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6日 星期二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2015藝術市場年度預測

  • 發佈時間:2015-01-19 10:03:27  來源:人民網  作者:韓幫文  責任編輯:郭偉瑩

  2015年這艘歲月的船帆剛駛開渡口,我們想對這一年做一個粗略的預測,不為別的,只為抒發內心的願景。我們願,畫壇裏再多一些正能量,市場裏再多一些大利好。

  邀集專家對九大趨勢進行深度把脈、理性判斷。廣東美協專職副主席王永預測,工筆畫在大型展覽中將繼續佔優;廣州美協原主席盧延光斷言,美院教學仍將是熱點話題;著名批評家皮道堅坦言,廣東當代藝術短時間內難有大變局;廣州畫院院長方土展望,嶺南藝術家走出去將趨於理性;崇正拍賣負責人許習文認為,拍場市場是否探底仍是未知數……

  當然,預測也僅僅只是預測,剩下的只能交給時間去驗證。

黎雄才 旭日東昇

  拍賣寒冬

  藝術品拍賣能否走出低潮期?

  北京是中國藝術品市場的中心,內地最具實力的藝術品拍賣公司均聚集於此,其發生的數據往往能準確彰示藝術品拍賣的動向。據媒體統計,北京最大的兩家拍賣公司公佈的拍賣數據已經表明交易在走低。保利2014年秋拍的總成交額為24.91億元,而它的春拍為27.8億元,2013年秋拍是28.7億元;嘉德2014年秋拍總成交額為16.75億元,而春拍的總成交額為22.2億元,2013年秋拍是23.48億元。

  這相鄰的一組數據,可以為我們清晰地勾勒出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正在向低谷滑落。而在2015年,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是否會探底,能否讓人看到樂觀的利好因素?

  嘉賓預測

  嶺南板塊穩定走高值得看好

  ●許習文 廣東崇正拍賣負責人

  送走了低潮期的2014年,中國藝術品拍賣要對2015年做一個樂觀的期待,似乎仍是一個比較困難的事情。我們當然想行情不會再走低,起碼不會比2014年還要差,但是否探底仍是一個未知數。所以,對於今年春拍,很多人仍處觀望、慎重的心態。

  這是整體大環境使然。拍品的徵集難度將繼續加大,藏家放出精品的心態也比較慎重。就拍賣行而言,縱使拿到了天價拍品,也必須考慮市場接受程度,誰也沒有賣掉的把握。就是去看2014年的過億拍品,數量也不能算多。總體來看,這些拍品的品質與價格是相符的。這説明買家出手越來越理性了。

  就現在來看,我仍沒有看到讓人樂觀的利好因素,這種趨勢似乎沒有辦法改變。對於拍賣行,這是大的挑戰,必須調整思路應付大環境,比如在拍品徵集與細節服務等方面要做足功課。

  縱然全國藝術品拍賣格局充滿諸多未知數,前景不太樂觀,但最近幾年嶺南板塊始終穩健。在全國這個大棋盤裏,廣東似乎不溫不火,甚至有些默默無聞,但經受住了市場的考驗,並沒有走低,反而在穩定中走高,而且還讓人看到了諸多可喜的現象。所以,我仍看好嶺南。

黃永玉 1988年作 荷塘鴨趣

  名家跌價

  當代藝術品價格將下降兩成?

  “大多數當代作品價格都將下降20%-80%。”2014年12月6日,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在一次論壇上指出,藝術家市場行情面臨下跌壓力,他表示目前已經有一些作品價格下降了40%,而藝術家給自己作品定價的現象將不復存在。

  以當代藝術為例。在去年秋拍中,曾經扛起拍賣市場先鋒旗幟的中國當代藝術品深度失寵。在北京瀚海、中國嘉德等幾個大型拍賣公司中,當代藝術“F4”——張曉剛、岳敏君、王廣義、方力鈞集體“失語”。而當代藝術界另一明星畫家曾梵志的作品《面具》雖然最終成交,只是,這一在前年拍出1344萬元高價的作品,最新的價格是750萬元,縮水超過四成。

