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4日 星期一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大堡子山流失文物的漫漫追索路

  • 發佈時間:2015-07-20 14:32:5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趙匯  責任編輯:胡愛善

秦公墓出土的金虎(曾流落法國)。資料照片

  秦公墓出土的金虎(曾流落法國)。資料照片

大堡子山出土的鴟梟(曾流落法國)。資料照片

  大堡子山出土的鴟梟(曾流落法國)。資料照片

大堡子山出土的蟠虺紋扁圓盉。資料照片

  大堡子山出土的蟠虺紋扁圓盉。資料照片

  近日,通過中法兩國政府的友好合作和相關人士的積極努力,流失境外20餘年的32件春秋時期秦國金飾片回歸祖國。7月20日,國家文物局、甘肅省人民政 府將在甘肅省博物館聯合舉辦《秦韻——大堡子山流失文物回歸特展》,並向社會各界免費開放。另據了解,禮縣大堡子山流失文物調查報告中顯示,已知有81件 文物流失在外,部分藏于日本、美國、比利時等,其中有一些仍在私人博物館或個人的手中。

  璀璨奪目的早期秦文化

  璀璨奪目的早期秦文化,有文物作證。

  距離大堡子山遺址13公里的甘肅秦文化博物館中,秦人以另一種面貌呈現在世人面前。每天,都有眾多遊客帶著自己對秦人的臆想在此等候。當大門打開時,各種展示出的器物令人驚嘆叫絕。

  比如,出土于禮縣圓頂山秦貴族墓,春秋時期的盛酒器——蟠虺紋方壺。通高52.8釐米,寬46釐米。盤式蓋,大圈頂式捉手,蓋下部微鼓,周邊四面飾4隻 對稱的長尾立獸,獸首向下。器深子口,外敞,長頸,束腰。高厚圈足內聚,前後兩側各附兩臥虎為支足。頸部左右兩側出獸首耳套璧形環,獸首上附鏤空的鳳首, 蓋頂、蓋沿、璧形套環、器腹均飾蟠虺紋,頸飾波帶紋。全器在不同部位共附飾鳥、虎等動物18隻……

  又比如,春秋中晚期的蟠虺紋扁圓盉。這個通高不過32釐米,寬35釐米的器物上竟飾有各類動物共計32隻。有圓雕,有浮雕,有鏤空,大小不一,形態各異,生動活潑,配置協調,再襯以繁密細緻的蟠虺紋,充分展現了春秋時期青銅器華麗瑰異的紋飾風格。

  但更讓人震撼的是一幀照片——日本MIHO博物館館藏的一對金虎。兩隻金虎正是從禮縣大堡子山流失的。照片中兩隻猛虎伏臥側視,腰條細縮,前身後臀高高 隆起,形成波浪起伏,隨時準備躍起撲向敢於來犯者的動態。但它們至今仍困于畫中,在異國等待歸來……如果單將這對金虎視作獨立成件的鑒賞品,就大大低估了 它的價值。

  镈,是一種樂器,它的形狀接近於鐘,器身橫截面為橢圓形。當年,在大堡子山遺址“祭祀坑”中與秦子镈同出的,還有3 只銅虎,紋飾鮮明,製作精美。三虎與三镈相配,被賦予了某種神秘的含義。虎形象和鷙鳥形象一樣,在秦國貴族葬喪文化中佔據特殊地位……

  大堡子山81件文物流失海外

  流失的文物不止於此。1994年,歷史學家李學勤、艾蘭在美國紐約發現一對青銅壺,銘文為“秦公作鑄鐏壺”,研究認為該壺出自禮縣大堡子山被盜墓葬,器主為秦國國君。

  同年,考古學家韓偉在法國巴黎見到一批秦早期文物,包括金虎1對、鷙鳥形金飾片4對8件、小型金飾片30余件。經考證,金箔飾片出自大堡子山被盜大墓,墓主為秦仲和莊公。

  法國吉美國立亞洲藝術博物館亦發現32件秦國金飾片,包括鷙鳥形金飾片4件、小型金箔片28件。國內外學者一致認為法國吉美博物館原藏金飾片及流散于海外的“秦公”青銅器應出自大堡子山被盜大墓。

