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監管摸底股權眾籌 平臺應對監管忙改名

  • 發佈時間:2015-08-13 04:55:10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近日,證監會發文通知摸底檢查股權眾籌平臺,劍指違規平臺,同時明確公募、私募分化。目前有些平臺為了監管要求,更改平臺名稱,業內人士指出,隨著監管摸底排查後,違規平臺會被清理,其他平臺會按照監管合規要求進行調整,呼籲監管配套細則儘快出臺。

  監管摸底股權眾籌

  隨著央行聯合十大部委發佈的網際網路金融指導意見出臺後,各部委監管細則相應落地。近日,證監會也有所行動,開始摸底排查通過網際網路開展股權融資活動。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楊東表示,此次通知更是確定了《指導意見》強調股權眾籌是公開小額股權融資,這個定位是革命性的,監管市場上那些開展的冠以“股權眾籌”名義的活動,是通過網際網路形式進行的非公開股權融資或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募集行為剔除出股權眾籌的概念。

  證監會3日向各地方局發出《關於對通過網際網路開展股權融資活動的機構進行專項檢查的通知》,要求對以“私募股權眾籌”、“股權眾籌”、“眾籌”名義開展股權融資活動的平臺進行檢查。《通知》明確,檢查的內容包括四大方面:平臺上的融資者是否進行公開宣傳,是否向不特定對象發行證券,股東人數是否累計超過200人,是否以股權眾籌名義募集私募股權投資基金。

  違規平臺恐遭限制

  多位股權眾籌平臺負責人對京華時報記者表示,此次監管旨在進一步摸底平臺情況,打擊平臺借著以股權眾籌名義的活動,通過網際網路形式進行的非公開股權融資或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募集行為,有利於行業的合規發展。

  天使街黃超達認為,股權眾籌平臺發展將很快納入正軌。此次證監會檢查股權眾籌平臺看似好像在限制股權眾籌行業的發展,實際是通過檢查來進行一次實際意義上的摸底,這為後期規範股權眾籌行業,監管股權眾籌平臺提供了事實依據;也為後期正規化發展股權眾籌平臺掃清障礙,一些借用股權眾籌進行違規活動的平臺將會被限制。

  對於市場有將此次《通知》解讀為股權眾籌滅頂之災的,京東金融副總裁、股權眾籌業務負責人金麟告訴記者,大部分悲觀解讀並未合理理解“股權眾籌”概念的內涵,係誤讀。私募股權融資仍然可沿襲現有模式,而且規範整頓是行業之福。

  他指出,十部委聯合發佈的《指導意見》中,過去所稱的“公募股權眾籌”被重新定義為“股權眾籌”,而過去所稱的“股權眾籌”,先是被擬定義為“私募股權眾籌”,後最終被賦予了“私募股權融資”的專稱。

  對於未來眾籌行業的發展,36氪相關負責人表示:“會有三個趨勢,一是法律法規會出臺,明確公募及私募的業務範圍和規則;二是市場趨於集中,規範運作的成本抬高會使私募市場更加集中;三是公募牌照逐步開始發放,更多的人參與到這個市場中來。”

  平臺應對監管忙改名

  眾所週知,公募的股權眾籌可以沒有人數上限地向大眾眾籌,而私募股權眾籌,則有最多200個籌款人的人數上限;而且不能夠公開去做宣傳,只能向特定的人群進行眾籌。

  根據《公司法》、《證券法》等有關規定,未經國務院證券監督管理機構批准,任何單位和個人都不得向不特定對象發行證券、向特定對象發行證券累計不得超過200人,非公開發行證券不得採用廣告、公開勸誘和變相公開方式。

  多位人士指出,隨著監管規定落地,股權融資平臺將無法再以私募版的股權眾籌平臺為名義繼續開展相關業務。不排除類似平臺採用新名稱、開展老業務的情況。記者還了解到,目前已經有平臺開始改名,換一個名稱規避監管。

  金麟也表示,官方禁止的是無牌照的股權眾籌(或過去所稱的“公募股權眾籌”)。過去沒有眾籌平臺敢宣傳自己做的是公募股權眾籌,自然談不到被禁止。但現在若無牌照,仍宣稱自己是“股權眾籌平臺”也已經不合規。私募股權眾籌平臺面臨集體改名的壓力,但這不意味著私募股權融資不合法。

  今年以來,股權眾籌行業快速發展。據上海交通大學網際網路金融研究所上週三發佈的《2015中國股權眾籌行業發展報告》,截至2015年7月底,全國範圍內共有股權眾籌平臺113家,交易額已經突破54億元。其中,北京、廣東、上海、浙江四地的平臺數量最多,佔總數的77%。

  無論平臺換什麼名字,監管壓力仍存。多位業內人士指出,這次核查的意義不僅僅是針對股權眾籌,更是針對整個網際網路金融行業的規範,在證監會對股權眾籌的摸底式核查後,股權眾籌的管理細則也不遠了。

  在他們看來,公募股權眾籌需要牌照,私募股權眾籌走備案制,未來應該會有很多的細則出臺。此次對股權眾籌融資平臺的核查,也是在為制定規則做調研和準備。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