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銀行擺出“低姿態” 轉賬支付格局生變

  • 發佈時間:2015-12-11 07:4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繼年中中國人民銀行發佈了《非銀行支付機構網路支付業務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意見稿》),對網路支付進行限額管制、給非銀行支付機構的網路支付業務潑了瓢冷水之後,下半年多家銀行針對手機銀行、網銀、ATM等電子渠道陸陸續續推出“轉賬免費新政策”。

  9月21日,招商銀行(600036,股吧)推出網上銀行不論本行或者跨行同城、異地轉賬全部免費;10月份,中信銀行(601998,股吧)先推出手機銀行轉賬全免費,12月1日,則全面實現個人網銀、手機銀行轉賬全免費;10月11日起,江蘇銀行也開始推出網上轉賬手續費全免;12月5日,浙商銀行也推出針對個人客戶結算的所有電子渠道的跨行轉賬全免費,包括網上銀行、手機銀行、自助轉賬機、ATM。

  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的民生銀行(600016,股吧)工作人員也曾表示,近幾年民生銀行實行網上銀行、手機銀行轉賬限期免費,並且未來有望延續此項優惠政策。業內人士也分析指出,面對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臺的衝擊,未來或將有更多的銀行跟進加入網銀免費轉賬陣營。

  對於消費者而言,銀行推出免費轉賬支付無疑是一件好事。但在第三方支付面臨受限之時,銀行則擺出“低姿態”,轉賬支付市場格局恐將産生變化。

  銀行免費VS第三方限額

  近年來,由於第三方支付具備操作便捷、轉賬免費等特點,不少用戶放棄使用網銀而改用支付寶、微信進行轉賬。同時,非銀行支付機構為了適應公眾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差異化支付需求,提供小額、快捷、便民的小微支付服務,也服務於電子商務的發展,因此,網路支付服務也得到快速發展。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有媒體稱銀行網銀轉賬正逐漸進入“免費時代”。而相較之下,第三方支付也在逐漸取消轉賬免費的優惠措施,告別“轉賬免費時代”。

  2013年12月4日起,支付寶電腦端轉賬開始取消免手續費政策,而手機端使用“支付寶錢包”轉賬將繼續免費。

  按照《意見稿》中的要求,支付機構應根據支付指令驗證方式的安全級別,對個人客戶使用支付賬戶餘額付款的交易進行限額管理。如果支付機構採用不包括數字證書、電子簽名在內的兩類(含)以上要素進行驗證的交易,單個客戶所有支付賬戶單日累計金額應不超過5000元;如果支付機構採用不足兩類要素進行驗證的交易,單個客戶所有支付賬戶單日累計金額應不超過1000元。同時,個人客戶擁有綜合類支付賬戶的,其所有支付賬戶的餘額付款交易年累計應不超過20萬元。個人客戶僅擁有消費類支付賬戶的,其所有支付賬戶的餘額付款交易年累計應不超過10萬元。超出限額的付款交易應通過客戶的銀行賬戶辦理。

  因此,今年10月17日,微信支付開始逐步測試轉賬新規,即每人每月轉賬、以及面對面收款受到2萬元免手續費的額度,超出部分按照0.1%的標準收取支付方的手續費。支付寶方面的限額情況則是,如果轉賬到支付寶賬戶,有證書最高限額單筆、單日均是2萬元,無證書則單筆、單日限額為2000元,每月限額20萬。

  如此一來,第三方支付機構似乎就處於銀行與政策的“雙重夾擊”之下。

  事實上,《意見稿》並不是為了讓第三方支付機構處於劣勢,而是保障安全機制。

  央行在對網路支付新規作出的回應中曾指出,支付機構在迅速發展的過程中,相關問題和風險不斷顯現,消費者未能得到有效保護。而其中的問題主要包括支付賬戶普遍未落實賬戶實名制等問題。另外,滿足金融消費者的有效需求、維護消費者權益是金融工作的出發點。如果罔顧安全,簡單地迎合消費者金融需求,往往是造成金融風險乃至金融危機的重要原因。如美國次貸危機爆發前,金融機構為消費者提供零首付房貸服務,極大地便利了消費者,但經過長期風險積累,過度創新導致相關金融衍生産品風險聚集,引發連鎖反應,最終導致金融機構倒閉,全面爆發金融危機,最終還是由消費者承擔了沉重損失。

  北京收付寶電子商務有限公司總經理邢浩文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表示,過去銀行被要求安全認證的規定和要求,而現在反過來也要求銀行的服務機構,也就是第三方支付機構,其實是無可厚非的。《意見稿》主要是講認證手段、三要素認證,因為缺乏很好的安全機制,所以加以限額的限制。限額規定其實是做風險防控的手段,如果進行了三要素、五要素認證,那麼跟櫃檯操作也是一樣的,可以不設限額,但是如果缺乏這些安全認證手段,只是通過賬戶、密碼和短信驗證,並且現在央行已經指出這不是主要的認證要素,所以通過限額來防控風險。

  競爭差異化

  而對於銀行與第三方支付機構之間的業務差異和盈利模式差異,也讓多位業內人士表示銀行此次“轉賬免費新政”不會對第三方支付機構造成太大打擊。

  首先,分析各個支付機構的盈利模式,根據艾瑞諮詢的資料顯示,銀行卡組織的核心商業模式有銀行卡收單跨行交易手續費分潤、ATM跨行取款收費、非金融機構支付清算、銀行卡發行品牌服務(類似冠名)。而商業銀行則是銀行卡交易發卡行手續費分潤、銀行卡交易收單行手續費分潤、電子銀行轉賬等手續費、快捷支付手續費分潤。另外,第三方支付則是電商平臺支付解決方案、電商交易商戶交易佣金、沉澱資金利息收入等。

  同時,艾瑞諮詢也分析指出,銀行的核心業務是負債業務和資産業務,支付清算和電子銀行業務只是銀行中間業務中的一小部分,該類業務佔銀行業務收入的佔比非常小。支付清算是第三方支付的主要業務,是幫助實現資金轉移支付的工具,仍然沒有過多超出銀行中間業務的範疇。銀行對電子銀行等業務的發展是為了更好地服務由資産業務和負債業務而産生的存量客戶;電子支付作為第三方支付的根基,其要做到以支付産品去吸引用戶,留住用戶,所以在支付産品的開發、流程的優化的迫切性要遠高於商業銀行。資産負債類業務在銀行電子支付業務之先,銀行並非一定要通過支付數據的開發拓展新的業務模式,其對數據資源的重視和利用程度不如第三方支付。

  一方面,易觀智庫分析師郝竹婧在接受《中國産經新聞》記者採訪時分析指出,銀行此舉是為了吸引客戶,對第三方支付機構有一定影響,但是不會太嚴重。第三方支付目前的主要業務是小額、高頻的支付業務,大額轉賬本來就不多。

  另一方面,邢浩文則表示,因為第三方支付企業主要透過交易流水手續費、賬戶管理、新業務來賺錢,轉賬本來對其收入影響不大,而主要受到的影響則是用戶流失。另外,第三方支付機構和銀行現在應該做的是著眼于各自的目標客戶群、業務差異化實現差異化競爭。

  而與此同時,郝竹婧認為,用戶流失不會太多,用戶還有使用習慣的問題,支付寶、微信支付擁有大量的活躍用戶,手機轉賬也非常便捷,銀行這一做法並沒有提供比支付寶微信更便捷的方法。並且,因為用戶群定位不同,消費習慣需要時間培養,因此,短期內轉賬領域格局不會有太大變化。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