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思遠的成功對國內藏家有什麼啟示?(2)
- 發佈時間:2015-03-31 10:51:16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孫毅
《出鋼的喜悅》,宋讚英。近年來朝鮮多次組織藝術團來中國辦畫展,這張即是2013年在廣州舉辦的第五屆朝鮮民藝美術精品展的作品之一。
“錦瑟華年——安思遠私人珍藏”夜場拍賣以安思遠心愛的“小熊”打頭陣,這件西漢鎏金銅熊形擺件只有7.6釐米高,估價僅20萬至30萬美元,但以240萬美元落槌。
安思遠的啟發:藏家要有自己的眼光,不能盡信專家
雖然中國進入藝術收藏的時間比西方晚,中間有多年的斷裂,但是安思遠依然能給予中國藏家一些啟發。安思遠敏銳的嗅覺和眼光,是其獲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這位東方藝術的大收藏家,收藏範圍包括瓷器、玉器、銅器、傢具、古籍及書畫、碑帖。1980年開始了“泛亞藝術”的收藏,將日本藝術、印度藝術、喜馬拉雅藝術及東南亞藝術納入自己的收藏中。很多收藏類別,在當時甚至還不為人知。安思遠收藏的特點在於,他憑藉自己精準的眼光,在藝術品處於低位時入手,而且有自己明確的定位,不受熱點、專家顧問的影響。
真正的藏家應該有自己獨立的判斷能力和眼光,如果一直聽取專家顧問的意見,那麼永遠都成長不起來。何文發對此也深有感悟:“現在有的專家受利益關係的驅使,有時會作出違心的推薦。假設推薦一次一萬元勞務費,那麼好東西一年可能就只見到一兩次,如果一年才推薦兩次,也只能賺到兩萬元。如果一年推薦上十次,賺到的錢和兩萬元相比就多上很多。”
作為藏家,是自己個人收藏風險的最後承擔者,如果沒有培養起判斷的目光,不僅無法成為懂行的藏家,也會遭遇巨大的損失。“專家顧問承擔的風險和藏家不一樣,他看走眼了,買到假東西,淡淡説一句馬有失蹄,你也沒辦法。畢竟拍板和掏錢的是藏家,如果真金白銀拿出幾百萬,卻買了一件假東西,心裏是非常痛苦的。所以買的時候必須要反覆地看,而且多方聽取意見,直到心裏有數。”何文發説。
藏家眼光的培養,需要時間和“交學費”
在藝術市場火熱的時候,許多新藏家投身於收藏。但是由於經驗不深,眼光未到,吃虧的情況時有發生。有些藏家迷信于所謂“收藏技巧”、“收藏秘笈”,但這些所謂的技巧都是資深藏家用多年經驗領悟出來的,不可能一時之間能夠領會並用於實踐。
對於藏家眼光的培育,何文發以自身為例,認為需要不斷地交學費、不斷學習,才可能一點點培養起來。何文發説:“首先要多看,到博物館美術館去看作品。但是切記一開始不要經常到市場上看作品,因為美術館博物館的作品都藝術家最好最有代表性的作品,市場上的作品有真有假,很容易看雜了。而且市場出現的作品都是當下比較熱的作品,難以把握藝術家的整體成就。”
看展覽看作品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要對一個畫家達到熟悉的階段,起碼需要四五年。在這期間,你必須要跟緊這位畫家,他之前創作的作品有在美術館等地方展出要看。而他新作的作品,你也要很了解,以把握他的變化。對於我們這些收藏了多年的人來説,我們非常熟悉藝術家,他創作的特點、愛好、何時轉變等等,這種熟悉有利於去判斷收藏的時候,該作品在藝術家的創作生涯中處於什麼位置。”
