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6日 星期三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古稀老人和他的大唐博物館引爭議

  • 發佈時間:2015-01-30 10:22:39  來源:四川線上  作者:嚴芳 王域西  責任編輯:孫毅

  近日,德陽綿竹市江蘇工業園內新開張了一個稀奇的去處——大唐博物館,其中玉器、青銅器、陶瓷等藏品數以萬計,年代跨越商周、春秋、戰國、唐宋至明清。

  籌建這座博物館的,是祖籍綿竹土門的70多歲老人于榮光,這些藏品大部分是祖輩傳承下來的,還有一些是他自己數十年的收藏。自今年1月1日正式開館以來,已接待遊客數千人次。

  對藏品故事如數家珍

  1月27日,記者來到大唐博物館,門口懸挂的牌匾是著名書法家范曾所題。博物館面積1500多平方米,分為玉器館、青銅器館、金銀器館、陶瓷館、雜家館5個館,“本來還應有個戲劇館,但沒有地方陳列了。”當天下午,正好有十多人前來參觀,于榮光親自充當了一回講解員。

  “這只鳳紋玉觥是西漢時期的酒器,彎形的尾部雕有一凸一淺兩隻鳳頭,你看它在燈光的照射下杯身通透。”于榮光拿起一隻獸角形狀的玉器,向記者描述了他想像中的情景:由於這只杯子無法立在桌上,因此諸侯在參加宴會時必須手持酒杯,手中的酒若是喝完了,馬上有人將其倒滿。

  “《詩經》中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詩句,但很多人都不知道‘瑟’是種什麼樂器。”于榮光指著一組漢代樂俑介紹,其中一名樂俑手持的樂器便是“瑟”,“琴是7根弦,瑟有9根弦。”……

  一路看下來,對藏品背後的故事,于榮光如數家珍。

  再苦也不賣祖傳寶物

  于榮光自稱是明朝名臣于謙的第19代世孫。從7歲起,他就跟著“擅長尋寶”的爺爺學習搞收藏。“小時候家裏條件很苦,但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爺爺也沒有變賣古董。”于榮光説。

  從德陽二重廠退休後,于榮光和老伴每月靠著4000多元的退休工資生活。一直以來,他都有“把藏品讓更多人欣賞”的想法——建一個博物館。為了籌集經費,于榮光讓弟子帶著一件宋代官窯的海棠式花盆去上海交易,當時有人願意出鉅資來買這件藏品。“花盆一離開後,我心裏就有説不出的難受,真的捨不得。”最終,于榮光又讓弟子把花盆帶回德陽。

  後來,于榮光爭取到一些企業家朋友的支援,花很少的錢建起了大唐博物館。

  藏品真偽引爭議

  為了幫助老人圓夢,于榮光的大兒媳鄒菊辭去工作當起了義務講解員。大唐博物館原定每週一、週四閉館休息,但由於前來參觀的人絡繹不絕,現在幾乎每天都開館迎客,“只要大家看得高興就好,這樣我心裏也會得到安慰。”鄒菊説。

  遊客彭馨宇專門從成都趕到綿竹參觀大唐博物館,“看了這些老祖宗留下來的珍品,有一種受益匪淺的感覺。”彭馨宇認為于榮光是一個“好人”。

  不過,一些參觀了這家民間博物館的遊客也提出了異議:“該館展出的寶物,大多是藝術品,而非真正的文物,價值十分有限。”對此,于榮光拿出了中國收藏家協會學術研究部科學檢測實驗室對部分藏品的分析測試報告。同時,他表示不在意社會的爭議,“不管別人説藏品是真還是假,只要大家看得高興,解説員能把寶物的資訊傳遞給大家就好了。”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