  據統計,中國當代藝術品價格在過去一年下跌了約60%。自2005年以“走樓梯”的速度被推向市場巔峰的中國當代藝術品,已經以“坐電梯”的速度下滑至4年前的水準。

  在2015年,當代藝術家的價格指數是否會繼續下滑?而在世藝術家的整體市場行情是否繼續走低?這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嘉賓預測

  有些名家價位跌落不止一半 但精品力作頂住了市場考驗

  ●魯曉昆 廣州藝術品行業商會執行會長

  毫無疑問,在2014年,中國藝術品市場進入深度調整期。那些高不可攀的價位被拉了下來,那些戴著無限光環的藝術家們,也正在面臨著作品在市場上無人無津的尷尬境地。

  前幾年,市場虛熱、藝術品價格虛高是毋庸置疑的事實,現在藝術品的價格有所回落,是可以理解的。首先是市場高歌猛進了這麼多年,也的確需要一個調整,這是自然的經濟規律,無法繞過去;其次,反腐所帶來的禮品市場大幅度萎縮,也給藝術品交易帶來影響。

  大部分藝術家的市場價位都有所調整,甚至有些名家的價位跌落了不止一半。但是,也應看到,真正有藝術價值的創作,還是與市場價格相匹配的,特別是精品力作,頂住了市場的考驗。現在,幾乎所有藝術家的市場行情都在經受考驗,大浪淘沙,能經受考驗的還是那些真正有學術創造的藝術家。如果把藝術家分為上中下三等的話,中間段的藝術家所受的影響還是非常大的。

  現在進行的市場調整,還將繼續走向深度,還會持續一段時間,絕非三兩年所能完成的。所以,在2015年,藝術家的市場價位還將面臨諸多變化。但是,人們對此也不必過於悲觀,因為畫價回歸理性,對長遠發展還是一件好事情,前途仍是光明的。

  嶺南方面,因為創作與市場都頗具領域性,地域消費特徵比較明顯。有的人喜歡投資,有的人出於興趣去收藏,不像北京那樣禮品市場份額過大,所以受到的打擊與考驗沒有像北京那麼大。但是,地域性消費也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嶺南的藝術家能多走出去,嶺南的市場交易能伸展到更廣地域,市場的發展會更趨於健康與理性。

  市場處於深度調整期,機遇也同樣並存。對於藝術家來説,會面臨一個心態的調整,可以收一收炒作的心態,而多把精力放到創作上,這對自己藝術生命的打磨無疑是大有裨益的;對於畫廊等市場主體來説,哀嚎四起,但絕非就是走到了絕路。可以少做一些大而虛的商業展覽,多進行藝術普及等公益活動,讓普通民眾走近藝術,去認知、欣賞、消費藝術。當然,還可以進行藝術衍生品的開發,讓民眾更輕鬆地接近藝術。而藝術與審美的普及,才是藝術市場有序、健康發展的根本基礎。

  梁江(中國美術館原副館長)

  聲音

  當代一些名家作品在市場上走紅或者被捧紅,主要作為禮品畫銷售。某些畫家的作品,幾年之間從一平尺幾萬元暴漲到幾十萬元,乃至不按尺寸只論張計價,一幅畫數百萬元,這樣近乎天方夜譚的價格,已完全游離于市場規律之外,是潛規則或幕後炒作推手運作的結果,一般藝術消費者不可能承受這樣的作品。當代書畫市場如果深陷禮品泥潭,將與社會美育脫離,跟普通民眾的生活無關,這樣的藝術將別無出路。

-在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舉行的當代展。

  畫廊倒閉

  過半畫廊可能倒閉

  時光退回到2008年,北京798藝術區,畫廊的生存狀況頗為慘澹,甚至出現了“倒閉潮”。各家畫廊裏幾乎看不到人,畫廊轉讓的小廣告隨處可見。當時,有權威媒體報道——“中國畫廊遭遇最寒冷的冬天”。但現在來看,畫廊業的冬天,其實才真正開始,甚至尚不知最嚴寒的天氣何時才真正到來。

