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信哲談收藏:收藏是要看緣分
- 發佈時間:2015-04-23 09:18:49 來源:新京報 責任編輯:劉波
原標題:張信哲談收藏:最早是為保留拆遷老宅
張信哲
當我們跟張信哲聊完“舊情歌”還可以聊些什麼?2014年7月18日,北京萬事達中心舉行“還愛·光年”演唱會前,新京報將這位“情歌王子”從初出茅廬、叱吒樂壇到獨立製作的節奏與華語樂壇同步的情歌斷代史穿線,梳理了其從1989年出道至今的起伏。推進到2015年,因為新專輯《還愛》發行,再一次相對我們有了新的話題。這一次新京報的訪談,從張信哲為新歌尋人的劇情切入到他收藏家的身份。異曲同工,音樂與收藏並行,在探索新事物的過程中尋找、認識自己,這或許就是張信哲的人生哲學。
阿哲尋人 搭檔“小鮮肉”對我們都好
新京報:唱了這麼多年情歌,情歌王子的標簽也一直相伴左右。很好奇這一次新專輯《還愛》想傳達的核心主題是什麼呢?
張信哲:我之前聊過很多關於愛情的東西,也唱了很多所謂的療愈係情歌。但是所謂的療愈,並不只是撫平你情緒這麼簡單,而是提出一些訴求、見解與觀點。《還愛》就給出了另外一個角度,怎麼學會放手,怎麼往前走。它的答案,就是去真實地面對過去,這也是整張專輯的主題。很直白,第一句歌詞就是“所有愛過的人現在還愛”,雖然愛情已經結束了,結局未必是我們期望或是想像中的那樣。但也是因為這些造就了現在的我,從這裡不管是成長也好,自我了解更多也好,當你真的能去面對這個狀態時,你才能夠真正地放下,繼續往前。
新京報:新專輯中,我們看到了很多處於巔峰或上升期的青年一代創作人的名字,包括吳青峰[微網志]、盧廣仲[微網志]、火星電臺等,與他們合作的契機和效果是怎樣的?
張信哲:其實這些人有一個很重要的聯繫軸心,就是李格弟(填詞)。正是她,這次為了整張專輯創作了十幾首詩,我們從中選出了四首。這四首,基本貫穿了整個專輯,因為是她先寫詩,我們再譜曲,是一個比較不一樣的創作方式,由她的文字去連接到這些創作人。李格弟我想在圈內,幾乎所有的音樂人都喜歡她的東西。尤其是現階段,真正能夠掌握文字的精彩,有深度與想法的創作人其實不多了。所以我覺得基本上只要聽到,是要跟她合作,或是創作她的東西,大家都會摩拳擦掌。我不希望把這些詞丟在市場上,找很多人來比稿,而是每一首歌都儘量精確地找到適合的人。所以到底要找誰,這是一個考驗,也是我比較頭痛的部分。整個過程,我覺得一方面是運氣,一方面是經驗,最後選擇的結果,我挺滿意。
新京報:你也提到在嘗試挖掘不同創作人的可能性,同時你是否也探尋到了自己新的可能?
張信哲:當然,挖掘他們,相對的也是在挖掘我自己,這是必要的互動。他們丟出來的東西,如果是我不能夠接受的,我撐不起來的,那我也沒有辦法把它做好。所以我必須要先清楚,自己要什麼,能夠做到什麼程度,再來提相對的要求。當然也有失敗的,大家不會聽到。
《還愛還愛》 合作者:火星電臺
選擇火星電臺,是因為我聽了他們以往的作品。覺得他們有一些我缺少的,應該説是質樸。雖然他們走的一直都是電子,或者説是搖滾路線,但你可以從他們的音樂創作裏找到那份單純。這一點特質,很適合李格弟的詞。這中間,其實我們做了很多的磨合,因為李格弟的詞,更像詩,她有她的堅持,甚至要求一個字都不能改,包括一些過渡字。所以火星電臺其實也蠻辛苦的,尤其是黃少峰作曲,一直被我們逼到快崩潰。最後,他用簡單的民謠電子,挖掘出我聲音另外的部分。
《柔軟》 合作者:吳青峰
《柔軟》這個歌詞我很喜歡,卻一直在糾結到底要找誰寫。所以一直沒有把這首詞丟出去,後來是李格弟自己提出要找青峰寫,這是她的選擇。我覺得她在寫東西的時候,心裏應該已經有一些音樂的走向,所以會有自己理想中適合譜曲的人。我覺得青峰把這首歌寫得天衣無縫,給我的感覺比較像大哥李宗盛,是詞曲同步創作的感覺,不像是分開的填詞或譜曲,很難得。
《第三者》 合作者:李榮浩
