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明代時琉球王國一直使用中國的年號

  • 發佈時間:2016-01-15 09:27:31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琉球通寶背半朱

  世高通寶

  琉球國金圓世寶

  琉球王國是中國明清王朝的藩屬國,歷史上與我國交往密切。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賜閩人三十六姓入琉球。此後,不斷有華人遷徙進入琉球地區,中國先進的生産技術和思想文化逐漸在琉球傳播,對古代琉球的政治、經濟、文化等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琉球古代錢幣同樣與中國傳統文化息息相關、一脈相承,深受中國古代貨幣文化的影響。

  琉球群島位於東中國海上,包括大隅諸島、吐噶喇列島、奄美諸島、沖繩諸島和先島諸島,共有大小島嶼60多個。明初,琉球群島上共有三個國家:即中山國、山南國和山北國。1429年,中山國統一全島,建立統一的琉球王國。明洪武五年(1372),明太祖朱元璋派使臣楊載攜帶詔書出使琉球,詔書中稱其地為琉球。從此“琉球”成為這片群島的正式名稱,沿用至今。琉球中山國察度王首先奉詔,並立刻派遣王弟泰期,與楊載一同來中國,奉表稱臣。繼中山王后,琉球山南國和山北國也相繼向中國皇帝稱臣入貢。從此,琉球王國的歷代國王都接受中國皇帝的冊封,並向當時中國政府納貢稱臣,這種關係延續了五個多世紀。自明洪武五年(1372)以後,琉球王國一直使用中國的年號,奉行中國正朔。直至清光緒五年(1879),日本強行吞併琉球、“廢琉置縣”為止。

  早期琉球國經濟不發達,民間貿易交流還是實行原始的物物交換方式。隨著明清時期中國各朝皇帝頒賜銅錢,以及琉球國商販通過朝貢貿易從中國獲得大量中國歷代銅錢,中國銅錢逐漸成為琉球國民間貿易流通使用的主要通貨。早期琉球國並未鑄造發行本國的貨幣。直到15世紀中葉,第一尚氏王朝中山王尚泰久執政期間(1454—1460)才開始倣照中國古代錢幣式樣鑄行自己國家的貨幣。

  古代琉球國共自鑄了四種錢幣,“大世通寶”(圖1)、“世高通寶”(第一尚氏王朝世高王尚德鑄,圖2)、“金圓世寶”(第二尚氏王朝金圓王尚圓鑄,圖3)、“中山通寶”(第二尚氏王朝尚真王鑄)。這四種錢幣,總體鑄造數量都不多,特別是“金圓世寶”、“中山通寶”鑄造數量稀少,實物難見。這些貨幣隨著中琉朝貢貿易往來,少量流入我國沿海地區,如今在福建泉州的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中,就收藏陳列有這類古代琉球王國的鑄幣。

  琉球國古代自鑄錢幣,其形制、錢文、材質、鑄造工藝悉倣照中國古代錢幣,深受中國古代貨幣文化的影響。

  首先,琉球古代鑄幣形制倣照中國錢幣,也呈圓形方孔狀。中國早期錢幣如刀幣、布幣、環錢、貝幣等,形狀獨特,各有韆鞦。自秦並六國、廢止六國舊錢、獨行“半兩”錢,圓形方孔成為我國封建社會流通貨幣的主要形制,沿用了2000多年。琉球王國也長期流通使用中國的方孔圓錢。琉球自行鑄造的“大世通寶”、“世高通寶”、“金圓世寶”、“中山通寶”錢,皆呈圓形方孔狀。

  其次,琉球古代鑄幣也使用漢字作為錢幣紋飾。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錢幣文化與西方錢幣文化顯著區別在於,西方錢幣紋飾以人物頭像等圖案為主,中國錢幣紋飾以文字為主,錢文書法豐富多彩。琉球王國的官方文書、外交條約、正史等,都是用漢文書寫的,鑄幣也採用漢字作為錢幣紋飾。“大世通寶”、“世高通寶”兩錢幣直接摹倣明代永樂通寶錢,錢文“通寶”二字與“永樂通寶”面文如出一轍。

  第三,琉球古代鑄幣沿用了中國錢幣的寶文錢制。唐高祖李淵武德四年(621)廢除五銖錢,鑄行“開元通寶”錢,以“通寶”兩字名錢,一改先秦以來以重量名錢的銖兩錢制,開創了中國圓形方孔錢以通寶、元寶、重寶相稱的寶文錢制時代,遺風綿延了1300餘年。琉球王國古代鑄幣也沿用了寶文錢制,也以“寶”字名錢,有“通寶”、“世寶”等,這是琉球古代錢幣深受中國錢幣文化影響的又一具體表現。

  第四,琉球古代鑄幣材質也以銅為主。不同於古代西方錢幣以金銀等貴金屬作為主要幣材,中國古代錢幣多選用銅、鐵、鉛、錫等普通金屬鑄造,當然也有少部分採用金、銀等貴金屬,但這些都是王公、貴戚用作賞賜之物,或政府作大額支付之用,不作為普通流通貨幣使用。琉球王國古代鑄幣也全部採用普通金屬銅作為鑄幣材料。

  第五,琉球古代鑄幣也採用翻砂鑄幣工藝。就古代鑄幣技術而言,西方錢幣以打制為主,中國則以澆鑄為主。中國早期鑄幣採用錢范(如銅范、石范、泥范、陶范、鐵范)鑄錢法,從唐朝開始,錢幣製造過渡到採用先進的翻砂鑄錢法。琉球古代鑄幣也使用中國古代翻砂鑄錢工藝,還專門派工匠到福州學習翻砂鑄錢技術。

  存世還有“琉球通寶”銅錢,其形制有方孔圓形型和方孔橢圓型兩種。圓形方孔型者,錢文“琉球通寶”四字篆書,背為“半朱”兩篆字(圖4)。方孔橢圓型者,錢文“琉球通寶”楷書直讀,背面穿孔上下有“當百”兩字。“琉球通寶”錢鑄造較為精整,存世數量較多,但它們並不是琉球王國自鑄的貨幣。是日本薩摩藩(今鹿兒島縣)島津氏入侵琉球,為了完全控制琉球王國的經濟,徹底將琉球納入薩摩藩勢力範圍,于1863年在薩摩藩本土開爐代鑄的,在琉球國強制流通使用。琉球通寶的鑄造發行,是日本陰謀吞併琉球的開始。清光緒五年(1879)日本趁當時中國清廷忙於收復新疆無暇東顧,出兵強行吞併琉球王國,並改其名為沖繩縣,主權獨立的琉球王國至此成為歷史。存世的“琉球通寶”銅錢,成為了日本野蠻侵略吞併琉球國歷史的鐵證。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