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長安城流行穿胡服胡飾
- 發佈時間:2016-01-15 09:25:01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畢曉娟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的《步輦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描繪了唐貞觀十五年唐太宗在宮女簇擁下坐著步輦接見吐蕃請婚使臣祿東讚的場景。觀畫面局部(圖1,左祿東讚、右典禮官),祿東讚由穿紅袍的典禮官引見給唐太宗,祿東讚正在恭敬的向唐太宗拱手致禮。
試讀唐朝畫家閻立本筆下的祿東讚及其所穿袍服:祿東讚是吐蕃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和外交家,職務相當於宰相,奉吐蕃霸主松讚幹布之命來華覲見大唐天子。他沒有穿戴吐蕃官吏服飾,也沒有穿著吐蕃貴族階層華貴的民族衣帽,而是身穿盛行於世的西亞波斯風格聯珠立鳥紋織錦剪裁的圓領窄袖錦袍。是的,胡服、胡飾早已風靡都城長安,這樣的著裝符合閻立本心目中求婚使臣的身份和性格特性。
畫家閻立本用人物場景營造出較為自然寬鬆的氛圍,用人物服飾、肢體語言、面部表情表述著不同人物的民族氣質和尊卑地位。為了襯托唐皇仁愛寬厚、開明友善,用心良苦的閻立本有意弱化了祿東讚所穿錦袍原本色澤濃麗、紋飾張揚的異域特徵,並賦予其恰到好處的形體語言,表現著他在唐太宗面前的誠懇、謙卑、機敏……
祿東讚所穿錦袍的紋飾屬於北朝至唐代異域風格經典紋樣之一,巧合的是青海都蘭吐蕃墓葬也有同紋樣織錦殘片出土。大同小異的紋飾在新疆、青海等地區多有發現,如:花卉對鳥(圖2)、聯珠對鳥(圖3)、雙聯珠對鳥(圖4)、上下紋飾略不同的對雞(圖5)、對鴨(圖6)等等;至於袍服布料來源,仁者見仁:內地織造朝貢賞賜、吐蕃織造、波斯薩珊王朝、戰爭掠奪等方式,皆有可能。
環視散藏在世界諸多博物館以及收藏家收集的異域風格織錦,儘管學術界對它們的織造地、圖案內涵等方面存在著諸多分歧和推論。但不可否認這些建立在收藏研究層面的交流、探討和推論,直接或間接的促進著絲路文化的發展。
讓我們換個角度審視那一塊塊殘舊卻依然艷麗的漢唐織錦,無論它們是經典的中國傳統織錦,還是直接來源於粟特、波斯薩珊、東羅馬拜佔庭帝等國。也不論它們是吐蕃統治時期織造于新疆于闐(胡錦)、青海都蘭(番錦)、甘肅敦煌(沙州絲綿部落),還是流亡吐蕃的粟特工匠為吐蕃貴族建立織錦基地時織造的産物……時過境遷,能否暫時求同存異、擱置爭議、共用科學嚴謹的研究成果。相信隨著資料資訊不斷的增加,有序歸類梳理排列出的脈絡會更為清晰,原産地與産地之間的關係亦會更加明確。
誠然,在大漢王朝至大唐盛世的千餘年間,以絲綢為主要媒介的“一帶一路”商貿活動,聯結著歐、亞、非三大洲。但不得不承認,是中外商旅、學者、外交使節、宗教傳播著等相關人士藉著絲綢之路促進著中西文化、經濟等多層次、多方位的互通與交融。其文化交流層面的象徵意義大於商貿經濟的實際意義,正是這種內在的推動力對世界文明進程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進作用;回看那一方方漢唐織錦殘片,或許您會頓悟:是它們以絲路古道遺存的身份佐證著古籍中曾經記載的民族復興、國家昌盛繁榮!是它們在演繹華彩樂章的同時,為今人增強著絲綢之路歷史符號的記憶!
如今,中國製造已遍及天下,商品結構正在不斷優化,中國即將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我們無暇傷春悲秋,複雜多變的世界迫切需要昌盛繁榮的中國,而這歷史符號已昭示了中國全方位對外開放、合作發展,環聯歐亞、延伸非洲的“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已然啟動,中國夢不再遙遠。
錦衣華堂獻風采,歷史符號聯天下。快速崛起的中國正在依託既有的陸路和海上經濟帶,一如既往地為人類和平發展發揮著巨大作用。中國昌盛繁榮,利在陸路、海上,福澤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