  以前每到春節前夕,字畫是市場中最炙手可熱的禮品,畫廊恰好借此“衝業績”。但近兩年來,隨著書畫市場直線走低,畫廊業到了年末也無計可施。

  “接下來將會有一個畫廊的倒閉潮,最多可能倒閉2/3,因為它缺少現金流。”北京大學文化産業研究院副院長陳少峰去年底曾指出,未來畫廊要明確自己的功能定位才能生存發展。

  嘉賓預測

  “畫店”經營模式瀕臨危機

  ●金仁貴 美林美術館館長

  就我自己而言,對文化産業來説,無所謂高峰與低谷,在哪個舞臺唱什麼歌,它都有自己的文化邏輯在裏頭,而非像其他産業形態,純粹是一種市場邏輯。所以,真正的畫廊是有文化使命感的,在變幻的市場格局中,它會順勢而為,呈現出一種文化形態的成熟度。

  而現在所討論的“畫廊倒閉潮”,其實是一種“畫店倒閉潮”。畫店是把藝術當做生意來做的,缺乏一整套的藝術推廣策略,其營利點是賺取藝術作品的差價。相比于畫廊,畫店過度倚重禮品消費,達70%-80%之多,對社會依賴性太強,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也就非常差。一旦社會結構與政府決策發生了某些變化,畫店的經營模式就瀕臨危機,甚至不得不關門歇業。

  畫店該如何扭轉行業頹勢呢?首先必須進行角色轉換,從藝術社會化轉向藝術的大眾化,以推廣藝術文化為己責,讓藝術品成為一般消費品。就這一點而言,廣東任重道遠。因為廣東嚴格意義上的畫廊太少,絕大多數都是畫店,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過於脆弱。

陳治、武欣 兒女情長 局部(第十二屆全國美展金獎作品)

  工筆走俏

  工筆畫在大展中是否繼續搶眼?

  又是一屆五年一度的全國美展,又是一波眾説紛紜的話題熱議。“全國美展現在是世界上獨一無二、唯有中國才有的模式。”著名理論家、中央美院教授邵大箴曾如是描述美展的中國特色。

  在剛剛落幕的第十二屆全國美展中,中國畫作為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工筆佔優而寫意落寞首先吸引了藝術界的熱烈討論。對此,著名理論家薛永年直言:“寫意精神的意象手段在這個展覽裏面表現得不夠充分……丟失了國畫不應該丟失的因素。”

  中國畫不應該丟失的因素到底是什麼?但最終又為何丟失了?在2015年以及接下來幾年的美術大展中,我們能否找回已經丟失了的因素?

  嘉賓預測

  不存在寫意精神淪落的説法

  ●王永 廣東美協專職副主席

  在我看來,工筆與寫意都是中國畫兩個重要的技法,不存在孰輕孰重、孰主孰次的關係。最近時期,僅僅在展覽層面,工筆畫參選的數量大,入選與獲獎的比例也比較大,但這並不意味著寫意畫或者中國畫的寫意精神就淪落了。

  2014年最大的展覽就是五年一度的全國美展了,很多藝術家與理論家都看到了工筆畫的的確確更能入選、獲獎,而真正出彩的寫意畫少之又少。我以為,這僅僅是展覽層面的現象,並不能等同於整個畫壇的真實狀況。

  這種現象的出現,首先源於展覽競爭太激烈,而參展的主要還是年輕人,能在美展中嶄露頭角對自己的成長可以起到很大作用,自然就在時間與精力方面投入頗多,而工筆就成為了他們的首選。再加上年輕藝術家多是美院培養的,教學上決定了他們選擇了更擅長的工筆形式。而寫意畫,不到一定的年齡與歷練,筆墨的功底不到位,年輕人去畫寫意是相對吃虧的。另外,最近幾年的美術大展中,工筆畫無意中多了起來,也給年輕藝術家釋放了錯誤信號,以為畫工筆就加重獲獎的可能性。

