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8日 星期六

信用卡套現炒網貸 上演危險“空手套白狼”

  • 發佈時間:2015-04-10 07:34:00  來源:北京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前腳從銀行裏借出的錢,後腳就轉借給別人,一大筆收益毫不費力地進了自己的腰包。目前,一些用戶正通過信用卡把本該用作消費的額度存入網貸賬戶,再投進各類的項目中,最終以“無息”消費換得高收益回報,現實版“空手套白狼”就這樣上演,但參與者對背後的風險卻往往有意無意地視而不見。

  記者連日調查發現,多家銀行早已認定這種行為實質就是信用卡套現,央行等監管部門已連發禁令但卻屢禁不止,有關方甚至開設“綠色通道”幫忙交易,其背後深層次的原因則是對網際網路金融的監管空白。

  拿無息借款賺高利收益

  早被認定套現卻不好禁

  “我有十多張信用卡,哪個平臺能用?我盤活啊。”在一家知名網貸論壇的QQ交流群裏,一位行家介紹起拿信用卡炒網貸的方法,立刻引來不少網貸新手的關注。

  其實,這位行家介紹的方法十分簡單。網貸平臺上,投資人在投標之前,需要先將資金轉入自己在平臺上的賬戶中,這種充值的方式常常通過銀行卡轉賬的方式進行。轉賬時,只要選擇一張信用卡充值,只要在免息期限還清,就可毫無成本投入的情況下賺取高收益。

  行家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張銀行信用卡的信用額度為1萬元,免息期限為50天,將這1萬元投到網貸平臺上期限為40天、年利率為10%的項目中,1個月後,本錢還給銀行,用戶還能從中賺100多元。若這1萬塊錢存入銀行,即使是按照定期利率,40天后的利息也只有32元。

  “把信用卡的錢充進網貸平臺賺收益,其實就是信用卡套現。”中國工商銀行一位工作人員對記者説。針對於揣著信用卡炒網貸,其實多個監管部門也早已認定。2012年銀監會發佈的《銀監會關於商業銀行信用卡業務有關問題的通知》顯示,商業銀行個人信用卡透支應當用於消費領域,不得用於生産經營、投資等非消費領域;2013年6月,央行也下發“支付業務風險提示”,警示商業銀行和第三方支付平臺注意網路信貸業務風險,認為目前網路借貸存在“信用卡資金透支于網路信貸,易使網貸風險向銀行體系蔓延”的風險。

  不過,一些網貸平臺卻無視禁令,連跨多道關卡。“只有極個別銀行的信用卡不能充值,其他的幾乎都能。”一家名為“諸葛E貸”的網貸平臺工作人員介紹。而記者又聯繫天天聚財、車易貸等多家網貸平臺,均獲得了類似的答案。

  網貸靠信用卡爭搶用戶

  支付平臺直言在鑽漏洞

  “這是不少平臺吸引用戶的好辦法。”知名網貸平臺“愛錢進”創始合夥人張輝對記者説,如今網貸平臺像雨後春筍一樣,除了在收益率上一比高低外,信用卡套現也被作為誘餌拿來爭搶用戶。前不久監管部門開始下發禁令,一些規模較大、有穩定用戶群的平臺已經收斂,但不少小平臺依舊靠此屢試不爽。

  其實,用戶之所以能“空手套白狼”,還有人背後給開了綠色通道。

  “借記卡充值就選‘寶付’,信用卡充值就選‘匯潮’。”網貸平臺“天天聚財”的工作人員説。就在這家網站的充值頁面中,支付平臺的選項中,“匯潮支付”旁特意用藍字標出“信用卡大額”。其實,用戶把錢從銀行卡成功轉入網貸平臺,幾乎都要經第三方支付平臺。信用卡之所以能劃轉成功,主要就是因為支付平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來自多家媒體的報道內容顯示,央行在春節前後叫停多家第三方支付的網貸平臺信用卡充值業務。然而,記者昨日嘗試使用一張中國工商銀行的信用卡向“天天聚財”上的賬戶充值1元,再依次輸入了信用卡卡號、動態密碼後,僅用了一秒鐘,1元錢馬上到賬。

  與此同時,記者也聯繫了其他第三方支付平臺。“工行能充,交行能充1000塊,農行還不行。”支付平臺“貝付”的工作人員説。國付寶的工作人員也表示,一些銀行的信用卡在支付平臺上依舊能夠充值。

  而當面對記者關於信用卡充值網貸賬戶是否屬於套現時,多家支付平臺則支支吾吾説不清楚,而“貝付”支付平臺工作人員則直言:“屬於套現,但有這個漏洞。”

  成交量巨大難以捨棄

  交易背後存多重風險

  “都感覺會關閉,但誰都想做最後一家。”提及多家支付平臺面對央行禁令無動於衷,知名網貸論壇網貸之家的創始人徐宏偉對記者説,第三方支付平臺興起于中國迅速發展的電子商務,但電商消費成交額遠不及網貸。在一些主打網貸的支付平臺上,網貸交易幾乎佔到七八成,“如此龐大的成交量,誰願意割愛呢?”

  表面看只是錢進錢出,背後卻是風險重重。一位網貸平臺分析師向記者透露,如果時間稍一變化,大量投資人為了償還信用卡便會違約擠兌,平臺上的資金壓力就瞬間加大。張輝也告訴記者,平臺上這樣套現的行為一旦增多,還要面臨更大的政策風險。

  對於投資人來説,信用卡的風險與網貸的風險疊加在一起,一旦借出去的錢還不上,不但會影響到投資人的信用記錄,甚至還有可能背負起更沉重的負擔。以中國銀行為例,一旦信用卡無法按期還款,每天要承擔萬分之五的利息,換算成年利率大約18.25%,遠高於現在普遍存在的5%到15%的網貸年利率。

  一直以來,網貸都以較高的收益率深受投資者熱衷,但“硬幣”的另一面卻是各種關閉、跑路、失聯事件。在業內人士看來,能以信用卡“空手套白狼”,最根本的原因還是網際網路金融在監管上的空白。“即使在行業內部,也很難清楚地説清‘網際網路金融’到底是什麼,更別説是普通的投資者。”中央財經大學金融法研究所所長黃震對記者説,由於需要一定觀察期進行準確判斷等原因,當前網際網路金融行業還處於缺失監管的條件下,也沒有統一的標準進行約束。

  徐宏偉也認為,若想解決這一問題,還是應儘快出臺監管政策,“連一個完整的定義都還沒有,支付平臺又怎麼劃分明確界限,必然有漏洞可鑽。”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