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天價拍品難再現 新水墨異軍突起

  • 發佈時間:2014-10-14 08:37:41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國慶長假期間,今年首輪藝術品秋拍的大幕在全球第三大藝術品拍賣中心—香港揭開。香港蘇富比、保利香港、中國嘉德(香港)三家拍賣行相繼舉槌,分別取得29.4億港元、8.22億港元、3.43億港元的成績。三家拍賣行先後表示,今年秋拍結果符合預期,但“天價拍品”缺席顯得差強人意。與此同時,由於精品資源的減少,不少國內拍賣行出現了“等米下鍋”的局面。在香港秋拍走俏的“新水墨”與“70後”當代藝術群體,卻為調整中的市場釋放出新的信號。

  觀察1

  傳統書畫天價難現

  今年香港秋拍上,中國書畫仍舊保持著優勢地位。中國書畫是香港蘇富比秋拍的“重頭戲”,包括張大千、齊白石、徐悲鴻、傅抱石、李可染等力作,專場總估價達2億港元,拍賣取得4.67億港元的成交額,達到拍前估價的兩倍之多。

  其中張大千作于1953年的工筆人物巔峰之作《驚才絕艷》經過多輪競價後,以6620萬港元高價成交。這幅仕女畫作品與去年北京嘉德春拍成交的《紅拂女》是“一稿兩本”的“孿生姊妹”。《驚才絕艷》的走俏,與張大千近年作品走勢一脈相承。去年拍出的《紅拂女》和《荷塘野趣》,均進入其作品歷史成交價的前十位。有市場人士認為,《驚才絕艷》的價位仍未算“驚艷”,與去年春拍《紅拂女》7130萬元的高度還存在差距。

  在同時代的大師中,突破千萬元大關的拍品鳳毛麟角。在嘉德和保利兩場拍賣中,齊白石、黃賓虹、徐悲鴻、潘天壽也有多幅上拍作品超出估價2至6倍成交,但成交價最高的也不過720萬港元。有行家分析,這種現象一方面説明傳統書畫拍賣正在變得越來越理性,另一方面也説明目前市面精品的稀缺。

  觀察2

  “新水墨”與“70後”崛起

  與傳統書畫的“悶局”相比,當代書畫部分卻出現了一絲亮色。崔如琢的《百開團扇》在保利香港以近1.3億港元成交。香港蘇富比,劉國松的《中懸一明鏡》以196萬港元成為全場最高成交拍品,高估價近4倍。亞洲藏家對當代水墨藝術的興趣與需求,正在與日俱增。

  “與"當代藝術F4"不同,新水墨完全是由國內市場引領的一個畫種。隨著國際機構的收藏增加,新水墨已不再"自説自話",越來越受到國際藏家的認可。”北京華辰拍賣總經理甘學軍認為,新水墨的成功既是一種創新,也是一種復古,符合中國書畫的沿革歷程,也是當代書畫發展的必由之路:“當代水墨藝術正在成為越來越多拍賣行的獨立部門,今年華辰秋拍也增設了"新文人畫"和"學院新水墨"兩個專場,推動相關市場的探索。”

  與新水墨相似的是,當代年輕藝術家集體發力。香港蘇富比“現當代亞洲藝術品晚間拍賣”專場上,9位當代藝術家的作品打破了個人世界拍賣記錄。劉小東6620萬港元的《違章》成為當晚的“標王”,方力鈞憑藉5948萬港元的《系列二(之四)》再創個人新高。香港蘇富比還首度引進了“70後”藝術家賈靄力、劉韡和王光樂的拍品。其中,賈靄力的《瘋景1號》以1180萬港元躋身“千萬俱樂部”。

  “70後”新秀的崛起,從側面表明目前的一些“大腕”作品,已超出了藏家的承受能力,導致越來越多藏家將目光投往年輕的群體。"70後"是改革開放過程中成長起來的一代,他們的作品更加關注內在觀念和情感的需求,更切合當代觀眾的心理。”廣州市美術家協會副主席陳鏗認為,“70後”已使當代藝術超越了抽象和具象的界限,油畫、國畫、水彩、漆畫的元素也在走向融合。他們正在通過一種顛覆性的“視覺藝術”,向傳統的當代藝術語言發出挑戰。

  觀察3

  中小拍賣行多元化求存

  書畫精品資源“竭澤而漁”的局面,已是不爭的事實。有人甚至表示,今年秋拍正進入到十年來的“最難徵集季”:拍賣公司甚至還不得不登門拜訪,請藏家將藏品送拍。由於不少藏家都在數年前的價格高位買進的,面對如今低迷的出售價,自然感到難以割捨。

  對此,不少大型拍賣行都擴大了拍品的徵集範圍。除了美國、日本的傳統資源,他們還將觸覺延伸到歐洲和澳大利亞的多個國家和地區。香港蘇富比中國書畫部分取得的成績,就得益於發達的國際業務網路。然而,大部分中小型拍賣行只能對這種技術上的優勢望洋興嘆。

  “中小拍賣行跟著大拍賣行"高大上"的步伐走,最終只能被拖死。”甘學軍認為,國內藝術品市場長期存在類別過於單一的問題,因而受到書畫精品資源減少的衝擊尤為明顯。他建議,拍賣機構應當增進市場參與的深度,而不應僅僅停留在規模的增長上。

  一些本地拍賣公司也對今年秋拍作出了戰略調整。將在11月1日舉槌的廣東精誠所至拍賣公司特別推出了“連環畫專場”,上世紀90年代初出版的《成語故事精選》連環畫原稿、《閃閃的紅星》電影劇本插圖原稿都將在此上拍。

  書畫精品的枯竭,也導致市場將精力轉移到與之相似的古籍文獻領域。“文獻本身是珍貴的史料,往往又具有書法鑒賞價值,因而備受關注。”但精誠所至藝術品拍賣公司總經理陳綺雯同時指出:“文獻鑒藏需要的專業眼光很高,稍有不慎就會收到贗品,拍賣行和買家的態度都非常謹慎。”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