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寒冬期藝術品收藏策略該如何轉向

  • 發佈時間:2015-12-08 10:27:18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原標題:寒冬期藝術品收藏策略該如何轉向

  佳士得、蘇富比、邦瀚斯等國際頂級拍賣行廣州論道

  在廣州融熙文化和廣東藝時代共同舉辦的“2015全球藝術品高峰論壇·廣州”上,除了劉益謙、朱紹良和翟建民等國際和國內的收藏大鱷在媒體面前大吸眼球 外,國內外頂級拍賣行有關負責人的出現,亦引發業界人士高度關注。尤其是在國內藝術品行業遭遇寒冬的情況下,整個市場的未來發展將往何處去?收藏家應該以 怎樣的心態和戰略來應對未來可能出現的風險和機遇?

  作為引領整個二級市場交易風向的主要拍賣企業,他們剛剛經歷如火如荼的秋拍,其觀點與上半年相比又有哪些變化?南方日報記者特意梳理了佳士得亞洲區總裁魏 蔚、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英國邦瀚斯拍賣行中國區首席代表俞紅雨和廣州華藝國際拍賣公司董事長李亦非的發言,期望對藏家有所參考。 南方日報記者 歐志葵 馮善書 實習生 溫婧

  佳士得亞洲區總裁魏蔚: 新買家不要指望一夜暴富

  佳士得香港秋拍剛剛結束,魏蔚就趕來參加廣州藝博會。她坦承,這次來才獲悉廣州國際藝博會已經有20年曆史。在主題發言中,魏蔚主要與在場的觀眾討論了兩個方面的問題,一是目前國際上塑造藝術界的到底是哪些弄潮兒,二是買家們到底在買些什麼。

  據魏蔚介紹,目前是由拍賣行、藝博會、畫廊、平臺商和博物館五股力量在推動整個藝術品市場生態圈的發展。

  其一是拍賣行。過去10年,國內拍賣行發展相當迅速,在全球排名前十的拍賣行當中,中國的佔比已經非常大。

  其二是藝博會。近年藝博會已經成為很重要的潮流,如香港巴塞爾,上海021,廣州藝博會。

  其三是畫廊。廣州、香港知名的畫廊可能有上百家,現在國際上也有些畫廊來香港搶灘,東西方的交流非常頻繁。

  此外是交易平臺和博物館。近兩三年博物館的涌現如雨後春筍,已經成為藝術圈的主要力量。跟國外很多美術館一樣,他們正在成為藝術品教育基地,對整個生態圈的健康發展非常有利。

  那麼,目前大家都在買什麼東西呢?魏蔚引用了佳士得的一組數據:2014年該公司全球總成交84億美元,其中1/3在亞洲,折合人民幣約為150億元。這 150億元,僅有約50億元是在香港成交的,其餘100億都是亞洲藏家在海外購買的,譬如龍美術館收藏的莫迪利亞尼《側臥的裸女》,萬達收藏的畢加索《兩 個小孩》等等,作品都流向了亞洲。這説明中西方的交流早就發生了,今後,這更會是一種勢不可當的趨勢。“這並不表示亞洲藏家在放棄亞洲藝術,而是各國藏家 都將在立足於本土文化的基礎上放眼國際。未來,東西方的交流,我相信是非常健康的。”

  她同時提醒新手買家,收藏應以喜愛為出發點,而不能指望一夜暴富:“暴利是因為資訊不對稱而産生的,現在已處在一個資訊社會,今天發生的拍賣結果,幾分鐘後全世界都知道,再不會有那麼大的暴利空間。”

  蘇富比亞洲區行政總裁程壽康: 藝術品投資要有風險分配意識

  針對部分業界人士所説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外國人買進了很多中國當代藝術作品,而現在都在拋售、散貨”的觀點,程壽康表示非常不認同。據他介紹,在 2013年蘇富比秋拍上,曾梵志的《最後的晚餐》拍了1.8億港元,當時他正在擔任電話委託,就遇到一個外國藏家與其競價,並且最後成功把該作品“搶 走”。“説老外不再收藏中國當代藝術,這種觀點不對。”

  談到對中國收藏家的印象時,程壽康表示,中國藏家大多熱衷於買中國“國寶”,不管是內地,還是香港,甚或是在其他亞洲地區的中國藏家,近幾年雖然涌現出一股購買西方藝術品的趨勢,但並不普遍,只有很少數、有勇氣的人去買西方藝術品。

