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一枚不起眼的銅片 竟是史上最神秘的南宋“銅銙牌錢”

  • 發佈時間:2014-11-04 10:10:33  來源:浙江線上  作者:竺佳  責任編輯:孫毅

南宋“銅銙牌錢”。

  宋代的雙龍戲珠紋菱花形銅鏡、南宋的銅銙(kuǎ)牌錢、明代的銅鎏金象擺件、清代雍正年間的青花雙龍紋大瓷盤……

  這些天,“我們身邊的國寶——鎮海區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階段性成果展”在鎮海口海防歷史紀念館開展,鎮海許多深藏在國有單位裏的文物,第一次在普通市民面前露出了真面目。

  這些寶貝,可都是在這次文物普查中,篩選出來的精品。

  給400多家單位“鑒寶”六千件

  還真發現了不少寶貝

  什麼叫可移動文物?這是和不可移動文物相對應的。舉個例子你就能懂:故宮這個宮殿群,是不可移動文物,而故宮裏的眾多名貴字畫,就是可移動文物。

  簡單的説,能拿來拿去的文物,就是可移動文物。這類文物可大可小,別説眾多單位的檔案室、庫房,説不定你家裏都保存著呢。

  這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專家門到鎮海的415家國有單位的藏品中,找找有沒有“寶貝”。

  國有單位裏真會有好東西嗎?還真有。比如有的老員工對企業有深厚感情,捐點字畫文物給單位,這其中説不定就有珍品。

  通知一發,得到了不少單位回應,於是,文保所的專家們忙壞了,四處“鑒寶”。有的時候,是空歡喜一場。

  比如,有家國有單位就強烈要求文保所的專家們趕緊過去看看,説他們單位有個珍藏已久、據説是清代青花瓷的古董寶貝。等專家們興衝衝地趕到對方單位,卻發現這個所謂的“清代古董”,其實就是一個現代工藝製品……

  但也有讓專家們眼前一亮、甚至感覺如獲至寶的時候。比如,這次發現的一尊清代琉璃琉金仕女立像,就是從一家單位的收藏架上找出來的。珍貴到什麼程度呢?專家説,屬於國家一級文物的檔次——這,可算得上國寶了。

  文保所專家們歷時一年多的普查,在鎮海的400多家國有單位中,總共查看了六千多件據説是文物古董的器物,確定了其中10家國有單位確實藏有“寶物”。

  記者曾問,到底哪些單位裏發現了寶貝,但鎮海區文保所的吳所長説,因為這次文物普查只是摸底、資訊登記,這些文物仍舊會回到它們的原主人手中,仍由原單位保管,“為了安全起見,就不説單位的具體名字了。”不過,文保所將會對文物的收藏進行專業指導,提供技術支援,確保文物被妥善保管。

清代琉璃鎏金仕女立像。

  鎮海最好的90多件文物

  大家看看都有些啥

  普查完畢之後,有人提出來,索性辦一次展覽,讓大家看看鎮海最好的文物,都是哪些。於是,才有了這次展出,集中了鎮海最好的90多件文物。

  珍品之一:南宋“銅銙牌錢”。

  展覽中,一枚銅錢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古時的銅錢多為圓形,但這枚銅錢卻呈狹窄長方形,正面印著“臨安府行用”五字楷書,背銘“準三百文省”,字跡清晰。

  吳所長説:“它叫南宋銅銙牌錢。銙是古代墜于腰帶上的一種裝飾品,這枚銅錢因為呈長方形,形似銙,所以被稱為銙牌錢。它由南宋末年的臨安府所鑄,且規定只能在臨安府使用。”

  上面的幾個文字,其中“準”是“相當於”的意思,“省”為“省陌”。“省陌”是五代起沿用下來的金融流通制度,宋代沿用其法,770文為一貫錢,77文算作一百,所以“準三百文省”,就是説這枚錢幣相當於231文銅錢。

  原來,南宋末年,朝廷內外交困,財政捉襟見肘,於是開始大肆鑄造各類錢幣,既能應急於戰事頻繁導致的國庫空虛,也能有效地阻止銅錢流入金、蒙。

  這種錢幣只流通了不到五年,因為官府搜刮民脂,怨聲載道,很快就被商民拒用。因為使用時間不長,又是地方性貨幣,留傳至今的非常稀有,因此極其珍貴。

  有意思的是,這枚銅幣的發現也頗具戲劇性。

  鎮海區文保所原所長李根員説,1989年2月的一天,鎮海區高塘公社的一個生産大隊的幹部找到文物部門,説生産隊裏的一個農民在下地時挖到了一塊長方形的銅片,看著有點像“老底子”的東西。大隊裏的人拿不定主意,於是就主動上交給了當時的文管會,想讓專家們給掌掌眼,做個鑒定。

  不過,受到當時技術水準的限制,鎮海區文管會拿到這枚“銅片”之後,一直沒有定論。直到上世紀90年代初,來自寧波的文物鑒定小組及錢幣博物館的專家們經過細緻地調查研究,終於確定,這枚有些“奇形怪狀”的銅幣,竟然是中國貨幣史上最為神秘的角色之一,出自於南宋末年的銅銙牌錢。

  自發現後,這枚銅幣一直“藏在深閨無人識”,此次是第一次向寧波市民展出。

唐代長沙窯釉下彩粉盒。

  珍品之二:唐長沙窯釉下彩粉盒。

  在鎮海區這次的文物普查中,除了那枚稀有神秘的銅錢,唐代的長沙窯釉下彩粉盒、清代的琉璃鎏金仕女立像都是國家級珍寶。

  專家説,唐代出土的瓷器常常都是三彩、五彩的釉上彩,而這次發現的是釉下彩,就顯得極為珍貴。

  釉上彩是在已燒成瓷器的釉面上用彩料繪畫,再入窯在600~900℃的溫度上進行二次焙燒而成。由於彩在釉上,因而易磨損,易受酸鹼等腐蝕,易褪色。像“唐三彩”就是其中較為有名的一種。

  而釉下彩,是經1340°左右高溫一次性燒成,色料充分滲透于坯釉之中,但因高溫燒成,適應的色料不多,顏色變化極難掌握,所以在古代極為珍貴,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被世人稱為“國瓷”的青花瓷。

  但我們經常聽説的多是元青花,而唐青花極其少見,發現的多為殘片。在這之前因為一直找不到實物,學術界對青花瓷最早出現在唐代還是宋代有過爭論,由此可見這件釉下彩粉盒的稀有程度。

  延伸閱讀

  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

  大家都經歷過全國人口普查,而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卻是我國建國60餘年來,第一次針對可移動文物開展的普查。從2012年10月開始,預計到2016年12月結束,而寧波則是從2013年才開始正式進行的。

  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將全面摸清我國可移動文物的家底,普查的目的不僅僅是調查統計文物數據,而是在此基礎上對可移動文物提供規範化的管理和保護,讓國家的寶貝徹底“活”起來。

  在此次鎮海開展的普查中,查出的10家單位收藏的寶物,有的是市民自發捐贈,有的是出土文物,還有的來自於揀選和徵集。吳所長介紹説,這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完全是自願性質的,普查只是想做一個摸底調查、資訊登記。

  下一階段,文保所的專家們將對這10家國有單位裏的“寶物”進行認定和登錄。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