  綜合各項原因,年輕藝術家選擇工筆畫,就成了一種比較穩妥的參展方式。

  但是,決不能否認年輕藝術家群體中也存在大量的寫意畫能手,只是沒有在美展中呈現而已;而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沒有參加各類展覽的更高年齡段寫意高手,那就更多了。寫意畫依然是當前中國畫壇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畫的寫意精神也一直在發展中,所以,不存在寫意精神淪落的説法,大家也不必對展覽中所呈現的美術現象過於悲觀。

  毫無疑問,在2015年以及接下來的幾年裏,工筆畫在展覽裏將繼續佔優,特別是大型的展覽。這種趨勢在短時間內可能難以扭轉。當然,也不能否認,會有非常聰明的年輕藝術家反其道而行之,主動回避這一趨勢,而選擇寫意畫參展,説不定也能獲取可觀的成績。

  我以為,對於美術展覽而言,年輕藝術家只要忠誠于自己的感覺與風格,不加功利地去選擇某一技法,都是可取的。這是藝術家的自由,不必苛責。當然,前提是藝術家也不能違背自己的感覺與興趣。

陳永鏘、朱頌民 《越秀風華》 局部 歷代羊城八景長卷之圖一

  長卷熱潮

  廣東長卷創作熱會持續多久?

  2014年一波聲勢浩大的長卷創作熱潮席捲嶺南畫壇。《客家山居圖》、《南粵禪林圖》、《歷代羊城八景圖卷》系列長卷、《潮汕勝景圖》、《山不在高——廣東四大名山畫卷創作》等長卷創作漸次開展。

  除了參與人數眾多、規模巨大之外,還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緊扣本土文脈,對嶺南意象進行再發現、再塑造。

  長卷,這種古代文人酷愛的傳統賞玩形式,已演化為今天的宏大敘事的載體,創作的個體化與品鑒的私密性轉變為工程的集體化與展覽的事件性。長卷創作熱背後的藝術與文化邏輯到底是什麼?到了2015年,這股熱潮還能否持續?

  嘉賓預測

  長卷熱純粹是一個偶然事件

  ●李勁堃 廣東文聯專職副主席、廣東美協副主席

  剛剛過去的2014年裏,嶺南突然掀起了一股長卷創作熱,惹起很多人的關注。但我以為,這純粹是一個偶然事件,與藝術本體的內在邏輯並無太大關聯。長卷創作熱,就像一個人看電視,隨機看到了一個頻道的一個節目,他能停下來觀賞片刻,便是偶然了。

  我的確已經注意到,本地多個藝術機構或組織,策劃了多個長卷創作,規模之大、參與人數之眾,都是最近幾年少有的,但要説對畫壇到底有多大的影響,對學術真問題的發掘到底有多大作用,我持保留意見,甚至可以説是忽略不計的。長卷,只是一種藝術創作的形式,更適合眾多藝術家共同創作,在藝術本體上並無太大的突出價值。

  留在歷史上的佳構,與規模多大、參與人數多少沒有什麼關係。你看敦煌壁畫,它是有公認的巨大價值的,也的確是無數人參與創作的,最終能留存下來,與創作者無功利之心有很大關係。它能經受住歷史的浩劫,且能沉澱下來,就是華麗篇章了。

  我同時注意到,本地策劃的長卷創作,全是聚焦本土題材,這都是好事情。就長卷創作作為一個事件而言,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價值,即能保留一些人和事。長卷的參與者們,不是每個人都有大名,都很有藝術水準,但後人考證當下某位藝術家時,長卷就提供了重大線索。從這個意義上講,集體參與的長卷創作,就有重要的文獻與史料價值。

  我更在意的是,在東西文化交流這一橫亙百年曆史的大背景下,中國畫家們該如何表達我們內心的想法與生活的經驗。相比于長卷熱是否會持續一段時間的問題,我倒是想預測當下的藝術家們能否以平和的心態創作出有難度且被認可的作品。好的作品是需要保留的,也需要經過時間的淘洗。

