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9 11國家博物館紀念品之爭:紀念還是斂財

  • 發佈時間:2014-09-17 09:23:11  來源:中國日報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9 11國家博物館正在展覽一輛被摧毀的消防車,並在紀念品店中出售該消防車玩具模型。

  9 11國家博物館正在展覽一輛被摧毀的消防車,並在紀念品店中出售該消防車玩具模型。

  據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道,9 11國家紀念博物館(National September 11 Memorial and Museum)于9月10日向民眾開放,館內展覽了一輛紐約消防局(New York Fire Department)的消防車殘骸,一根世貿中心(World Trade Center)塔的鋼筋,以及恐怖襲擊死難者的照片。

  遊客參觀結束後,可以逛一逛博物館中的紀念品店,買個9 11紀念咖啡杯、T恤、消防車玩具模型,或是印有雙子塔(TwinTowers)略圖的“暗黑衛衣”、繪著紐約輪廓線的絲巾、“忠犬9 11”主題徽章。

  黛安 霍寧(Diane Horning)的兒子曾是世貿中心的職員,她告訴《紐約郵報》(New York Post):“對我來説,那些在我兒子殞命的地方做起生意的人實在太過無恥,太過冷血。”她留意到紀念館中有一個房間專門存放身份未明的死難者遺骸。

  “這裡實際上是無名死者的陵墓,”她説,“在這個地方賣小玩意賺錢,實在駭人聽聞、讓人作嘔。”

  吉姆 裏切斯(Jim Riches)是一名在9 11犧牲消防員的父親,他同樣對此感到不滿。他告訴CNN:“他們基本上就是拿我兒子的屍體當賺錢的墊腳石,一群無恥之徒。”

  紀念館中莊嚴與商業並置,這在媒體中引發了一場關於紀念品店得體性的論戰。

  “什麼,不讓賣世貿中心烈酒杯和消防員造型的泰迪熊?”《市政廳》(Townhall,美國保守派網路雜誌)的科特尼 奧布萊恩(Cortney O'Brien)問道,“這家博物館憑什麼靠全美國人的痛苦賺錢?”

  9 11國家紀念博物館主席喬 丹尼爾斯(Joe Daniels)回應了這些批評聲,他説博物館沒有公款的支援,只能靠門票和紀念品店的收入支援運作。

  “為參觀者提供買紀念品的機會,從中的收益用來支援展館免費開放,這是我們以後會去踐行的。”他告訴CNN道。

  Gizmodo(美國知名科技部落格)的馬利奧 阿圭勒(Mario Aguilar)在部落格中説,如果店裏面不是一堆“無趣的媚俗産品”的話,那應該不錯。

  “9 11紀念館中開設商店是為公共機構籌款,這無疑是個崇高的目標。”他説,“不過店裏東西卻正好體現了粗劣無情的消費者機會主義。不僅俗氣,還讓人不快。”

  當然,從世界範圍來看,紀念品店是博物館普遍存在的一部分。葛底斯堡(Gettysburg)戰場遺址、位於珍珠港的美國亞利桑那號紀念館(USS Arizona Memorial)、美國大屠殺紀念館(theUS Holocaust Museum)、俄克拉荷馬城爆炸案紀念館(OklahomaCity bombing memorial)、廣島和平紀念館(HiroshimaPeace Memorial)都設有紀念品商店。奧斯維辛集中營裏面甚至還有書店,賣海報和明信片(不過沒有T恤)。

  《美國保守派》(the American Conservative,美國政論雜誌)的瑞克 莫蘭(Rick Moran)在刊文表示,這二者的不同在於,9 11紀念館建在“神聖的土地”上——這是世貿中心大廈曾經矗立的地方。

  “葛底斯堡的紀念品店位於遺産文化中心(Heritage Center),亞利桑那書店/紀念品店位於珍珠港遊客中心(Pearl Harbor Visitor Center)。”他在文中説道,“9 11紀念館所為就像在亞利桑那號沉沒處開了一家漂浮紀念品店,或在葛底斯堡的‘凸角’(The Angle,葛底斯堡之戰關鍵地點)處設了一個廣告塔。”

