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銀行對接P2P業務名目繁多 投資風險仍存在

  • 發佈時間:2015-05-11 14:07:17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陳周琴  責任編輯:畢曉娟

  自平安銀行成為首家發力P2P平台資金存管的銀行之後,平安、民生、中信、浦發、交行以及華興銀行等銀行也開啟了對接P2P資金存管或清算業務。業內人士稱,多家銀行已完成對接資金業務的系統研發,低調而緊張地“跑馬圈地”,只待監管正式落地之後,即可投入使用。記者發現,各銀行對接P2P資金業務名目繁多,有的叫託管,有的叫存管,還有的叫清算……這些業務實質上都有哪些不同?記者為此進行了一番調查。

  對接P2P業務尚未運營

  “平安銀行其實早在去年就開始陸續和P2P平臺接觸,他們的系統很早就做好了,去年也已經簽了好幾家平臺,但是存管業務一直沒有真正用起來,可能是要等到監管明確之後。”新聯線上首席風控官對記者表示。

  而今年3月份與平安銀行達成合作協議的壹寶貸總經理羅浩傑也對記者證實,雖然他們已和平安達成合作協議,但目前還只是協議,存管業務還沒有正式開展。

  除了平安銀行之外,今年1月份,P2P行業最早成立的公司宜信也宣佈與中信銀行達成“資金結算監督業務模式”,雙方將在資金結算監督、大數據金融雲、供應鏈金融等多個領域合作,目前還處於內測階段。

  據華興銀行網際網路銀行部副總經理邱岩介紹,華興銀行提供給P2P平臺的資金清算服務是點對點進行,P2P平臺的投資者將會同時開通在華興銀行的“弱實名電子賬戶”,充值的錢也會直接到達該電子賬戶,當投資者進行投標的時候,銀行則會凍結該筆資金直至滿標,資金也不經手平臺,而是直接從銀行劃撥給借款人。

  此外,根據此前宜信CEO唐寧介紹,中信銀行與宜信的合作也是採取點對點的模式。“我們和銀行合作,是要把平臺自有資金和客戶資金做分離,客戶資金的每一筆交易都得到見證,平臺的服務費、平臺的風險金機制全流程將更透明。”唐寧表示。

  實質上做的就是託管

  “與第三方支付的資金存管模式相比,銀行這種點對點的清算模式肯定更為'靠譜',因為第三方支付開設的是虛擬子賬戶,存管在第三方支付的資金最終還將是由第三方支付存放在其開戶的銀行,但若是由銀行點對點清算,投資者的錢是直接劃歸到其在銀行開始的弱實名賬戶。”羅浩傑對記者分析。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平台資金與銀行對接的模式大不同,有的叫清算,有的叫存管,也有的叫託管,這其中到底有何差別?

  “實質上做的就是託管業務,但由於監管一直沒有定調,大家便繞道清算、存管業務,本質上的託管應該是指點對點的賬戶監管,但有不少平臺為了給自己增信,單純一筆風險保證金存在銀行也對外稱是託管,這種誇大宣傳的就應另當別論了。”一位接近電子銀行部的人士對記者表示,實質上,按照目前《商業銀行客戶資金託管業務指引》的規定,目前很多銀行與P2P合作的點對點存管或清算業務實質上均屬於資金託管業務的範疇。

  根據上述指引定義,所謂客戶資金託管業務,是指商業銀行作為託管人接受客戶的委託,按照法律法規規定和合同約定,履行安全保管客戶資金、辦理資金清算、監督資金使用情況、披露資金保管及使用資訊等職責,為客戶保障資金專款專用、提高效率、防範風險、提升信用的資産託管業務。

  投資風險仍存在

  如果平臺做到了點對點的賬戶資金監管,那就意味著投資者可以高枕無憂了嗎?實質上不然,賬戶監管只是保障了投資者的資金獨立和安全,並不代表投資行為的安全,投資者應該注意區分,投資風險還需自己承擔。

  “就華興銀行與平臺的合作而言,銀行只負責對平臺的資金清算,其他的沒有關係,也沒有責任去判別項目真假。”邱岩對記者表示,銀行提供的只是清算服務,與平臺本身的項目風險無關,銀行的責任只在於資金清算,並不對項目真假或安全性負責。

  綜上所述,投資者不僅應當對平臺與銀行合作的類型要有理性認識,同時也要認清,投資風險並不會因為第三方資金託管而消失。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