  嘉賓預測

  長卷熱至少會持續一兩年時間

  ●劉思東 廣州美協副主席

  毫無疑問,2014年的嶺南畫壇出現了一股突出的創作風潮,即長卷創作熱。據我所知,就有廣州美協及山水畫藝委會策劃的《客家山居圖》、《南粵禪林圖》、《歷代羊城八景圖卷》,還有其他機構策劃的《潮汕勝景圖》、“廣東四大名山”等。大家不約而同選擇長卷的形式來表現嶺南物象,多少有一種美學邏輯在裏頭。

  長卷是古代文人雅士賞玩的一種形式,現在轉換成一種宏大題材的呈現手段,説明長卷的美學意義發生了變化。眾人已經看到,長卷是表現大好河山的最好方式,而且長卷因為規模巨大,特別適合集體創作。眾多藝術家既可以各顯神通,又最終能保證風格的統一。這是一種藝術事件,是不可複製的。

  有人會提出,那麼多水準不一的藝術家參與創作,如何保證整體的藝術水準,是不是一種簡單的揮毫?事實上,現有的創作面貌已經回答了這一問題——集體參與的長卷創作同樣可以出精品力作。而藝術水準的把握,關鍵在策劃人與統籌者。就像一部電影的拍攝,參與的演員這麼多,而導演的水準就極為重要。對此,我還必須強調,任何形式、任何目的的長卷創作,評價標準首先是藝術性,而文化價值、歷史價值、社會價值都在其次,因為長卷首先還是藝術的範疇。

  我預計,嶺南的長卷熱會至少持續一兩年的時間。而且,據聞,雲浮、清遠等地已經開始籌備長卷創作。但是,藝術這東西,一窩蜂上就不好了,因為很容易出現模倣、重復與雷同。而重復,是藝術之大忌。而一兩年之後,長卷熱或許會冷卻下來。

許欽松 山澗琴音

  走出嶺南

  廣東藝術家“走出去”後勁如何?

  2012年與2013年,廣東十余位藝術家紛紛奔赴京城舉辦個人作品展,而聯展更是多場開花。2014年則遭遇了嶺南藝術家北上辦展的“小年”,僅有劉斯奮在中國美術館、周彥生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等國字號機構舉辦個人展覽。

  與北上辦展覽節奏放緩相對應的是,嶺南藝術家在去年更願意到西方國家參與藝術交流。許鴻飛、蘇星、朱頌民等藝術家紛紛走出國門,在國際舞臺展示自己的藝術才華。

  而到了2015年,嶺南藝術家“走出去”的節奏會不會有所提升?經歷跨地域交流之後,外界又會借此認識怎樣的“嶺南”?

  嘉賓預測

  藝術家走出去交流節奏會加快

  ●喬平 廣東文聯副主席、廣州文聯主席

  最近兩年,嶺南藝術家走出去進行學術與文化交流的步伐始終沒有停止。而且,藝術家們的視野不再局限于京城等北方地區,而是輻射到世界各地。這一方面讓藝術家推廣了自己的學術品牌,也使得嶺南文化在更廣層面得到認知與發掘,意義不可小覷。

  我相信,在2015年,嶺南藝術家會繼續保持走出去的快捷步伐,原因有二。其一,這兩年走出去的藝術家已經嘗到了甜頭,這是藝術界及公眾領域所能看到的。他們向北走、向東走、向西走、向外走,其藝術造詣在更大範圍內得到認可,藝術價值、文化價值以及市場價值都得到了較大提升;同時,又開拓了自己的視野,創作靈感得到更多維度的啟發。而這無疑會對尚未走出去的藝術家起到刺激與啟示作用。其二,文聯及政府機構也在鼓勵、支援藝術家走出去。就市文聯而言,在2014年就先後舉辦了六場“嶺南藝術走出去”論壇。我相信,文聯部門甘願做藝術家走出去的協調者與服務者。

  而事實上,在年尾與年初交界之際,已經有藝術家開啟了2015年的“走出去”步伐。比如市文聯組織的在澳門舉辦的“迎澳門回歸15週年書畫展”、周國城在香港人民大會堂的展覽、許鴻飛在北京太廟的展覽。而且,據我所知,已經有不少藝術家在謀劃自己嶺南之外的展覽,將漸次提上日程。我始終認為,各地域文化之間的文化與藝術交流是大勢所趨,只會加快,不會放緩。