  拍賣場上作品無數,什麼樣的藝術品更有投資和收藏價值?在程壽康看來,首先作品必須具有稀缺性和歷史性。他舉例説,《放下你的鞭子》這幅畫,當時成交價為 7000多萬元。“這幅畫可能你看上去不覺得怎麼樣,但其背後歷史的重要性會令作品本身具有非常大的價值”。其次就是潮流性,很多畫二三十年前不怎麼樣, 現在潮流來了,價格才應聲而起。

  在談到收藏與投資的關係時,程壽康認為,有些人瘋狂購買藝術品,只是純粹用來賺錢,這是非常不健康的。投資者不能簡單地以為現在樓市、股市出現了風險,就 應該把資金轉向藝術品去賺錢。不是所有的藝術品都可以實現保值和增值,“抱有投資目的的買家,一定要有風險分配意識,不能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面, 你若真有足夠的錢,就應該在股票、房地産、藝術品等不同的投資品中間各有分配。”

  英國邦瀚斯拍賣行中國區首席代表俞紅雨: 中國藏家實力迅速提升迸發力量勢不可當

  與蘇富比和佳士得相比,邦瀚斯在國內收藏家眼裏可能比較陌生。其實,邦瀚斯成立於1793年,是一家有著222年曆史的老牌拍賣行,在全球拍賣業排名第 三。2007年,邦瀚斯開始進入香港,近幾年才在北京成立辦事處。俞紅雨説,目前該公司正在努力用他們的學術研究來推動收藏市場的健康發展。

  “邦瀚斯在對教育新的藏家方面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們亞洲的主席在全世界各地的博物館都經常性地做很多講座,同時在上海博物館專門做過關於中國瓷器方面 的講座。”俞紅雨告訴南方日報記者,2012年該公司主席親自簽署了相關協議,將在大英博物館保存的大維德基金會藏的中國瓷器帶到上海展覽,這對中國藏家 也是一個學習鑒賞的機會。

  據她介紹,目前中國藏家在國際拍賣行的積極參與和大力支援,讓世界了解到中國當代有一群熱愛藝術的人士。這些愛好者不斷將海外的中國藝術品帶回中國,“中國的改革開放使得民眾個人的經濟實力有了迅速提升,現在迸發出來的力量勢不可當。”

  廣州華藝國際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亦非: 收藏千萬不要抱撿漏心態

  李亦非剛接站到講臺上,就開宗明義:收藏是一種消費行為,藝術品的第一屬性是消費,藏家看到一件東西,因為他喜歡就買了,他的第一念頭不是賺多少錢,有多少回報。

  “我認為,‘收藏家才是最賺錢的’這是一個悖論,一般行家買一件東西,明年賺10%或者15%就會賣了,但是收藏家因為喜歡,不捨得賣,往往最後能夠獲得 意外驚喜。”李亦非舉例稱,就像這一次李可染的《萬山紅遍》,賣出一億八千多萬元,榮寶齋當年是以80元一張的價格從李可染那裏收的,一共收了2張,後來 其中一張以500萬元賣給了台灣一個藏家。與台灣藏家的交易僅發生在五六年前,就是短短的五六年,這件作品的價格就飆升到了一億八千多萬,可見最後守到今 年的那位收藏家才是最大的贏家。

  在李亦非看來,收藏者要有“三閒”,一是有閒錢——有能力買,二是有閒情——有興趣買,三是有閒暇——有條件去鑽研。“收藏家無大小之分,大家喜歡的東西 都不一樣,收藏領域也不一樣,當然我們也不能一下子像任性哥一樣,今天買一個雞缸杯,明天買一個唐卡,後天再買一個莫迪利安尼,要記住,他是有了40多年 閒錢的機會,還有20多年的經歷,這個很重要。”

  “還有一個我要講的是,做收藏千萬不要抱著撿漏心態。”李亦非對收藏者提醒道,現在資訊發達,投資者們也不可能撿到漏,一件東西出現,上網一查就知道大概 市場行情。“舉個例子,有個博物館花了4億多買9000多件所謂的‘國寶’,當初覺得撿了很大的便宜,現在才發現全都是假的。現在供貨者也被抓起來的,這 説明撿便宜是有很大風險的。”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