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大學生擠進“網際網路金融”拼“財商”
- 發佈時間:2015-10-19 07:34:00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任編輯:田燕
在獲知蘋果官網可以開始預訂iPhone6s後,身為鐵桿“果粉”的瀋陽師範大學大一新生冀士煜毫不猶豫地訂購了一部“玫瑰金64G”iPhone6s,這是冀士煜自己購買的第三部蘋果手機。
對於這種看似有些“土豪”的行為,冀士煜卻十分“自豪”,“我的每一部蘋果手機都是自己理財賺來的,沒有花父母一分錢”。
如今,1元起投,年化收益率少則3%,多則可達8%以上的網際網路金融“刷新”了大學生的理財觀。越來越多和冀士煜一樣的95後大學生開始擠進“網際網路金融”的大潮。
上個月,一理財平臺公佈的《2015年大學生理財報告》顯示,網際網路理財在當今大學生中普及度很高。全國2500多萬在校大學生中,超過35%的人在過去一年嘗試了網際網路理財,並且超過萬人過去一年的理財收入在4000元以上。有網友戲稱,拼爹過後,95後大學生開始拼起了“財商”。
擠進低門檻、高收益的網際網路金融
受父母的影響,福建農林大學學生周毅從小就有較強的理財意識,但用他的話來説,小時候的理財只是採取銀行零存整取的“笨”方法。
進入大學後,各種“寶寶”類理財産品吸引了他的注意。周毅將以往積攢的資金分流一部分購買了定期存一年能有10%左右收益的某網際網路理財産品。在他看來,網際網路理財“輕鬆不少”。如今,通過理財産品,周毅已經成為了同學羨慕的“萬元大戶”。
從事理財業務的上海某銀行職員華昊告訴記者,由於銀行理財産品門檻較高,大學生資金不多,所以一直以來,在銀行做理財的大學生比較少。相比之下,新興的網際網路理財産品不僅門檻低,且大學生也更擅長使用網際網路,所以網際網路理財更受大學生的歡迎。
如華昊所説,作為網際網路“原住民”的95後大學生們對網際網路金融並不陌生,低門檻、高收益的理財平臺和産品成為他們的最愛。
周毅的舍友陳明也是網際網路理財産品的忠實用戶。大二下學期,在圖書館兼職當管理員的他看了不少投資學類書,他逐漸意識到錢的復投可以獲取很高回報。
於是,理財觀“晚熟”的他決定在網際網路理財中“試試水”。“兼職一個月可以賺400元,每個小時10元。我每個月會存200元到理財産品裏。”陳明還下載了相關理財産品的APP,時不時掏出手機查看收益狀況和資金動態。除了兼職所得,他還將自己生活費的20%也投入理財産品中,“雖然現在這點微薄的投資賺不了什麼錢,但是我覺得我是在投資未來。”
中國人民大學的一項調查顯示,在近3萬受訪的大學生中,超過85%的大學生進行過各種各樣理財的嘗試,僅有14.07%的大學生表示沒有使用過任何理財産品。其中,有72.64%的大學生表示自己使用過餘額寶等各種寶寶類理財産品,21.20%的大學生表示自己投資過銀行理財産品,有18.15%的大學生表示還投資過股票、基金、保險等産品,另有4.22%的大學生表示投資過P2P産品。
不僅如此,中國人民大學信用管理研究中心等機構發佈的《全國大學生信用認知調研報告》顯示,高達71.59%的大學生每個月獲得的理財收入在300元以下,15%的大學生能獲得300元到800元的收入,7.07%的大學生每月平均能獲得800元到1500元的收入,另有2.72%的大學生可以獲得3000元以上的月均收入。
大學生理財:家庭引導很重要
相比以往的“月光族”大學生,如今大學生的理財意識強了。那麼,他們的理財意識從何而來呢?在記者的採訪中,多數學生表示,父母引導很重要。
上高中時,冀士煜是典型的“月光族”,每月不過半生活費便花完了。在銀行工作的父母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他們告訴冀士煜:“以後每個月我們只給你固定的生活費,想要讓自己過得寬裕一些,就得自己賺!”
在父母的指導下,冀士煜選購了一款銀行理財産品,父母答應他只要好好理財,便會適時給他一些獎勵。從那以後,冀士煜開始養成每個月攢錢的習慣。
周毅也是在父母的影響下,開始有了理財的頭腦。
小時候,父母每天給周毅5元買早餐,他會花一元吃一碗麵,然後將剩下的錢攢起來買當時流行的口袋書。自己看膩了以後,他便在班上開起小店租給同學。一本書租一天可以賺一毛錢。隨著“到府”租借的人越來越多,周毅不僅賺回了之前買口袋書的錢,還利用這些錢又買了新的口袋書。生意越做越大,周毅口袋裏的錢也越攢越多。於是,他選擇在銀行做定期存款,每個月會往銀行存100至200元,到期之後把它全部取出來,然後再存進去。
貴州師範學院大二學生沈方偉和父母有個為期5年的約定:父母提供10萬元本金,限定5年。5年內他可通過多種理財方式利用本金賺取利息,5年後本金歸還,利息歸自己所有。
“他們就是想讓我鍛鍊一下。”沈方偉選擇了較為穩健的理財方式,將一半資金投入購買各大銀行的定期理財産品,30%資金用於P2P網貸,剩下的作為股票或者流動資金。“不要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是我的理財觀”,現在已經“小有所成”的他十分感謝父母當初做的決定。
95後大學生:拼“智商”也拼“財商”
《2015年大學生理財報告》對全國2325所高校的分析顯示,浙江大學的學生過去一年全校僅通過某網際網路理財産品獲得的收入就高達1069萬元,成為全國“財商”最高的大學,北京大學和上海交通大學緊隨其後,分列第2和第3。
有分析認為,如今的大學生進入了拼“財商”的時代。
冀士煜説,高財商對於大學生來説十分重要,他們可以積累更多的財富,佔有更多的社會和物質資源。“在當今的經濟社會或者説金錢社會,財商高的人生存能力會強于智商高的。”
陳明認為,智商是天生的,財商是可以通過後天提高的。所以大學生應該更注重培養自己的財商以提升競爭力,彌補先天的不足,“要學會將錢的利用價值提高,用在對自己最有利的地方”。
數據顯示,喜歡理財的大學生並非“富二代”,但多是“高材生”,主要來自一些211、985高校。
在某高校教經濟學課程的王貽老師告訴記者,如今,大學生對理財類知識的關注度提高了不少。課上講到一些投資理財的案例時,學生們會踴躍參與分析,“有的同學了解的網際網路理財資訊比老師還多。”
王貽認為,大學生通過網際網路理財能培養他們管理自己財務的能力,也能為他們走入社會獨立生活奠定基礎,“但如果是較大資本的理財或者幫助父母理財時,一定要多考慮收益和風險的比例,切勿盲目過度追逐高收益,要儘量合理地配置理財投資。”
(應受訪者要求,除冀士煜、沈方偉、華昊外,其餘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