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盜墓風愈演愈烈 盜墓手法被指有更專業化的趨勢

  • 發佈時間:2014-11-04 10:09:12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嚴紅楓  責任編輯:孫毅

  配圖:紹興警方收繳到的被盜文物。方樂攝

  眼下,影劇版的《盜墓筆記》正在熱拍當中,現實版的“盜墓筆記”卻也同步在浙江省紹興市上演。近日,紹興警方破獲了一起當地史上最大的盜墓、倒賣文物系列案,共有124人被捕,破獲大大小小盜墓案144起,扣押文物1335件。在這些文物中,有國家三級文物99件,二級文物9件,甚至還可能有國家一級文物。

  盜墓風為什麼愈演愈烈?

  紹興警方抓獲的盜墓團夥,大多由紹興本地人組成。會稽王陵、大禹陵、小黃山墓群等,都是紹興比較有名的成片的古墓群,也是這幫人經常作案的場所。

  因為對當地歷史熟悉,一些在常人看來是荒山的地方,盜墓者卻能一眼看出哪有古墓。荒涼的地方,盜墓者白天探白天盜,若在村子周圍,則採用夜間探夜間盜的方式。盜墓者都擁有自製的“探測儀”——洛陽鏟。洛陽鏟插入墓地拔出來時,尖頭會帶出泥土或者磚末,懂行的人細看成分,就能初步判斷墓葬的年代。

  其實,我國盜掘古墓之事由來已久,歷史上記載的被盜最早的墓葬是商朝第一代王商湯之冢,盜掘事件最早出現在2700多年前的西周晚期。在中國文物保護進程中,盜墓已然成為文物工作者的“頭號公敵”,不計其數的珍稀墓葬因此難現真容。這次紹興警方破獲的盜墓案中就收繳到了將“吳越爭霸”歷史刻于鏡上的“人物畫像鏡”等具有極高考古與史學研究價值的文物。

  雖然國家有文物保護法,但在高額經濟利益的驅動下,盜墓行為屢禁不止,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趨勢。猖獗的盜墓行為與日益增加的文物收藏者有直接的因果聯繫。根據不完全統計,浙江一年發生的盜墓案約在10起以上。紹興、安吉等古代文化絢爛之地也成了盜墓者眼中的肥肉。

  何處成盜墓重災區?

  對比過去發生的盜墓案件,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墓葬被盜墓者“光臨”的次數明顯高於各個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

  目前,浙江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古墓葬15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中古墓葬28處,列入保護單位的古墓葬佔整個浙江古墓葬的比例並不高,而那些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墓葬恰恰是盜墓案高發的重災區。

  一般來説,古墓葬基本屬於地下文物,大多處在野外,其保護一般是由文物保護員定期進行巡邏保護,但要完全杜絕盜墓難度較大。

  儘管如此,對於一些古墓葬,文物保護員已屬稀缺配置。

  浙江省文物局文物安全處處長沈坤榮介紹:“文物保護單位根據其級別的不同,在管理模式上也存在差異。除了部分國字號文物保護單位有專人管理外,其他級別的一些文保單位是由業餘文保員來進行日常巡查管理的。從嚴格意義上來説,那些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古墓葬並沒有相應的保護措施。”

  這就意味著那些未列入保護單位,數量龐大、價值不高的古墓葬至今仍處於無人管理的狀態。而大批處於灰色地帶的未列保古墓葬也讓盜墓者看到了偷盜的可乘之機。

  如何抑制盜墓之風?

  “當前,我們進行操作的文物保護手段並不多。”浙江省文物局文物保護與考古處處長李新芳告訴記者,現在文物保護部門對古墓葬保護手段還是集中在進行文物的普查工作,公佈各級文物保護單位、文物保護點,並配合公安等部門進行一些古墓犯罪打擊、偵破行動等一些傳統手段上。現如今,盜墓可以説是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在浙江等一些文物資源較為豐富的地區形勢更加嚴峻。儘管近年來,相關部門加強了巡查力度,但盜墓行為依舊防不勝防。

  相對於稍顯單一、被動的保護手段,近年來,盜墓案件、盜墓手法的發展卻有了向更專業化發展的新趨勢。

  盜墓行為的背後是管理的集團化,技術的現代化和銷贓渠道的多樣化。盜墓集團內部的分工十分明確,在盜墓行動中往往規劃週密,有計劃地進行踩點、盜墓。相對於我們所熟悉的、比較傳統的洛陽鏟這一盜墓工具,一些更為先進的定點爆破、探勘技術也正被應用到盜墓中,而銷贓渠道的多樣化,收藏者、古玩市場、走私市場,甚至某些博物館等隱性銷贓渠道,都讓打擊文物犯罪的形勢更加嚴峻。

  究竟要採取何種手段抑制住這股猖獗的盜墓之風?

  沈坤榮認為,除了加強打擊力度、切斷銷贓渠道,還應加強完善文物保護機制,一些科技手段也應被納入文物保護當中。據悉,浙江今年啟動的文物平安工程,將投入3000萬元為不可移動的文物安裝安防系統,彌補文保人員不足的缺口。

  此外,加強和普及公民的文物保護意識,讓更多人加入到文物保護的隊伍裏,在社會中形成人人保護文物,自覺抵制盜墓行為,或許才是抑制盜墓風的根本做法。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