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華氏集團自融自投自擔保模式 一個50億的“局”

  • 發佈時間:2016-01-11 10:23:44  來源:環球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同一群人分成三方,一方創辦理財公司,一方去創設項目,另外一方成立擔保公司,在投資人不知情的情況下,以“自融自投自擔保”的模式將大量資金捲入自己口袋。在遭遇資金鏈緊張后,華氏集團的分身遊戲陷入了僵局。

  50億元投資面臨兌付風險

  “財富基石——增值預期年收益8%~19%,保本保收益”,過去兩年,在武漢臨街小賣部擺著的廣告臺曆上,在街頭樓宇間散發的廣告傳單上,頻繁出現這樣的廣告語,約7萬人為之心動,累計掏出近50億元購買相關理財産品。

  然而,2015年11月底,武漢財富基石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下稱“財富基石”)發佈的一份《關於推介産品延期兌付的協調函》(下稱“協調函”)打破了7萬人的平靜生活。

  《協調函》稱,融資方近期所開發的項目由於多種原因無法實現正常銷售,導致資金短缺,財富基石推介的基金等産品可能無法按期兌付。

  一時間,財富基石破産、跑路的傳聞在數萬名投資者中迅速傳開。

  《第一財經日報》記者聯繫到多名投資人,他們説,早在2015年11月中旬就出現“苗頭”,當時到期的産品一直無法兌付,營業網點工作人員找各種理由敷衍拖延。

  “我去年10月份花6萬元買了財富基石1個月的理財産品,利息大概300元,21日到期,但利息沒有如期到賬。”投資人艾女士説。

  “我投資了25萬進去,那是給兒子娶媳婦用的所有積蓄,我該怎麼辦?”面對《協調函》,投資人吳先生欲哭無淚。

  “12萬!這是我和老伴的養老本啊!”劉婆婆兩老的養老錢可能就此打水漂。

  據了解,財富基石隸屬於基石資本集團,並形成了財富基石和基石線上網貸,線上線下雙軌道運營的模式,目前在全國共有30多家線下實體店,其中大部分位於武漢市區。

  本報記者從基石線上網貸平臺上了解到,該平臺作為網路投融資資訊服務平臺,已上線運營483天,累計投資金額12.58億元,用戶總收益1990萬元,累計註冊總人數超過7.5萬人。

  根據基石線上網貸平臺公佈的投資排行榜數據,門店投資單人投資最多的為1228萬元,線上投資最多的為349.5萬元。

  為何如此多人把血汗錢、養老錢安心交給一家第三方理財公司?記者注意到,這與其聲稱所售理財産品“零風險高回報”息息相關。

  今年年初,一名年近五十的中年婦女在武漢漢陽區鍾家村一帶向路人派發廣告單。廣告單上寫明,短期保本型理財,預期年收益8%~30%。記者接過廣告單,並被這名中年婦女殷勤地請到了營業廳。

  據財富基石鍾家村營業廳一名理財師介紹,財富基石在售的主要有兩款産品:基石系列和永利系列,公司按照不同投資期限制定了不同回報率。

  其中,基石系列投資起點為20萬元,定投一年起,按投資成本,收益在8%~13.8%區間,保本保收益,投資者可按季度領取收益,也就是説,如果投資者只放20萬進去,投資一年,一個季度可以拿到4000元的回報;而永利系列的投資回報率則更為誘人,該系列按照投資成本和時間長短,回報率在9.09%至30.01%區間。如果投資20萬元,定期一年,則每個季度可以拿到4400元的回報;如果投資1000萬,定投5年,則可拿到19.41%的年收益率,每年可以拿到194萬元的回報;還有一款投資50萬元,存5年,可拿到30.01%的回報,但收益是保本浮動型。

  為消除記者的顧慮,上述理財師稱,公司對投資資金還做了多重“保證”:一是投資者的資金由中國工商銀行設立專項賬戶監管資金流向;二是由一家湖北本土融資擔保公司為投資者的本金和預期收益,提供不可撤銷的無限連帶責任保證;三是在所投向的香港路中華城項目開發中,項目8至12層的寫字樓空間拿出來,跟投資者簽訂購房合同,一旦出現違約,出資人可以按市場價的7折購買寫字樓。