   中國美術館正逐漸褪掉神聖光環

  ●方土 廣東美協副主席、廣州畫院院長

  事實上,南北藝術與文化交流從未間斷。南方的藝術家走到北方,走向海外,去展示自己的藝術造詣,去進行學術深造;而北方的藝術家則不斷南下,或者進行藝術展示,或者直接留在南方發展。南來北往,是畫壇一道靚麗的景觀,其産生的文化意義自不待言。

  但就某一時間段而言,南來北往的頻率是有所不同的。相比于2012年與2013年,2014年藝術家北上的案例的確並不太多,赴京辦展數量少便是一例證。這沒有一定的規律,也無“大小年”之分。2014年藝術家北上節奏放緩,主要是前幾年已經有一撥一撥的嶺南藝術家已經在中國美術館等地方舉辦了展覽,陳金章、尚濤、許欽松、陳永鏘等十多人都已亮相京城,所以才會有後繼乏力的狀況。但我想,最根本的原因在於藝術家北上辦展日趨理性,不再那麼看重中國美術館的學術權威,認為去那裏辦展也不過是平常之事,並不能代表太多意義。在很多藝術家那裏,中國美術館等藝術機構正逐漸褪掉神聖的光環。

  嶺南藝術家北上辦展,也與政府的引導與扶持有關。前兩年,關山月與黎雄才大展亮相中國美術館,反響不俗,而接下來,應該繼續發掘嶺南美術史,繼續樹立並推廣嶺南的藝術大家。

  在2015年,藝術家北上交流的節奏可能會繼續保持2014年的輕緩態勢,應該會有人赴京辦展,但總體上不會有太大的動作,而更多的可能是民間團體所發起的藝術交流。

  2014年1月7日,中國當代藝術名家限量版畫展亮相廣州紅專廠香港當代美術館。

  當代復興

  廣東當代藝術能否繼續發力?

  2014年11月28日,廣東當代藝術中心正式成立。它的創建填補了廣東在當代藝術機構方面的空白。與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的當代藝術生態蓬勃發展相比,廣東的當代藝術機構受缺乏品牌項目、贊助人及影響力等因素的制約,一直未形成完備的藝術生態圈。而廣東當代藝術中心的成立,與其説是讓人瞭望到廣東當代藝術的前景,不如説讓人再次對廣東當代藝術生態的落寞表達幾分隱憂與無奈。

  廣東當代藝術的確有過輝煌的時代。早在1980年代中期,廣東就出現了一些很有影響力的先鋒藝術家和藝術團體。廣東還能否迎來“當代藝術的復興”?在2015年,廣東當代藝術還能否繼續發力,繼續釋放影響力?

  嘉賓預測

  巨變難見,但漸變還是在發生中

  ●皮道堅 著名批評家、策展人

  最近幾年,關於廣東當代藝術現狀與前途的討論比較多,總體來説,論調是灰色的,大家似乎都比較悲觀。尤其是在全國大棋盤裏,廣東這個棋子到底是多大的分量,到底要往哪走,還能不能激起雷聲雨聲?這似乎是大家特別揪心的話題。去年在一次廣東當代藝術論壇上,廣東的理論家們也總是唉聲嘆氣。其實,廣東的當代藝術沒有那麼悲觀。

  廣東的當代藝術起初是領先全國的,但後來就走上滑坡路了,尤其是和北京、上海比較之後,就更顯身份的尷尬。根本原因就在於廣東的文化環境不夠理想。商業氛圍濃郁、知識階層發育欠缺,務實與保守精神突出,決定了廣東的落伍,也制約了廣東在短時間內難有真正有影響力的大動作,難發生根本的改變。僅就2015年而言,將繼續延續這種生態,很難有大舉措,也不會有大變局。