交學費,則是每個藏家都必須面對的。切膚之痛,也是藏家不斷打磨自己的過程。“藏家都是要交學費,用慘痛的經歷換經驗。當你交過學費,下回再遇到類似的事情,你就懂了。如果不交學費,不出來買東西,看一輩子收藏指南書,都是沒有用的。”何文發説,“除了實踐,藏家也需要多交流。為什麼説有的藏家藏了一輩子,到最後才發現藏的都是錯的。因為他沒有交流。我們現在定期舉行交流會,請水準比我們更高的人來交流,互相看藏品。”
但是交流時,必須要注意分辨對方話中的意思。“人家評價你的藏品,不可能直接説不好,那樣他就沒有飯吃了。如果專家在點評你的藏品只是一味地説好好好,但是好在哪不説,那你就要知道這是有問題的,不要以為自己的藏品真的很不錯。”何文發説:“遇到好的藏品,我們會由衷地點評好在哪,哪有缺陷。這樣交流,你會知道為什麼買對了,什麼地方買錯了,你的水準也在不斷提高。”
藏家要忍得住,一定要長線持有
安思遠對藏家的另一個啟發在於:長線持有。何文發評價説,“真正的大藏家和投資者不同,他的收藏到最後留下來的全部都是最精的藏品。藏品的精,決定了一個藏家的地位。一位大藏家一輩子可能就幾次出貨,一次是四十歲,可能將之前所收藏的三百件藏品,精選到一百件。六十歲的時候,再精選到三十張。臨終前或身後再處理這批藏品,這批藏品就決定了他的收藏地位。”
安思遠作為古董商,有機會以做生意的機會,發展收藏,這是他的一大優勢。他有一句名言,“手裏一定要有大量的資金,這樣就會有人將他的藏品賣給你”,證明了他手中有閒余的資金進行收藏,這也是他能長線持有的秘笈——不受資金影響而為了利潤將藏品賣出。
但是對於許多藏家來説,資金佔據太大的比例,讓他們失去了等待的耐力。何文發説,“我認識一些藏家,他們將資産的百分之七十都用以收藏。這樣很危險,結果他們資金收緊的時候,藏品都留不住。我用百分之十的資金來收藏,確保這部分資金可以不動用,那麼就有能力保持長期持有了。”
新的收藏熱點在何處?
能夠提前發現新的收藏熱點,在其市場還未興起的時候,以低價進入。這是安思遠收藏的一個特點,但這需要強大的膽識和敏銳的眼光。比如上世紀六十年代,安思遠在所有人還不知道明代傢具是什麼的時候,就開始有規模地收藏明代傢具。
“當時安思遠在中國以兩萬塊錢一套的價格買入黃花梨傢俬,而那時月收入能有十幾塊就不錯了。在那個時候,安思遠就已經有這個意識,所以才能藏到東西。”何文發説。
印度藝術及東南亞藝術是近來多次被討論的新興藝術熱點,但何文發認為,安思遠從八十年代就開始系統而規模地收藏印度藝術和東南亞藝術,在西方這類收藏也早已開始,這時候進入印度藝術和東南亞藝術未必是真正的洼地。
抽象藝術在香港巴塞爾藝術博覽會被看好,是否會成為下一個熱點?“抽象藝術在國外確實很受藏家歡迎。抽象藝術在國內未興起是有原因的,我們的情況和西方不一樣,我們的欣賞水準和藝術教育水準還沒達到那種程度,對於抽象藝術能否成為下一個市場熱點,我並不肯定。”何文發説:“其實我比較看好朝鮮藝術。朝鮮的油畫很不錯,他們的藝術家基本都是朝鮮國內頂尖的藝術家。藝術家創作不直接面對市場,所以不趕時間,很用心。同時價格也是比較低,在萬元以下的非常多。”
安思遠簡介
安思遠(Robert·Hatfield·Ellsworth),1929年出生於美國,2014年8月辭世,是著名的學者、古董商及藏家,原蘇富比教育學院中國區首席代表、資深藝術品市場顧問。1960年開辦安思遠高德畫廊經營古董生意,並逐漸成為成為最具權威的國際亞洲藝術古董商。安思遠是美國及整個西方藝術界公認的最具眼光和品位的古董商兼收藏家,他的中國藝術品收藏中最著名的是碑帖和明清傢具收藏,因其頗具建樹的明式傢具收藏被稱為“明朝之王”,亦“中國古董教父”之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