  至於募集資金的投向,理財師直言,基石系列募集的資金將投往香港路中華城,該項目目前已經建起三棟,分別為一棟寫字樓、兩棟住宅樓,早已開賣,聽説已經售罄、交房;而永利系列將投向“中國中華城”漢陽四新國際商業社區項目,該項目剛破土動工,因此需要的資金量較大。

  停車場當“商鋪”出售

  隨後,記者對上述兩個募資項目進行了實地探訪。在武漢市香港路繁華地段華氏百貨對面,三棟高樓拔地而起。外觀來看,該樓結構已經封頂,有些墻面並已貼上外墻磚。

  但在附近的售樓部,記者看到,一群人正圍在中間。其中一名李姓女士告訴記者,她以1.5萬元的價格,于去年購入了B棟一套120多平方米的三室二廳,本來定於2013年年底交房,但因不明原因,交房時間拖到2014年4月30日,之後再度莫名拖延。

  但記者從武漢房管局網站上了解到,公司在售的幾棟樓均在2011年就已拿到預售證,為何不交房?香港路中華城售樓部一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主要因為六號線地鐵正在建設影響了公司水電安裝,因此交房時間只能後推。

  而還有一部分人告訴記者,他們以1.9萬元/平方米的價格購買了中華城地下兩層的部分商鋪,同樣面臨拿不到房産證的困局。

  記者從當地建設部門官網上查詢到,按照建築規劃,香港路中華城地下兩層均為停車場,並非商鋪。

  據了解,香港路中華城項目是華氏集糰子公司、武漢雙龍堂房地産發展有限公司開發。目前已建成的“中華城”項目第一期建築面積近30萬平方米,項目總投資23.5億元。

  而永利系列基金所投向的四新中華城項目建設規劃則為特大型綜合體項目,是華氏集團旗下華氏永利地産開發有限公司投資建設,規劃中包含建設一棟502米高102層的超高層建築。目前,面積為40.6畝一期開發用地正處於前期開發階段。

  記者實地探訪發現,該項目位於漢陽江城大道和三環線的交界處,地處較為偏僻,沒有公交車直達,連計程車都較少見到,臨近的四新大道于2010年才建成通車,周圍樓盤不多,大道另一邊數裏內除開空地和稻田外,荒無人煙。

  對該處地理環境較為熟悉的本地居民告訴記者,此地位於武漢三環和二環之間,過去是四新農場所在地,幾乎沒有商業建築,近幾年才開始陸續有所發展。

  而在項目開發現場,記者看到,一塊空地的邊緣,圍欄已經圍上,裏面有不到20個工人正在作業,一名安徽籍的建築工人告訴記者,這塊正在開工的空地大約3000多平方米,他們去年二月份就進場鋪地、打樁基,但是2個多月了,地基還未打好。

  這名建築工指了指遠處的電箱告訴記者,一般像這麼大的工地,最少有十多個電箱,七八米就有一個,但是這麼大的工地卻只有一個電箱。

  他表示並不清楚原因,僅僅表示,按照過去的工作進度,這麼大的工地樁基一個月就能趕出來,但是這邊2個月還沒打好,情況非常罕見。

  他還表示,目前樁基工程已經完工2/3,正常情況下,建築木工、鋼筋工、水泥工等大批建築工人都會進場作業,工人的臨時住房也應該搭起來了,但是這邊的感覺是拖拖拉拉,只有不到20個工人在幹活,這樣下去,估計要到5月底,樁基才能打完。

    開發商先行打造“融資”平臺

  一家信託機構負責人對本報記者表示,財富基石實際上就是中華城項目投資商——華氏集團的融資平臺。

  那麼,華氏集團與財富基石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本報記者調取相關工商資料顯示,華氏集團旗下控股著華氏地産、華氏實業、基石資本、東湖一葉清茶業等四大專業投資集團,和財富基石相關的地産、金融公司大多由華氏元老級人物李文華、李文萍、王漢祥、費斌傑、范桂文和陳勝等人掌管。

  其中,財富基石由匯豐聯銀和華氏老人費斌傑共同創立,匯豐聯銀轉股給基石資本,而基石資本的法定代表人是李文萍。

  工商資料顯示,華氏集團最初由李文華和其姐姐李文萍共同設立,其間分出股份給天豐物業,武漢小屏房地産開發有限公司于2011年2月入股。目前,華氏集團股權分佈為:李文華持股25%,李文萍持股1.25%,小屏地産持股30%,天豐物業持股43.75%。

