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投資P2P不要指望有穩定高收益
- 發佈時間:2014-12-26 14:52: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責任編輯:畢曉娟
P2P走上發展的快車道的同時,問題平臺頻出和跑路事件也不斷見諸報端。不管從産業規模還是社會影響來看,今天的P2P行業都已不容小覷,必須引起社會各界的關注。近日,國內知名P2P平臺——信而富CEO王徵宇在做客新華電視臺和金牛理財網《對話網際網路金融》時表示,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存在,為P2P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發展機會,同時投資者要理性看待收益跟風險的動態關係。
高速成長與問題並存
問:2014年P2P行業繼續迅猛增長。據第一網貸統計,2014年1-11月全國P2P行業的成交量達到2557.86億元。其中11月份成交量為389.82億元,連續7個月高速增長並創下歷史新高。有機構預測全年成交量或接近3000億元。P2P行業今年發展如此迅猛的原因是什麼?
王徵宇:P2P行業快速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援。從中央政府一直到相關的監管部門,對網際網路金融都保持著一種積極推動的心態。另外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日益擴大的需求,目前沒有被傳統金融體系所覆蓋的人群佔到80%,這部分的融資需求其實是非常巨大的。總之,在國家政策的支援下,在這個市場需求的積極驅動之下,成就了P2P行業的高速增長。
問:年關來臨,P2P其實也將迎來平臺兌付的高峰,目前已有不少平臺出現兌付困難的情況,也有一些跑路的現象。據第一網貸統計,僅11月份出現的問題平臺就達到39家。怎麼看待目前P2P平臺的兌付問題和跑路的現象?
王徵宇:可能有兩方面原因。首先,P2P網貸是一種網際網路金融,涉及信貸服務的基本要求,比如説風險評估、風險控制。行業存在複雜性,與其他網際網路業態的服務會有很大的不同,一些機構在經驗、知識、操作上的準備方面可能存在不足。其次,從更深層次看,任何行業早期的淘汰率都會比較高。如果按照統計數字來説,目前問題平臺佔比大概百分之十幾,其實任何一個特別新興的行業早期淘汰率百分之七十也不算特別高。監管機構或者媒體對這個現象要持寬容的態度,因為這是個新興行業。
剛性兌付心理預期需要打破
問:由於P2P平臺運營水準良莠不齊,大眾投資者對P2P仍有不少疑慮,因此部分平臺承受巨大壓力對投資者本金和收益進行各種各樣的保障。未來P2P行業如何來保護投資者的利益才能健康發展?
王徵宇:對投資者的利益保護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平臺對於風險的把控能力。從監管角度或者市場教育的角度,最重要的落腳點也應該是在平颱風險的把控能力上。但另外一方面,不可回避的問題是整個社會對於投資均存在著一種所謂的剛性兌付的心理預期,出資人心理上還是缺乏風險意識和相應承受能力。其實,投資人也應該理解,高收益一定跟相應的風險連接在一起的。因此,中國P2P行業的健康發展一定將會伴隨著一個剛性兌付的打破,投資者要更加理性看待收益跟風險的這種動態關係。
問:如果剛性兌付打破,投資P2P以後有可能面臨著兩種結果:一是穩定的收益,另外一種可能是投資打了水漂。如何看待投資P2P可能會有的兩種結果?
王徵宇:也許不會發生這兩種極端情況。投資P2P不要指望有穩定的高收益,從長遠來看跑路的或者打水漂的這種情況也不應該有。未來投資P2P的收益可能會有些波動。當這個市場的整個運作比較好,或者這個平臺的控制度比較好的話,你的收入會相對穩定,或者説在一個正常的範圍之內波動。如果這個平臺的風險把控出現問題,或者由於宏觀經濟形勢和經濟週期的影響,或者由於某些出借人或借款人某些特殊的行為特徵導致某些風險的這個上升,也許會造成你的本金和收益受損,投資者應該有所預期、有所準備。
P2P與中小企業融資難題
問:有人説P2P發展得益於中小企業存在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社會的確曾對P2P給予厚望,但是從實際數據來看,P2P借款人的所承擔的融資成本並不低,有的甚至高達40%。那麼P2P到底是不是真的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的問題?
王徵宇:從長遠來看,資金本身有獲取利潤的需要,市場資金的有效性分配將會引導資金流向最需要資金的地方,使得信貸資金産生最高的收益。如果一個人很需要借錢,另外一個人也需要借錢。但是另外一個人借了錢,可以産生更高的收益,那麼他就會支付更高的利率。假設一個企業需要100萬元的資金,他現在正好有90萬元,就願意用較高成本來借10萬元從而湊齊100萬元。通過借10萬元,使他辦成100萬元的事情。這100萬元造成的收益,遠遠大於這10萬所産生這個所謂的資金成本。
中小企業融資難和融資貴這個問題,是一個很嚴肅的關係到國計民生的重大問題。整個P2P的發展的量級和規模都還太小,在整個非銀行體系的民間借貸當中,P2P所在的份額都相當小,小到可忽略不計。不應該讓P2P來承受這樣一個重大的任務。不過,從長遠的來看,這又為P2P提供了很好的機會。全社會都應該關注中小企業融資難這個問題,但一定需要國家從總體的政策上,鼓勵民間金融進入金融服務體系,才能夠真正的解決。
(金牛理財網研究中心 李藝菲 薛勇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