“相約星期六”基本上是上海的“大爺大媽們”週末必看的一個“國民節目”。這個已經有十幾年曆史的口碑節目使中晉從某種程度上獲得了上海本地中老年階層的熟識度。有分析人士指出,中晉一案中,大批老年人“踩雷”,其中60歲以上的投資人就超過2萬,跟此或許有關。

  在因《葉問3》票房造假事件引發的快鹿係擠兌風波當中,也能看到明星、學者的背影,著名經濟學家郎鹹平父子在快鹿集團扮演的“角色”受到了公眾質疑,朗家父子火速被捲入快鹿風波,影星黃曉明也被捲入快鹿旗下東虹橋線上的代言風波。

  對此,一名網際網路金融的觀察者指出,明星、媒體、知名學者、一些地方政府,都被這些理財平臺當作“信用背書”的工具。而隨著這些理財平臺的倒下,是這些背書的信用破産。其對社會信用體系的破壞是巨大的,而重建這些信用,可能需要很長時間。

  此次中晉係出事,一些上海市民憤憤不平。因為一直在黃浦江兩岸居民心目中比較神聖的幾棟外灘知名百年老建築,也捲入了這場風波,外灘原三菱洋行成了中晉合夥人俱樂部,大樓正門上挂有“中晉1824”字樣;中晉1824博物館設在了外灘5號日清大樓內;外灘8號的金延大樓,也成為了中晉係的辦公場所。除了外灘,在陸家嘴,中晉係也基本租下了上海每一棟地標作為自己販賣騙局的場所,包括未來資産大廈、環球金融中心、金茂大廈都有中晉係的辦公樓層。

  在中晉係此前的廣告中,無不誇耀其顯赫的辦公位置。日前,北青報記者逐一探訪這些黃浦江兩岸的中晉係的場所,已經無一不是大門緊閉。“無論這些包裝如何的華麗與高尚,但其核心不變——無非是一個現代版的龐氏騙局。”

  中晉曾經打造了一支中晉帆船隊,懸挂中晉係廣告牌的輪渡日夜遊弋在黃浦江中,如今,“船”翻了,只剩下13萬投資者和他們一時要不回來的本金。

  本版文並攝/本報特派記者朱開雲上海報道

  財經觀察

  網際網路金融亂象摧毀了信用體系

  在e租寶、泛亞事件、大大集團、金鹿財行等相繼出事之後,又一個百億級理財平台中晉資産倒下,媒體的報道以及公眾的關注點大多還是聚焦在他們的詐騙屬性上,包括超高收益許諾背後的騙局以及投資者拿不回本金的悲慘。

  在採訪過多次此類事件之後,北青報記者認為,中晉資産這樣的詐騙平臺對社會最大的危害其實是對商業社會信用體系的摧毀。此前,普通老百姓心中有一把尺規,用於衡量所接觸事物的真實程度,明星、學者、媒體、政府等是這把尺規上的計量單位。特別是對於像金融産品這樣的複雜事物,普通老百姓可能缺乏判斷其真偽的能力,他們只能借助心中的尺子。但現在,這把尺子沒有了。

  當這些騙子們利用老百姓的傳統認知,通過明星代言、學者站臺、媒體報道、政府支援的“信用背書”方式來達到其行騙的目的。一旦騙局被拆穿,原有的信用體系就蕩然無存了。

  近幾年,網際網路金融大火,網際網路金融類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出現,但市場是建立在一個無準入門檻、無行業標準、無政策監管的“三無”環境中,甚至幾乎沒有任何金融背景的企業都能借助於網際網路金融分得一杯羹。在出事的企業中,許多涉嫌非法集資、自融自保、拆標、資金池、跑路等問題。但這些企業往往只是出事以後才被追責,而此時的追責往往於事無補。

  網際網路金融亂象和無數百姓被騙的背後,監管的缺位要承擔主要責任。金融監管的速度遠遠趕不上網際網路金融的創新步伐。在中晉事件中,其奢華的包裝與宣傳並沒有引起有關部門的重視,其“龐氏騙局”的特徵,稍有金融常識的人都能一眼看出,監管部門卻放任其日益做大,最終導致局面難以收拾。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