  李文萍是最初和李文華設立華氏集團的創始人;費斌傑在華氏創立之初就已入職。也就是説,財富基石的掌門人實際上是李文萍和費斌傑。

  財富基石募資所投向的兩個“中華城”項目,其兩家地産公司的法定代表每人平均為王漢祥。王漢祥是華氏地産總裁,李文華剛創立當地知名服裝品牌“華氏大班”時就一直跟隨。

  其中,開發香港路中華城項目的雙龍堂地産的股權結構,最初由華氏集團和范清文共同設立,范清文任執行董事,費斌傑任監事,後幾經轉手,范清文退出,目前由自然人王秀英持股30%,深圳市匯豐聯銀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持股5%,王漢祥名下的武漢天豐房地産發展有限公司持股65%。

  看似不相關的私募基金公司——深圳匯朋聯銀投資基金公司實際上亦由華氏集團控制。深圳匯朋聯銀原名深圳匯豐聯銀,其背後大股東是武漢匯豐聯銀投資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是陳勝,該公司辦公地點在華氏花園,而華氏集團旗下金融集團總裁葉澤明亦有入股。

  連第三方擔保公司元太融資的法定代表人李文萍亦是華氏集團股東之一。

  由於無法實現給投資人的承諾,風波也越鬧越大。按照財富基石方面的説法,武漢市政府已成立華氏集團資金鏈斷裂問題處置工作專班,接受投資人理性反映訴求,並出臺處置方案。願意取得物業的,投資本金及收益置換物業則在3個月內完成;不願取得物業的,等物業完成置換,資産處置變現後支付投資人,而該項工作在6個月內完成。

  上述信託機構負責人分析稱,財富基石募集資金中圍繞的一系列公司,自上游至下游均來自華氏集團內部人士,華氏集團開發地産項目需要資金,便設立私募公司和第三方理財公司募資,用募集來的資金投入自己的房地産項目,是典型的“自融自投自擔保”模式,國內出現跑路情況的理財公司多是這種灰色交易模式。

  自己擔保自己的模式

  財富基石因自融地産項目資金鏈的斷裂而難以兌付,這種情況在第三方理財領域並非個案。

  一名投資者曾向本報記者報料,他投資的某基金管理公司發行的“保障房項目”有限合夥基金。

  按照雙方簽訂的合同,該有限合夥基金的募資投向是某地産公司用於某單位經濟適用房建設項目,而且是在2015年5月底兌付利息,但一直被告知兌付延期。意識到可能出現的風險後,這名投資者特意打電話到前述相關單位諮詢情況,結果被告知該單位並沒有讓前述公司建設保障房這回事。

  “同一夥人分成三方,一方創辦理財公司,一方去創設項目,另外一方成立擔保公司,在投資人根本不知情的情況下,以‘自融自投自擔保’的模式將資金捲入自己口袋。”

  武漢科技大學金融證券研究所所長董登新表示,如果擔保公司不是獨立的第三方平臺,就等於自己人擔保自己人,是沒有意義的,而以“自融”為目的的擔保公司本身就是一個風險源頭,這種風險極易沿著擔保鏈條向外界遞傳,使其比普通民間融資行為乃至高利貸所産生的風險更大。

  董登新告訴記者,現在很多新興的理財公司性質很像私募,而私募前不久才被納入監管範圍,運作開始了規範,但很多類似私募公司的理財公司還處於監管區域之外,因此在現階段購買投資房地産的理財産品風險極高,投資者無疑是往火坑裏跳。

  浙江裕豐律師事務所高級合夥人厲健則認為,第三方理財機構,面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代為理財”投入私募基金,明顯在打法律“擦邊球”,有違規之嫌,甚至涉嫌非法集資活動。

  自身難保怎麼辦?

  董登新指出,銀監會關於《網路借貸資訊仲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可視為一種“包容性監管”,一方面鼓勵普惠金融的創新之舉,另一方面也設定了底線監管的原則,即只開具了負面清單,清單外的都未作限制。既然如此,包括P2P在內的各類第三方理財就具備了“高收益高風險”的特徵,金融仲介和監管層有義務向投資人普及投資理財的基本常識和風險防範意識,讓投資人牢記“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他舉了個例子,年化收益率超過10%的理財産品,就是高風險産品,其性質無異於賭博,得願賭服輸;年化收益率在6%~10%的,風險相對可控;年化收益率在4%~6%的,屬安全可控類産品。投資人根據自身可接受的抗風險能力,選擇購買。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