  一些作家反駁道,9 11紀念品店不止可以接受,而且是合理恰當的。

  “我們有必要牢記這兩座塔代表著什麼。”Mediaite(美國新聞與評論部落格)盧克 奧尼爾(Luke O'Neil)在部落格中寫道,“畢竟,這是它們遭受襲擊的緣由,偉大的美國資本主義的巨大豐碑。”

  他還表示,對於一群有太多可支配收入的人來説,會有什麼比賣給他們沒用卻價格高昂的毛線球更有紀念意義的呢?他們並不需要這個紀念品,或其實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想買。忘記那座塔,那裏是‘美國夢’幾個大字。

  所有人都爭先恐後要從9 11事件獲益,不論是在“專業上還是金錢上”,他説,“包括世界上每個政客和出版物。”

  “我們作為美國人卻不能利用這個海撈一筆,還有更離譜的嗎?”他總結道,“他媽的整個國家都已經是9 11紀念品店了,多一個還嫌多嗎?”

  Thinkprogress(美國自由主義政治部落格)傑西卡 戈德斯坦回顧當年,布希總統大力倡議美國民眾通過回歸日常生活來蔑視恐怖分子,他説,“全國人民都做自己的事去吧。”

  “紀念品店可以被解讀為布希倡議的一種延續:開設紀念品店是對憎恨資本主義者的一個小小(奇怪的,也可能沒什麼感覺的)勝利。”她在文章表示,“還有什麼比商業更能代表美國的?”

  史蒂夫 坎德爾(Steve Kandell)的姐姐夏莉(Shari)是9 11死難者之一,他在Buzzfeed(美國新聞聚合網站)發表文章表示,是紀念品店的這場紛爭促使他9月7日——專門為死難者家屬先行開放的日子,走進了那家博物館。

  “我不想逃避,我只想衝入這一切荒謬與恐懼,感受每一滴義憤填膺之血的沸騰,然後於免除世俗虛偽的地方離開。”他説道。

  然而,當他到了紀念品店,他的憤慨之情“並未産生”:

  盯著售價39美元的衛衣、狗狗專用的營救背心、耳環、圍巾、印著“團結就是力量”(United We Stand)羊毛毯,我等待著怒火的噴發,但最後我只是嘆了口氣。那日的事件在之前早已被各種難以理解的方式利用、販賣得徹底了,現在為什麼要對一件紀念T恤發火?這家小店——這個建築,這個經歷——不過是悲劇的邏輯終點——我們最為依賴的,可商品化的國家悲劇。

  如坎德爾在其文中暗示的,紀念品店之爭突顯了一個更大的矛盾,即美國正逐漸接受了9 11事件。關於那天,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對於一些人,他們與事件的聯繫是很薄弱的——只是花了段時間待在電視前,看著恐怖蔓延。對於其他人,像坎德爾,那是切身體會的,改變一生的悲劇。

  “每個人都應該有座紀念他們人生最糟糕日子的博物館,並且他們必須同一群遠道而來的丹麥遊客一起參觀。”他寫道,“然後你自己便會發現,比起那些要在孩子抓狂之前給他們找食物的五口之家,你的痛苦並不足道。或者可能更糟,看著展館被需要的人納為記憶的一部分,不論是什麼理由,敏銳地感受著災難與個體間的聯繫。”

  紀念品店不是為倖存者和死難者家屬而開的,而是為了公眾,為了在電視機前目睹襲擊的人們,為了多年來常常群聚在世貿中心遺址的人們,殘骸還未清理完畢,他們便在街邊小販那裏買了T恤和鑰匙扣。最後,紀念品店便是為了那些只在書本或電視紀錄片中知道9 11的人們,而那些親身經歷襲擊的人們已經遠去。就如同那些經歷過葛底斯堡之戰,珍珠港事件,或是奧斯維辛集中營的人們一樣。最後——在美國——公眾會得到他們想要的。他們想要紀念品。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