  雖然巨變難以見到,但漸變還是在發生中。就最近幾年來看,廣東藝術與文化生態絲絲縷縷的變化還是給當代藝術的發展帶來利好。首先是學院開始重視當代藝術教育了,比如廣州美院就有實驗藝術系。這不止是培養人才這麼簡單,還在於為廣東當代藝術營造了一個良好的學術氛圍。

  其次,廣東的當代藝術機構在推廣模式上都有新的探索。新的藝術機構再添加,新的經營理念在嘗試,這就是很大的希望。廣東的當代藝術原是沒有什麼市場的,但去年,53美術館就試水青年藝術家作品拍賣,為他們的生存提供了很大便利。我相信,類似的探索會越來越多。其實,民間藝術機構為廣東當代藝術的發展實在是付出了太多,現在仍舉步維艱,需要社會各界的幫助。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所有的希望只在今天一點一滴的努力。我期待廣東當代藝術會逐漸有驚人的突破,也定會有突破。只是,我們需要時間。

  退學風波

  藝術類院校變革能走多遠?

  最近10年,中國的藝術教育從來不缺批評的聲音與轟動的事件。在2014年,引爆輿論的是一位美院的學生。一部直指中國藝術教育問題的短片《走進天津美院》被傳到各大視頻網站之後,迅速在媒體上被瘋狂轉發。視頻中,主人公李寶玖以退學的行動表明自己的對抗立場。

  從西方引進的美術教育體系到底怎麼了?從蘇聯照搬過來的藝術教育管理模式到底存在哪些問題?藝術院校到底應怎樣承擔起人才培養與文化傳承的重責?在2015年,是否還將出現直指美院體系的重大事件?而美院招考與教學能否出現一定程度的變革?

  嘉賓預測

  讓人對傳統的師帶徒模式再次産生興趣

  ●盧延光 廣州美協原主席

  自陳丹青辭掉清華美院教職之後,美院教學之所以能成為10年來持續的熱點話題,是有一定道理的。總體來説,我國的美術教育基本上是國家機制一元化,而西方則是多元格局,這決定了話題的持續性。這是30多年來的美術教育繼續反思的。

  美院教學的根本癥結在教師與學生的自主性發揮受限。一管就死、一放就亂,這就是美院的兩個極端,必須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平衡點。像其他院校一樣,美院教學也是應試教育,辦學的目的不是培養學生的能力與興趣,而是無意中驅使他們為了謀生、賺錢、做官去讀書,讀書依然還是為了千鐘粟、黃金屋、顏如玉。這樣做就遠離了教育的本體。

  美院中的素描教學過重常常成為被質疑的對象,也不無道理。自徐悲鴻以來,美院教學體系樹立了“素描就是一切”的美術觀念,以壓倒性的態勢擠壓其他觀念,最終也成了一元結構,對學生也就形成了誤導。學生不學素描就不行嗎?從線描、色彩、速寫、臨摹等角度切入就不能成才嗎?要知道,我們古人是沒有素描觀念的,不也成就了很多大師?再看看當代藝術的創作,早已超離了素描的概念,而是在觀念、思維與想像力方面盡情釋放才華。

  美院教學問題重重,也讓人對傳統的師帶徒模式再次産生興趣。這種模式也曾培養出大批的大師,到了現在怎麼會過時了呢?

  我認為,在2015年,美院教學將持續成為輿論的熱點話題,只是不一定是“退學事件”,也會是其他頗具眼球效應的事件。但是,縱使這能引起多大的爭議與探討,美院機制自巋然不動。要想有所變革,還必須經“上面”的教育部首肯或者力推。僅僅由一家美術院校來推動變革,是不會鬧出大動靜的。

  當然,有些變革也不可激進,要以保守的心態進行。有些變革需要上百年的時間,甚至更長。

  藝術提不上去正是因為素描不過關

  ●王大鵬 廣州美院國畫院院長

  美術教育的學院體製備受質疑,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反正公共領域總需要話題資源,而美院正好可以源源不斷地提供。

  美院果真存在問題嗎?當然存在。人無完人,一個機構、一種系統自然也有自己的短板。但也應看到,美院在培養人才方面有不可替代的優勢。傳統的師帶徒模式無疑已經過時了,現在已經很難奏效,而美院恰恰可以給學子提供系統的訓練。毋庸諱言,這種系統的訓練也在時代發展中有不斷的調整。