其實,《第三者》並非是我跟李榮浩的第一次合作。初次合作是《牡丹憂》,那個時候,其實就可以從他的作品裏聽到很多實驗性,也可以從他的作品聽到他的企圖心。所以這次整個專輯的音樂分配,我希望李榮浩能夠站在一個特殊的音樂形態去填補缺少的部分,加分、提味。我覺得他交出了一份讓我驚喜的答卷,選擇了古老的音樂方式——節奏藍調,讓這首歌變成一個很特別的亮點。
《嘆息書》 合作者:盧廣仲
《嘆息書》與盧廣仲通常給人的慣性印象不大一樣。歌詞很虛幻,講很多心情層面的東西,並非直白的故事。選擇盧廣仲是一個有意為之的做法,強調出一個反差。因為他的東西很陽光,有他無厘頭的風格。但我想挖掘他的另外一面,因為你從他的音樂中,可以知道他本來就是一個很有想法的人,而他比較感性的層面在哪?是我們在幕後製作時挖掘的合作驚喜。
第一件藏品
我外曾祖母去世的時候已經100多歲了,在整理她的遺物時,我發現她珍藏的年輕時的小繡鞋、繡花肚兜、衣服等。我外婆準備把這些遺物都燒給外曾祖母,被我攔了下來就變成我的第一批織繡收藏品。但嚴格來講,這並非是我的第一件藏品,而是織繡類的開始。最早的藏品已經不知道是哪的了,因為都是撿來的。但我到現在都還留著,早期的一些破爛貨,但我覺得很有紀念價值。它其實是我們家隔壁一個阿婆結婚時用的籃子,藤編的籃子,裝嫁粧用的。她知道我喜歡收集這些老東西,大概是我上國小的時候,就把這個東西給我了,就覺得很珍惜。那個東西我留到現在,還是沒有丟掉。
阿哲尋寶
最早的收藏都是我撿來的破爛貨
原點
老宅不見了,但我要留住它
我真正開始收藏東西,其實跟成長的環境有關係。因為我喜歡畫畫,喜歡美術,我住的地方又是台灣的一個古鎮。我決定要收藏東西其實是因為台灣經濟起飛那段時間,發現我的家鄉不斷地在重新拆分,很多老宅子,我小時候玩的地方,一棟棟的不見了。我那個時候有一種莫名的使命感,就是我要用我的能力去留住一些東西。所以我那個時候就開始亂撿亂收,尤其是拆房子的時候,我就去撿一些拆下來的花窗,小雕刻帶回家。
那時候還發了一個很大的弘願,要把台灣的每一棟老建築都拍下來,把它們畫下來,畫建築圖,然後用我自己的方法保存這些文化遺産。這是小時候有的想法,我覺得那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你知道你留不住這些東西,但是你用自己的方式,想辦法去做一些資料的保存,這正是我開始收集的原因以及最早的方式。
規模
談不上規模,我又不是囤積狂
其實談不上規模,我覺得收藏並不是無盡地擁有很多東西,而是你必須通過收藏的過程,了解這些東西的來龍去脈、歷史背景、藝術創作等。去挖掘它跟你之間的互動,你跟它們有什麼關係,我覺得就夠了。當然一定會有那個過程,就是從什麼都要,到最後你了解自己,最適合自己的東西。我覺得這和愛情很像,就是選擇,再選擇,到最後選擇留住自己要的東西就好了。所以我不是一個囤積狂。為什麼會有拍賣?其實我處理這些東西不只是透過拍賣,我覺得有些小東西,或者是有些傢具,一些朋友,我知道他們真的很喜歡,會好好地對待它們,我會給他們使用,或者是送他們。其實要不斷地更新,一方面這樣不會被這些東西拖累,我不想被這些收藏品拖垮我的生活;另外一方面,你可以不斷地玩一些新的類型,了解新的東西。
喜好
愛雕刻織繡,我對玉器不來電
我覺得收藏還是要看緣分,遇見每一類型的東西,總是有一些原因和理由。譬如説有一些東西我收藏不起,例如建築。傢具、木器類的東西我也蠻喜歡的,我喜歡木頭的質感,木頭與人的溫度、觸感。而木頭類的藏品就很多了,除了傢具以外,還有各種用具、雕刻,這些是我一直很喜歡的東西。織繡類的東西,是因為我外曾祖母的一個啟發。
其實收藏的過程,包括你交了什麼朋友,他們相對也會給你一些影響或者是互動。但是有一些類型,我怎麼樣也不會喜歡,比如像大家一講到古董就會問你有什麼玉器,你收不收那些珠串、手串之類的。這類的東西我一直沒有特別的關注。但不是説不涉獵,就是不大來電。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