  2006年對大堡子山遺址的科學發掘,特別是“秦子樂器坑”的發現,進一步從形制、紋飾、銘文等方面證實:流失海外的“秦公”“秦子”等文物均出自大堡子山被盜大墓。

  禮縣大堡子山流失文物調查報告顯示,已知有81件文物流失在外,部分藏于日本、美國、比利時等,其中有一些仍在私人博物館或個人的手中。

  我省嚴厲打擊盜墓活動

  文物,代表著一個國家的厚度。

  1993年,甘肅省文物局得知禮縣大堡子山遺址被盜掘的消息後,立即派出工作組前往現場調查。6月,甘肅省政府召開專題會議,要求各級政府切實履行保護 文物的職責,嚴厲打擊文物犯罪活動,加強文物管護工作。一批盜掘、走私文物的案件相繼偵破,許多鋌而走險的文物犯罪分子被繩之以法,大規模盜墓活動基本被 遏止。

  為避免盜墓悲劇再次上演,禮縣專門成立文物局,建立了三級文物管護網路,加大了對文物保護的投入,利用多種形式宣傳文物保護法,對全縣野外文物遺存進行考古調查勘探,摸底建檔,並組織編制了《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保護規劃》。

  2011年,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保護項目正式列入國家“十二五”計劃投資建設的重點項目。

  就在今年,國家文物局正式批准了禮縣大堡子山遺址及墓群環境整治工程立項。這一工程估算投資1.78億元。

  文物追繳助力先秦文明重現於世

  祖宗的遺留在海外漂泊,是人心頭難解的結。

  對於流落在國內的文物,我省採取各種措施進行追繳。禮縣公安局分別於1996年、1997年、2003年、2004年、2005年五次移交給禮縣博物館 共計480余件(套)文物,包括一級文物9件(套)、二級文物4件(套)、三級文物13件(套)。2011年,又移交文物124件。

  甘肅省博物館也先後接收了公安部門移交的大堡子山被盜掘文物。這些文物多次出現在國內外各種展覽中,向觀眾講述著先秦文明的輝煌,也在傾訴著自己的不幸遭遇。

  在相關國家政府和友好人士的支援下,一些流失海外的大堡子山文物也回歸祖國懷抱。2009年,美國收藏家范季融、胡盈瑩夫婦將所藏的6件秦國早期青銅器捐贈給中國,包括秦公鼎3件、秦公簋2件(均有銘文)、秦式鍑1件。2011年,全國政協委員郭炎將自境外徵集的2件鷙鳥形金飾片、1組小型金飾片捐贈給國家。

  中法專家組為文物鑒定“DNA”

  “如今,文物追索工作已越來越引起國內外的高度關注,目前流失文物的回歸主要包括依法追討、外交談判、商業回購和捐贈4種方式。”省文物局局長馬玉萍介紹。

  近兩年,流失文物返還不乏其例,除了美國以外,法國、德國、英國、西班牙等國歸還他國流失文物的行為也屢見報端,國際返還走私文物掀起了小高潮。這一次,法國向中國無償歸還32件秦國金飾片也十分具有代表性,成為了我國通過官方途徑依靠兩國友誼達成共識的成功案例。

  接洽之初,國家文物局向法國文物和文化部門致函,法國反應積極。2010年,國家文物局向法國政府提出促成文物返還,後者給予積極回應。2014年,國 家文物局再次明確向法國方面提出希望促成文物回歸。此次,法國和中國組成了聯合專家組,實地前往大堡子山蒐集證據和調研。在做過金屬成分相關分析後確定, 收藏在法國吉美博物館的金器確是從大堡子山流失出去的。

  確定之後,歸還又成為問題。根據法國相關規定,國有財産是不可轉讓的。法國政府 決定,將收藏吉美的金飾品退還給捐贈人,由捐贈人將4件金飾片通過中國駐法大使館無償歸還給中國。與此同時,法國收藏家克裏斯蒂安也將另外28件金飾品直 接送到國家文物局。最終,經過中法兩國政府和有關各方的共同努力,這些闊別家鄉20多年的珍貴文物將於7月20日回歸祖國。

  本報隴南特派記者 趙匯 來源:蘭州晨報 作者:趙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