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秋拍聚焦日本 中國當代藝術該何去何從
- 發佈時間:2015-08-05 09:39:24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張明江
吉原治良(1905-1972)
蘇富比推出首個具體派大師吉原治良作品專場
蘇富比推出首個具體派大師吉原治良作品專場,新京報採訪業內人士分析市場是否在“去中國化”
日韓藝術在市場上的火熱有增無減。近日,蘇富比宣佈將於2015年香港秋拍中呈現“圓·學——吉原治良珍藏”,這是市場上首個吉原治良作品的專場拍賣,也讓近兩年來市場對日本具體派和南韓抽象藝術的關注持續升溫。蘇富比、佳士得兩大國際拍行緣何在香港拍場紛紛聚焦日韓藝術?曾經被視為座上客的中國當代藝術又為何相應地出現了邊緣化態勢?藝術評論家顧振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日韓藝術近幾年的追捧與其學術上的認可有關,也與之前的市場低估有關。而關於中國當代藝術被邊緣化的趨勢或許也要回歸到中國當代藝術自身的存在問題上去。
吉原治良(1905-1972)
生於日本大阪,1954年成立了前衛藝術組織“具體藝術協會”,在協會的18年曆史中,領導具體派在戰後全球藝術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1955年,吉原治良便領導成員發表與協會同名的刊物,期望與西方展開藝術交流。1956年,吉原治良發表《具體藝術宣言》,定義精神、身體與事物在創新藝術中的聯繫與互動。作為一位實驗主義者,他矢志對戰後藝壇做出革命性的改變,致力於將具體派帶到國際藝術舞臺,並將其定位為前衛藝術的“國際交流平臺”。
作為具體派一員,吉原治良在上世紀60年代中期創造出一個歷久不衰的符號——圓,成為他在戰後抽象藝壇的重要成就。該系列創作中,吉原治良在紅色、白色或黑色的單色背景上,畫上富有書法效果的大圓圈——其靈感來自禪意書法,同時令人聯想到西方的幾何抽象藝術,以及美國藝術家波洛克的行動繪畫。
現象
日韓藝術熱持續升溫
吉原治良是二十世紀日本前衛藝術運動“具體派”的創始人,他為這個繪畫派別選擇了具體“Gutai”一詞。近幾年對於日本具體派在國際上掀起了重新梳理的熱潮。2013年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推出了“Gutai”一展,市場隨即跟進。2014年香港佳士得春拍推出了“具體美術協會”板塊;2015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期間,香港蘇富比也在其藝術空間推出了“具體派傳奇”展覽。隨後日本具體派代表人物白髮一雄在香港蘇富比2015春拍上拍出了千萬港元,香港佳士得春拍中高度關注了日本具體派藝術,該派藝術作品佔據了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板塊夜場的近三分之一。
如今這股熱度有增無減。蘇富比在7月31日宣佈將在今年香港秋拍中推出“圓·學——吉原治良珍藏”,包括逾20件畫布、紙本及陶瓷作品均曾是吉原治良本人的私藏珍品,大部分來自其標誌性的“圓”系列。與此同時,這一專題中還囊括了一張藝術家所藏的白髮一雄畫作。
追問
日本具體派為何受歡迎?
對於此次香港蘇富比秋拍將推出這一專題,蘇富比當代亞洲藝術部主管林家如表示還是因為具體派在市場上的表現,“具體派藝術家之作在蘇富比拍場表現強勁,白髮一雄的作品更以破紀錄成交價拍出。近年來,具體派對藝術史的貢獻備受國際藝壇推崇,我們期待於今秋呈獻此收藏,向吉原治良這位當代藝術巨匠致敬。”
對此,藝術評論家顧振清告訴記者,日本具體派是美國主流社會承認的亞洲重要的藝術現象之一,該藝術流派是對歐洲激流派藝術的呼應,如今越來越被國際社會所承認,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也舉行了相關的展覽,在學術上是得到承認的,為此拍賣行近幾年的竭力推出一點都不值得意外。與此同時,日韓藝術在價值上是被低估的。
質疑
“泛亞洲化”or“去中國化”
相較之下曾經風光無限的中國當代藝術卻陷入尷尬境地,拍賣行逐漸減少了該板塊的比例。這讓中國藝術圈內發出了目前香港拍場對於亞洲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板塊究竟是“泛亞洲化”還是“去中國化”的疑問。這種質疑在今年香港佳士得春拍舉槌的“亞洲20世紀與當代藝術夜場”中顯得尤為明顯。
對於這樣的策略,蘇富比和佳士得相關負責人並不認為是“去中國化”,而是一種“泛亞洲化”的表現。林家如指出,亞洲每一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身份,會發展成一些不同的創作風格。而佳士得亞洲區副主席、亞洲二十世紀與當代藝術主管張丁元給出的解釋是,亞洲藝術的獨特性在哪,這個問題在不同的階段要從不同的切入點進行解釋,而春拍中偏向於日韓藝術呈現出來的亞洲抽象就是一種解釋方式。
對此,顧振清指出,“近幾年來中國當代藝術一方面是市場的膨脹和泡沫,一方面在藝術創作上幾乎是原地踏步。一些中國藝術家在國際交流,大家希望探討作品本身時,中國卻在講作品之外的東西。類似2017年古根海姆要做一個有關中國當代藝術的展覽,時間的劃定是1978年至2003年,他們對2003年以後中國當代藝術天價放量採取的是一概不承認的態度。”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