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01日 星期六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段塘拆遷登科墻門或難逃一劫

  • 發佈時間:2014-09-17 10:06:52  來源:錢江晚報  作者:鄒洪珊  責任編輯:畢曉娟

  南塘河歷史街區,位於寧波古城南門外。它是寧波8個歷史街區之一。

  而段塘街區為南塘河歷史文化街區的延伸處,依臨南塘河,是城區內唯一一處有原住民居住的原汁原味體現江南水鄉特有人居環境景觀的特色街區。

  最近,段塘區域正在進行大面積拆遷改造,這原本是件好事。可有老寧波發現,改造中,代表寧波特色的古民居突然消失了——有的倒了,有的拆了,其中一部分還是已經公佈的不可移動文物。昔日的老街,斷壁殘垣。

  段塘的老房子,到底怎麼了?

  現場——

  住在百年老宅的老人説

  房子拆了,老段塘鎮也就沒了

  楊仁邇阿姨,今年快70歲了。作為一個老寧波,從90年代開始,她就熱衷於寧波的文保事業。

  去年,段塘區域開始拆建。今年9月2日媒體發佈《關於段塘街道區域內零星國有住宅徵收項目房屋徵收決定的公告》,列明瞭即將被徵收的目錄。楊仁邇阿姨仔細看了下,發現其中一部分竟然是三普公佈的不可移動名錄,比如蘇家140號吳宅、段塘北路34弄38號翁宅、碑牌巷27、28號,58號登科墻門等。

  這意味著,這些老宅也要被拆了。

  這裡説的三普,是指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楊阿姨根據網上公佈的普查名單,發現寧波海曙區有400多處不可移動文物進行了登記,其中段塘地區有60多處。

  “這些民居,都是三普登錄過的,很多都代表了寧波特色,怎麼能拆?”楊阿姨找人到海曙區文保部門打聽,卻得到了這樣的回復:“這60多處地方,和規劃有衝突。”

  昨天,跟著楊阿姨,錢江晚報記者來到了海曙區段塘中路。

  一路走,一路看。很多老房子只剩下了屋頂,拆下的瓦片和石板都堆在路邊。楊阿姨直嘆氣:“房子有200多年了,拆掉很可惜。”

  段塘北路13號,記者找到了六旬的吳大爺。

  “這是清代咸豐年間的祖屋,我太公時就在這裡住了,附近還有個吳家祠堂。”吳大爺説,這是寧波這一帶典型的民居——五間二弄,屋子裏150多年都沒動過,連窗格都是“原配”。

  而他的鄰居們,早在4月底就基本都搬走了。“

  再拆,古老的段塘鎮就沒了。”吳大爺説。

  500年前,這裡曾是寧波最古老、最繁榮的農貿市場,“南門三市”堪稱甬上商貿文化的源頭。民國《鄞縣通志文獻志》關於城廂鄉風禮俗有這般描述:“南門有三市,西門有八市。”

  如今,南門盛景難復,而老宅,或許也將成為老寧波最後的回憶。

  海曙文廣局——

  網上的三普名錄有誤

  段塘涉及的三處文物仍在原地

  既然已經上了三普名錄,為何這60多處老房子還要面臨拆遷呢?昨天,錢江晚報記者採訪了海曙區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陳建東。

  陳建東局長的解釋是,楊阿姨在網上看到的那份三普名錄,並不是最終版本。

  錢江晚報:這次段塘區域要拆遷的房子中,是否有60多處是上了三普名錄?

  陳建東局長:海曙區是2007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的六個試點城市之一,當時本著“應統盡統”的原則(房樑好的,一些柱子值得利用的,我們都會普查在內),對海曙區街巷村落進行了地毯式野外調查,野外實地調查結束後,登錄的原始名錄共有487處,涉及段塘區域的共有63處,處於拆遷區域的有44處。

  不過,我們後來對487處又做了一次細緻的分析,剔除了一些經過日後多次改造和年久失修的老房子。在2012年4月,海曙區正式發文《關於公佈海曙區不可移動文物名單的通知》,這次三普名錄做了調整,三普名錄變成了276處,其中段塘區域的涉及3處:永濟橋、永濟亭和章鋆書碑。目前,這三處都在原地保留。

  錢江晚報:第二次公佈的三普名錄,為什麼沒有一處老房子入圍?

  陳建東局長:那一帶很多老宅老百姓在居住利用過程中後期改造的比較多,從文物價值考量,沒有整幢保護的必要。不過對於段塘片區舊村改造我們很慎重,今年年初,我們和區舊村辦、段塘街道領導一起又去段塘進行實地勘察,最終確定了其中有一定價值的9處老房子,或原址或遷移保護。這9處老房子,其中3處已經測繪落架,遷到月湖西區,另外6處還在原地。

  拆遷區域內的44處第一階段普查名錄中,目前有30多處還在,消失了10處。消失的10處本來就是打算構件利用。

  錢江晚報:三普的名單,為什麼大幅精簡?

  陳建東局長:第一次普查時,因為是試點城市,我們把能統的都統計進來,一共有487處,我們把野外調查成果在第一時間上報給國家文物局,後來國家文物局在他們的網站上進行了公佈,野外實地調查結束後,海曙區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邀請了一些在普查過程中我們聘請的給予技術指導的專家就初次普查成果進行深入分析,並根據保護現狀,篩選了其中的276處進行正式公佈。

  不過,正式公佈的名錄沒有在網上進行公開,只是發給了相關街道,之後也上報了省文物局、國家文物局。

  質疑——

  標誌建築登科墻門

  為何也上了拆遷名單

  不過,對海曙區文廣局的解釋,曾經參與三普的文保人士並不是十分認同。

  昨天,一位曾經參與過三普工作的文保人士周先生就提出了他的質疑:

  2009年7月海曙區三普辦出過一本三普成果圖集《近郭風物》,書中明確寫到,段塘街道有64處文物,特別是古代段塘的標誌性建築——登科墻門,總面積達到了1030平方米,對於研究寧波建築的發展史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但按照陳建東局長的説法,最終的三普名單中,保存完好的登科墻門並沒有列入。這讓周先生覺得有點詫異。

  還有一點,前幾年,南塘河畔的長春庵,在搬遷後又被拆掉新建,當時文保部門的解釋就是:遷移後失去了文物價值。

  周先生擔心,現在段塘的老房子又要遷移,會不會重蹈長春庵覆轍?

  昨天,錢江晚報記者在寧波規劃網上查到,根據《寧波市鄞奉片區(HS17)控制性詳細規劃》,鄞奉片區的功能定位為:以商務、居住和文化休閒商業為核心的濱水複合功能區。

  在採訪中,陳建東局長也提到,根據他了解到的該地塊規劃,這裡會興建學校和社會福利機構等。涉及的九幢老房子,要麼遷移保護,要麼原址保護。但從目前的市規劃局控制性詳規來看,原地保護的可能性不大。“老百姓關心老房子保護,他們的心情可以理解,保護文化遺産的意識值得讚賞。但城內一些老房子要拆要留,最終還是得看其歷史文化價值如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