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5日 星期六

消費者1個月內被19次盜刷 易聯支付遭質疑

  • 發佈時間:2015-12-07 11:15:20  來源:經濟參考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第三方支付作為一種便捷的支付方式,已經被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使用。然而便捷的同時,通過非銀行支付機構辦理支付業務的客戶資金風險案件卻頻頻發生。

  近來,《經濟參考報》記者接到一些消費者關於銀行卡被易聯支付盜刷的投訴。對此,業內人士表示,這暴露出部分支付機構一味追求支付便捷而忽視支付安全、支付系統存在嚴重漏洞、客戶資金安全和資訊安全難以得到有效保障等問題。

  消費者:一個月內遭19次盜刷 損失5900元

  家住湖北的王先生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自己于11月15日晚上7點在家中上網時,郵箱提示銀行卡有一筆100元的成功交易記錄。王先生立即查詢該卡交易記錄,結果發現從10月16日至11月15日,易聯支付共分19次刷掉了卡中共5900元。“我立即打電話給易聯支付反映情況,後按照易聯要求發送了回執,將證件照、銀行卡照、通話清單照等均發給了易聯方面。”

  11月17日,也就是兩天后,易聯支付回復稱,根據核實,王先生在10月16日早上曾致電易聯支付的020電腦語音電話確認付款,這説明刷卡消費情況是王先生知曉的,於是便未再跟進此後的交易。

  對此,王先生無奈地告訴記者,“我都不知道那個020開頭的電話是什麼,也並沒有接到過那個電話。”

  “由於這個所謂的呼入電話,易聯直接否認我的所有提交材料,並不予跟進。之後我又打易聯客服電話,客服説‘退款一事不關他們的事,是後臺技術部門的事情’,並且告訴我只能通過郵箱與技術部門聯繫,24小時內會給我回復,但我等到現在都沒有任何回復。”王先生告訴記者。

  令人感到蹊蹺的是,王先生通過蘋果APP交易記錄查詢到的這些錢款是被用來充值購買了遊戲夢幻西遊,但通過銀聯查詢到的消費記錄則是被用在了航空4511這個平臺。“我撥打客服電話諮詢,如果通過銀聯進行支付,那麼時間上應該是銀行第一方,銀聯第二方,最後才是第三方支付平臺。但根據我查詢的所有細節包括易聯支付給我郵箱發送的交易成功郵件,時間上全部是錯亂的,根本不是正規流程。”王先生對易聯的交易流程提出了質疑。

  對此,王先生説他曾致電易聯客服,但對方無法給出解釋。“我還打過銀聯的客服投訴,銀聯表示,這是易聯提交的交易,需要去找易聯解決。”

  投訴不鮮見

  無獨有偶,方女士在21CN聚投訴網站也表示,自己的銀行賬戶于11月4日産生過4筆異常交易,其中1筆50元,1筆100元,1筆100元,1筆50元。這幾筆也是通過易聯支付平臺以及北京幫付通科技有限公司支付的。

  田女士稱,“本人並無在此期間使用過該支付方式作過任何消費,甚至在此之前並未聽説過易聯支付,故認為該款項為他人非法盜用”。“易聯支付平臺未經本人允許,卻保存有本人的所有重要資訊;未經本人允許,無故盜刷本人銀行卡內錢款,該平臺存在重大漏洞。”田女士投訴道。

  辛先生於11月22日下午5點34分也發生了銀行卡被盜刷。辛先生表示,因當天手機沒電,到家比較晚回去就睡覺了,第二天醒來卻發現銀行短信提示前一天易聯消費了285元。辛先生立刻撥打銀行客服諮詢消費情況,銀行工作人員稱該筆消費發生在易聯,需聯繫易聯給予解釋,並把卡凍結了,稱可能是盜刷。辛先生隨後撥打易聯客服,易聯稱該筆消費為手機充值,充值手機為新疆號碼。“易聯的問題給很多人帶來了資金損失,存在安全隱患。”辛先生直言。

  易聯支付:“按照常規情況是不會發生問題的”

  對此,《經濟參考報》記者採訪了易聯支付風控總監馮存婷,她告訴記者,“易聯支付在2011年就拿到了央行的相關支付牌照,因此在刷卡流程、安全標準等方面,都是符合央行標準的,按照常規情況,是不會發生問題的。”

  至於為何消費者的銀行卡會被盜刷,馮存婷表示,“可能是由於用戶的銀行卡資訊、取款密碼、身份證資訊等通過某種途徑被非法獲取,或者自己丟過相關證件。目前網際網路上有很多木馬、釣魚網站、網路詐騙資訊等,這些都可能使得用戶的銀行卡資訊和身份資訊被盜,如果是因為這種原因的話,實際上是用戶自己的問題所致,用戶需要注意保管好自己的各類敏感資訊。”

  對於頻發的盜刷事件,是否是由於該系統本身存在漏洞,馮存婷告訴記者:“如果有系統漏洞,有關部門也不會輕易發第三方支付的牌照給我們。”

  有數據顯示,盜刷事件中有近半都是通過第三方支付平臺進行的,其風險漏洞暴露無遺。通常,對一些第三方支付平臺的快捷支付方式,發卡銀行與第三方支付平臺間多為默認開通,不法分子只要獲得持卡人的銀行卡號和手機號,通過向持卡人手機發送不明連結,誘使持卡人點擊後將病毒植入手機,病毒軟體將每次快捷支付的短信驗證碼截取後轉發給不法分子,就可以進行多次小額支付交易,且不易被持卡人發覺。

  業內人士認為,近年來,非銀行支付機構以服務電子商務發展和為社會提供小額、快捷、便民的小微支付服務為宗旨,適應公眾日益增長的個性化、差異化支付需求,網路支付服務得到快速發展。但是支付機構在迅速發展的過程中,相關問題和風險不斷顯現,消費者未能得到有效保護。

  對於此類安全問題,消費者也應當加強自我風險防控意識,在追求和享受支付便捷性的同時,應重視自身金融資訊的保護,提高對支付業務內在風險的警惕性。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