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30噸漢白玉王八馱石碑出土 距今300多年

  • 發佈時間:2015-05-27 10:33:04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高健  責任編輯:孫毅

重見天日的“王八”與斷成兩截的石碑。

  重見天日的“王八”與斷成兩截的石碑。

  日前,一對總重量近30噸的漢白玉“王八馱石碑”在通州區漷縣鎮穆家墳村出土。這對石碑距今已經300多年,“文革”期間曾被埋于土中,歷經40餘年,終於重見天日。

  昨日,記者來到穆家墳村南,農田裏,挖掘機正在作業,旁邊一男子在臨時帳篷前“看攤兒”,一打聽,才得知新出土的“王八馱石碑”就暫放在不遠處的麥田中,一左一右,用花格塑膠布蓋得嚴嚴實實。

  在三五個村民的協助下,褪去麻繩和一層層塑膠布,一對“王八馱石碑”露出真容。石碑各高約4米,寬1米,厚度約0.4米,碑座也各有一人多高。一對石碑均是瑩潤潔白的漢白玉石材,總重量預計接近30噸。

  碑上的文字字跡工整雋秀,一塊刻滿文,另一塊刻漢字。經通州區文物專家周良鑒定證實,石碑所屬墓主名叫穆旦,生前身份為清康熙年間左都御史,死後追加三級,且碑文為康熙皇帝口諭,傳説是劉墉執筆,由此可見穆旦在朝中身份不同凡響。這石碑距今已經300多年,“文革”期間“破四舊”被埋于土中,歷經40餘年,終於重見天日。

  出土文物的具體地址,是村民孫德元家的麥田。“以前這塊地一直種大蔥,去年我開始種麥子。前不久發現一個怪事兒,這一片的麥苗比旁邊矮了半截兒,還不長穗兒,澆了水還是不見長。”孫德元也聽老一輩人説過穆家墳和穆家石碑的傳説,就找到村委會,讓村幹部幫忙看看怎麼回事兒。

  據史料記載,穆家墳村曾是清朝正二品左都御史穆旦的封地,他死後也葬於此地,穆家墳村的形成就是由長期居守此地的守墳人發展起來的。在文物普查時,由於這對石碑埋于地下,一直未被記載。此次發現,不僅説明瞭穆家墳村名的由來,對於研究漷縣區域歷史文化也有著重要意義。

  周良介紹,“王八馱石碑”是民間的叫法,因為碑首常以螭首雕飾,故又稱螭首龜趺。穆家墳村新出土的螭首龜趺體積、重量都較大,在近年來非常罕見。關於石碑碑文,一碑滿漢文合璧的較為常見,但兩組螭首龜趺一組刻滿文、一組刻漢文的形式則非常稀少。

  據悉,村裏準備在文物修復專家的幫助下將文物修復,再在文物出土的位置建一座休閒廣場,讓這兩組文物重新屹立在原地,見證穆家墳村的發展。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