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七旬老人用金剛刀在瓷器上篆刻 作品曾被當作國禮

  • 發佈時間:2016-02-15 09:28:28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原標題:七旬老人用金剛刀在瓷器上篆刻 作品曾被當作國禮

  

  年過七旬的茅子芳住在朝陽區南沙灘社區,他有一個絕活兒,那就是用金剛刀在瓷器上進行篆刻。

  誤打誤撞學了刻瓷

  茅子芳的家是兩室一廳,客廳改成了臥室,中間是一條窄仄的過道。不過六十平方米的空間,住著一家六口。他的書房被櫃子、椅子和幾個書架佔去了大部分空間,滿滿噹噹地擺放著書、刻瓷、玩具、葫蘆等各種東西。

  茅子芳總是戲稱,他是刻瓷大師朱友麟的“編外徒弟”。1962年,“朱友麟刻瓷藝術作品展”在中央美院展覽館舉行,茅子芳前去參觀,正是那次參 觀為他開啟了藝術大門。回去後,茅子芳找來鋼鏨子,開始利用業餘時間刻瓷。“家裏吃飯用的白瓷盤子、飯碗被我砸了不少。”茅子芳説。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砸壞了幾十個碗和盤子後,茅子芳終於刻出了幾件自己比較滿意的作品。

  從工藝美術學校畢業後,茅子芳被分配到北京玉器廠工作。從北京玉器廠到朱友麟工作的北京市工藝美術研究所不過300米的距離,但是這300米求 師路卻讓茅子芳頗費了一番功夫。“我好幾次想去向朱先生請教,又怕被人家拒之門外。”茅子芳説,“後來我終於厚著臉皮,帶著兩件作品用午休時間敲開了朱先 生工作室的大門。”

  説明來意後,朱友麟並沒有拒絕,而是認真地看了他的作品,並提出了中肯的意見。“從工具到技法都講得非常仔細。”茅子芳説,“他還囑咐我好好學 習刻瓷,把刻瓷藝術傳下去。”遵循朱友麟的指導,茅子芳回家後又刻了幾件作品。當他再去求教時,朱友麟已經年邁多病,1964年便去世了。

  作品曾被當作國禮

  在掌握了刻瓷手藝後,茅子芳又加入了自己的創新。有一天,他看到一家雜貨商店賣深色釉瓷盤子,因為釉太厚而被淘汰下來,很多人都買回去墊花盆用。茅子芳抱著試一試的心理,買了兩摞盤子回家用來刻瓷。一試發現,盤子胎白釉深,反差很大,有素描效果。

  也正是茅子芳的這一試,打破了以往刻瓷在白瓷盤上刻畫後填色的禁錮,使作品更加立體,也更突出了刻瓷“刻”的意味。

  但是,在瓷釉上刻瓷對創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越刻越淺,像人物臉上的高光點和動物身上凸起的地方,至少要刻四層才能表現出來。”茅子芳説, “刻得越白的地方,瓷器就越薄,稍不留神就把瓷盤大卸八塊兒。”不過,他憑藉多年積累下來的精湛技術,在瓷釉上刻瓷變得非常簡單。那一年,北京市政府代表 團出訪日本,茅子芳第一次接受刻製國禮的任務,而那份國禮就是用深色釉瓷盤子刻的。後來,他還分別為美國前總統裏根、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法國前總統希 拉克等人做刻瓷國禮。

  希望把手藝傳下去

  1998年9月1日,茅子芳下崗了。有人建議他賣作品來謀出路,但是他卻拒絕了:“作為一個老工匠,經濟效益並不是我追求的,而是要有責任把它 傳承下去。”如今,茅子芳的書房裏除了書和他給孫子做的玩具,就是塞得滿滿的作品。至於到底有多少作品,茅子芳説:“我也不知道,至少應該有四五百件 吧。”

  在教導徒弟時,他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但同時,他也鼓勵徒弟們創新,在繼承北京刻瓷藝術的基礎上,博採眾長,努力創出屬於有自己獨特風格的北京 刻瓷。“師傅領進門,修行靠個人。只有這樣,才能把這門刻瓷藝術技藝一代一代傳承下去。”他希望更多人來關注非物質文化遺産,關注刻瓷。

  刻瓷

  刻瓷是用一種鑽石製成的金剛刀或合金刀在瓷板、瓷器的釉面上,鏨刻素描或中國畫或圖案的技藝,有人讚譽它是在瓷面上

  “繡花”的藝術,它是繪畫與鏨刻深邃結合的技藝,是以刀代筆的書法繪畫。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