  陳丹青等人批評美院教學過度依賴素描,其實,他還是不了解教學的具體情況。就廣州美院國畫專業而言,也就在大學一年級加強素描訓練,其後就是不斷地臨摹、寫生、創作,還要上詩詞課、書法課等。才上了一年的素描,説出去都會被人笑話,豈有素描課太多之説?作為造型藝術的中國畫,沒有過硬的造型基礎,行嗎?有些人動不動就説素描阻礙了藝術的進步,限制了才情的發揮,這是完全錯誤的説法。我覺得,你的藝術提不上去,都是因為你的素描不夠過關。

  現在,各大美院辦學上的確有雷同的趨向,在資訊發達、交通便利的今天,的確是不可逆轉之勢。而美院的教師也面臨一個挑戰。楊之光老師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説,50後、60後的教師由於“文革”等時代因素,傳統文化的根基非常不牢固,這不利於美術教育的開展。我同意他的觀點。但事實上,美院的老師也一直都在提升自己。而到了70後、80後,這種文化的自覺就更明顯了。

  在接下來的幾年了,我認為美院招考、教學等一系列環節,都將是熱點話題,這是繞不過去的。

  自動請辭

  是否有更多的“週一波”辭職?

  2014年12月7日,陜西省書法家協會主席週一波主動提出退出書協主席的職位,一時輿論譁然。而就在請辭風波發生的五天前,他在《人民日報》上撰文,批評某些領導幹部擠進藝術家協會兼職當“領導”。

  而這能否成為藝術界“撥亂反正”的真正開端?能否引起更多藝術界領導幹部的覺醒?在2015年,拭目以待。當權力不再是藝術規則的制訂者與藝術價值的指揮棒,藝術界或可迎來真正的清凈與有序。

  嘉賓預測

  文藝界也有“老虎與蒼蠅”

  ●毛時安 上海美協理論委員會主任

  去年底,一個藝術家的舉動惹起一個社會的關注。他就是週一波,原陜西書協主席。他能主動辭掉藝術界的要職,真的要為他的這份自覺點個讚。

  我們始終在延續著官本位的文化觀念,即使在藝術界也是如此。一方面,很多人即使擠破了頭也要在書協、美協、畫院混個一官半職,假如能有幸做個主席、院長什麼的,那就神氣十足了。外出參加活動的時候,可以臉不紅心不跳地做冠冕堂皇的講話;而一旦被藏家包圍著,卻又趾高氣揚地説自己的畫價飆升到了多少萬。

  另一方面,不少政府官員臨了幾天字帖與畫譜之後,在嘩嘩稱讚聲中搖身一變成了書法家、畫家,就迫不及待地加入書協、美協。這位官員的級別越高,他在書協、美協的升職就越快,説不定還可以一步到位,混個主席、秘書長啥的。

  現在,僅僅一個省的書協主席請辭就惹起那麼多關注的目光,是不是正説明瞭我們對藝術界正本清源的希求實在太饑渴了?!我要説的是,文藝界也有“老虎與蒼蠅”,需要建章立制。但這一天何時才能到來呢?僅僅對於2015年,我至少對更多“週一波”退出書協、美協持消極預測。

  藝術類協會仍受較多束縛

  ●朱萬章 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員

  行政領導與書協美協分離,使藝術回歸到本體,真正使德才兼備的藝術拔尖人物能行使書協美協中部分行政職能,率領書協美協成員心無旁騖地創作出無愧於時代的好作品,才是一種正常的藝術運作機制。

  少一些官氣,多一些藝術氛圍,純正一些,使藝術類協會真正成為藝術家的協會,才能使協會真正發揮到本身的作用,“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是藝術家和各級官員們應該銘記的不二法則。當然,這只是公眾對藝術界激濁揚清的一個良好願望而已,至於是否有更多的官員像週一波那樣主動辭掉陜西書協主席,仍很難預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