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藝術品投資:買人氣不如買潛力

  • 發佈時間:2014-09-22 10:14:27  來源:南方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近年來,藝術品投資工具化的趨勢日益明顯,歷年春拍和秋拍都會涌現出一批市場關注度特別高的明星藝術家。譬如前幾年的齊白石、張大千,去年的曾梵志、賴少其,今年的黃賓虹等等,都被行業機構視為當年的投資熱點。哪位藝術家只要成為拍賣市場上的投資熱點,其作品總能夠聚集更多的人氣和資本。

  實際上,不管在樓市、股市,還是在藝術品市場,“買漲不買跌”的思維都越來越普遍地被投資者認可和接受。而不管對有雄厚資本的主力買家,還是對規模龐大的散戶群體來説,都越來越傾向於相信:追逐市場熱點和找人氣較旺的藝術家,才是可靠有效的投資方法。

  可見,買藝術品和炒股不無相似之處。股市收益率變化的數據,也常常被市場分析機構拿來與藝術品投資價值作比對。如果把每位藝術家比作不同的股票,我們會發現,藝術品市場在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題材股”和“概念股”。

  為什麼會有那麼多人堅信,“只要買得對,不怕買得貴”。投資者不外乎有以下幾點考慮:一是,人氣旺説明該藝術家市場活躍度高,其作品相應的流通性也會比較強,買進來容易找接盤者,譬如范曾、劉文西、陳永鏘;二是,人氣旺的藝術家,集聚資本的能力也比較突出,容易在投資者和收藏者中間形成蝴蝶效應,引發市場井噴,從而進一步推高作品的價格,譬如吳冠中、黃永玉、曾梵志、周彥生;三是,人氣旺的藝術家,其作品在市場上的需求也相對比較旺,已經過前期的市場培育,並在行業當中建立起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譬如劉大為、許欽松。尤其是對準備進行批量或打包投資的買家來説,選擇這個時候接手,可以為後期節省很多推廣費用。

  當然,追漲也會面臨一些不確定因素:一是,市場關注度和作品市場需求量太大的藝術家,更容易淪為造假集團的目標,古現代的名家自不必説,即使是像范曾、楊之光這樣的當代在世藝術家,其作品也成為造假集團倣冒的重要對象。買家如果沒有專業的鑒別能力和可靠的購買渠道,很可能會收入贗品,而贗品是沒有任何投資價值的;二是,假使藝術家及其經紀人前期炒作過度,透支了藝術家本身的信譽和學術地位,使其作品價格脫離實際的藝術價值,很可能就會面臨後期增長乏力的問題,這對於渴望短期獲利套現的投資者來,無疑是隱性的風險,因為人氣旺的作品,投資門檻本身就比較高,萬一被套牢,就會失去投資其他更有比較優勢的作品的機會;三是,假使市場上存在幾個主力買家聯合坐莊,聘請其他利益相關方托市,由於內部操作失誤或者外來不利因素影響而發生崩盤的意外,那麼,前期盲目跟風追漲進來的後來投資者風險就更大,最極端的後果是把本錢也賠掉。

  基於上述分析,也有一些較為謹慎的投資者認為,追漲的風險太大,買得貴並不一定就意味著買得對,並由此提出,買人氣不如買潛力。不過,對於熟悉市場規律的人來説,潛力似乎是一項比人氣更難把握的指標。什麼樣的藝術家和作品可謂之有潛力,什麼時候行情暴發,可達到什麼程度?這裡邊的不確定性因素其實還很多。到底哪一種投資方法更能兼顧可靠和有效?至今仍困擾著大多數的理性投資者。

  事實上,進入市場後的藝術品,與其他任何普通商品一樣,都不可能是100%保值和升值。一般來説,高收益必然隱藏著高風險,而低收益也必然安享著低風險。這對價值矛盾體,與翡翠品質鑒定中的種與色的關係非常相似,種好則色弱,色優則種劣。

  回到藝術品市場,我們或會發現,成功的投資者,其成功的過程其實都不盡一致,這其中既有“潛力股”的守望者,也有追高買漲的弄潮兒,還可能有其他各種劍走偏鋒的人。常言道,條條道路通羅馬。對不同的人來説,最重要的是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路。如果想“兩頭吃”,那就得好好掂量,這兩頭之間,哪兒才是傳説中的“黃金分割點”。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