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網際網路金融 > 網貸 > 正文

字號:  

網貸平臺的清盤把戲

  • 發佈時間:2015-10-12 09:26:57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閆瑾 孟凡霞  責任編輯:鄭夢琦

  

  清盤,通俗點的説法就是“破産”,在變幻莫測的P2P行業,看起來清盤遠遠比跑路要更易於被投資者接受。近幾個月來,就有幾十家P2P平臺遭遇清盤的厄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雖然不少P2P平臺看似要為投資者完成本金兌付,但一個比一個奇葩的清盤公告令投資者被“玩的團團轉”。

  最牛清盤公告出爐

  隨著網際網路金融監管政策的逐步出臺,P2P也迎來洗牌期,不少小平臺處在倒閉邊緣。但與此同時,奇葩清盤公告也越來越多。

  日前,有投資者在論壇上貼出了一家P2P平臺的清盤公告,而這份公告中的威脅語氣,令投資者深感詫異。

  根據這家平臺制定的最終清盤方案,對不同投資金額的投資人按照3折、2折、1折的等級進行債權轉讓,其中,待收1萬元(不含)以下,3折收購;待收1萬-5萬元,2折收購;待收5萬元(含)以上,1折收購。這樣的回收方案無異於讓投資者割肉。根據測算,該平臺現有200多萬元待收,經過此次債權轉讓後,憑藉該平臺現有的資金,30萬-50萬元就能完全化解此次危機。

  不過,這份公告的後半部分就變了味。先是平臺負責人表示絕不跑路,即使有一天網站關閉了,也會按照各位的投資情況將賠償資金打入各位投資人的銀行賬戶中。

  隨後,該公告更寫明“忠告那些妄想報警的人員,按照此方案,你雖然只是暫時拿到一部分,但以後會拿到完全的本金甚至更多的利息,如果報警,一分錢也不會拿到,孰重孰輕自己考量”。字裏行間中的威脅溢於言表。

  昨日,北京商報記者試圖登錄這家P2P平臺的網站,卻始終無法打開。

  奇葩的清盤公告不止這一家,北京商報記者統計多家發佈清盤公告的P2P網站發現,幾乎所有的清盤公告都是分期清盤,甚至有的平臺稱,要想全額提現,必須先續投一個月標。

  坑爹的清盤方式

  網貸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經營遭遇困境的平臺往往會選擇清盤,但清盤可不是立刻就能拿到投資本金,而是根據平臺制定的提現規則而定。

  -清盤術1:分期清盤

  在諸多清盤方式中,多數為分期清盤,平臺會限定投資人單筆提現金額、延期提取、提現門檻等等。例如中信速貸是從2015年7月14日起,每月的14日為提現日,14日當天可以提現。每月6日發佈公告,確定每月回款提現的基數,具體提現規則如下:資産總額小于2000元,按投標時間回款,按清盤時間處理,每批次處理20名投資人待收金額;資産總額大於2000元,按清盤時間每批次處理賬戶可用餘額3%的金額(3%為最低基數)。

  而安徽平臺恒艷財富此前曾在官方QQ群發佈了清盤公告,自7月到10月,分4個月將平臺所有待收兌付。前三次分別提現本人本月到期總額的20%,10月30日,所有投資人剩餘待收一次性提光。但是投資人每月末能提現部分需要續投一個月標,月化收益4%。對於一個已經出現運營問題,甚至有可能演變成跑路的平臺來説,讓投資者投標贖回本金,無異於火中取栗。

  -清盤術2:債權轉股權

  第二種是投資者轉為股東,此前就曾有平臺使用過債轉股的方式,根據投資者的投資金額,換算為平臺的股份,萬一有風投機構看上了入股的平臺,投資者拿到的收益比投網貸的收益能夠高出數倍。但清盤平臺顯然已經遇到很大問題,究其原因則是壞賬過多、團隊不專業等種種因素,平臺本身已經先天不足,在監管越來越嚴格、競爭激烈的環境下,平臺想要重新翻盤逆轉也是很困難。

  去年12月,渝商創投宣佈經由投資人債轉股完成股改的新渝商(寶籌網)正式開始運營。根據寶籌網6月中旬發佈的公告顯示,該平臺待收已突破1200萬元,累積成交額超3000萬元,註冊人數突破6000人,實際投資人近400人。當時,寶籌網對於未來的發展趨勢還是非常樂觀。在6月的一份權益回購公告中,寶籌網還表示,“目前公司發展形勢良好,實現盈利指日可待,股權市值可能上漲,請謹慎轉讓股份。寶籌網正在與機構洽談合作,近期會有實質性進展,結果可能對股權價格有較大影響。”但這樣一個清盤重組後的平臺再一次陷入了風雨飄搖中。9月29日,寶籌網發出了暫時停運的公告。該平臺稱,重慶袖善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平臺名稱渝商創投)以及重慶寶籌電子商務股份有限公司(平臺名稱寶籌網)正在被相關部門進行調查,公司正在等進一步通知,平臺現暫時停止運營。平臺也已經停止了借款項目的發佈。

  -清盤術3:打折回購

  此前案例中的打折回購則屬於第三種方式,對於平臺來説,這顯然是低成本、低風險清除債務的方式,但如此低的回購折扣,無異於讓投資者割肉,5萬元以上投資按1折比例回購,等於投資者的5萬元只能拿回5000元,投資者的血汗錢還是被白白吞噬。

  不少業內人士直言,多數踩雷的投資者,壓根就無法判斷平臺拋出打折回購投資者代收,究竟是一開始的預謀行為,還是迫不得已的無賴之舉。據了解,過去確實也有一些心存不良的平臺,專門以類似的方式吞噬投資者的血汗錢,成為一種低成本、低風險的斂財方式。

  監管應牽頭建立預警機制

  北京商報記者不完全統計後發現,大概從5月開始就有20多家P2P平臺清盤,而這些平臺的共同特點具有地域性,同時品牌知名度極低,幾乎多數平臺都是當地的一些小平臺,而且未曾聽説過。

  不過,在監管缺失的當下,也有人認為,自動清盤是問題平臺的最好救贖。

  據公開資料顯示,現如今問題平臺佔到P2P平臺總數的20%,不少問題平臺的處理方式不是跑路就是關門歇業,而對於監管尚不明確的P2P行業,出現經營問題最直接的處理方法就是“溜之大吉”或者“關門大吉”。

  對於“P2P平臺應如何合理合規的實現退出”,愛錢進創始合夥人張輝認為,應該建立不同等級的預警機制,銀監會定期披露P2P平臺經營及逾期狀況,針對最高等級預警,由銀監會指定專業機構託管平臺,實現平穩過渡。

  不過在監管細則還沒有明確的時候,張輝認為應該建立個人破産制度,對於退出的平臺負有管理責任的公司高管實行個人破産。借鑒建立國外普遍實行的個人破産制度,促使平臺高管更審慎地履行自己的職責。但這些都需要逐步完善,可能還是長期的過程。

  對於投資者而言,能做的可能只是擦亮眼睛選擇P2P平臺,現在P2P平臺魚龍混雜,有些平臺打著P2P名義在做自融業務,容易出現本金兌付不了的情況。P2P從2013年火爆至今,基本已進入優勝劣汰階段,投資人一定要選擇被證明有實力的平臺進行投資,切不可再受高息蠱惑。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