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是一個永遠寫不完的文物海洋
- 發佈時間:2015-08-05 09:35:02 來源:東方網 責任編輯:張明江
新疆是一個永遠寫不完的“文物海洋”。作為一名維吾爾族學者,我越寫越感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興趣越大。
因為從地理位置上講,很早的時候,中原漢文化沿著絲綢之路,通過河西走廊傳入新疆再傳到中亞國家。而漢文化在各方面對新疆都有著很深的影響,我感覺越挖越深,沉浸其中,其樂無窮。
現在,新疆出土的文物,隨意拿出一件,在百度上一搜,在內地也有。我把它們進行梳理,然後用漢語寫成文章,經常給報紙、雜誌投稿,成為專欄作家,還舉辦講座。我做夢也沒想到,到現在,我還出版了《新疆古代俑塑藝術》、《古代西域服飾擷萃》等著作,我為自己生活在新疆,能夠進行大量的文物方面寫作感到非常幸福。
1966年,我出生在伽師縣,從小在漢語學校上學,和漢族老師、漢族鄰居們相處得都非常好。1984年,我考上了西北民族學院歷史系。大學期間,我的學業成績一般,因基礎比較差,我感到學習有些吃力。於是,我一方面認真聽老師的課,另一方面,經常到圖書館去查閱資料、看書。我特別喜歡看一些新疆民族歷史方面的書,感受到維吾爾族作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自古至今,一直與祖國密不可分。
畢業後,我被分配到了自治區博物館工作。剛開始,我與老同志們一起籌辦各種文物展覽,對館裏收藏的文物,特別是精品館藏文物有了大致了解。但那時,我並沒有想到用漢語描寫文物。因為在我的印象中,如果能寫文章登在報紙或雜誌上,是一件非常神聖的事情。而我覺得自己的漢語文字表達能力有限,沒有多少自信。
雖是如此,我還是對寫作充滿渴望。我自學了維吾爾文,試著用維吾爾文寫了10多篇文物方面的文章,發表在《新疆文物》等報刊上。我又試著用漢文寫了一篇關於《絢麗多彩的唐代西域女子服飾》的稿子。沒想到,這篇文章很快在《都市消費晨報》刊登了。當時,編輯打來電話,鼓勵我多寫。在編輯的鼓勵下,我又連續寫了二三篇關於新疆古代服飾、陶器、地毯等方面的稿子,一下樹立了我的信心。
那時候,我一邊研究,一邊寫作,對新疆古代服飾有了深入的了解。那些西域先秦時期鞣制皮革、紡織毛布、繪染圖案的技藝,融入了東西方藝術風格漢唐時期的絲綢、棉布服飾等,華美兼具民族風格的宋元明清服飾等。一件件精美的文物,無不反映著古代新疆地區受到中國古代服飾的影響産生的變化,以及其棉紡、絲紡和毛紡技術都具有較高的水準,揭示著新疆一體多元文化交流、融匯、創新發展的軌跡,讓我時常盪漾在先秦時期至清朝的新疆古代服飾歷史文化長河裏,通過一件件文物,親身感受著古老西域的文化魅力,增進各民族的相互了解、和諧相處。
在我看來,這些古代服飾經緯縱橫交錯、五彩斑斕,圖案豐富、繡工精美,甚至連織在上面的文字都清晰可見,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地域特點和明顯的族群文化特徵,其歷史、考古、藝術研究價值都不言而喻。特別是對引導新疆各族群眾澄清模糊認識,正本清源,保護傳承好民族服飾,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2009年,全國實行博物館免費開放後,《新疆古代服飾展》首次向全疆各族觀眾展出,引起了強烈的社會反響。
那些日子,我應邀舉辦了《新疆古代服飾的記憶講座》,在社會上産生了很大的影響。我經常接受記者採訪,每當我向烏魯木齊學生和基層群眾講述新疆古代服飾文化時,我一邊回顧新疆古代服飾的歷史源流和發展、變化,一邊告訴大家,新疆各民族特別是維吾爾族婦女有自己的傳統服飾與著裝習俗,比如艾德萊斯裙、金絲絨花帽、各種刺繡的襯衫和各種艷麗的頭巾等,在社會不斷發展與進步的今天,那些穿戴“蒙面罩袍”的現象,完全不是維吾爾族婦女服飾文化。
後來,這個展覽作為自治區博物館舉辦“流動博物館”的一項主要展覽,在全疆尤其是南疆地區進行巡展,反響相當強烈。
作為一名學者,我在文物寫作、展覽中,深刻地感受到,文物沒有地域界限,中原文化對古代新疆地區的影響,無處不在,包括古代造紙、絲綢、漆器、瓷器等,在新疆地區的傳播發展中,也包含了其他多種文化因素在裏面。
我時常在想,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為什麼會出現在新疆?這和古代新疆人包容、開放的心態有著很大的關係。同樣,這種開放、包容的心態,值得今天的我們學習。
(阿迪力·阿布力孜,自治區博物館研究員)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