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大興安嶺發現不晚于新石器時期岩畫遺痕

  • 發佈時間:2014-09-02 16:07:31  來源:人民網  作者:辛林霞  責任編輯:畢曉娟

  記者1日從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了解到,考古隊8月下旬在大興安嶺北山洞發掘出不晚于新石器時期的紅褐色岩畫遺痕。這一發現已獲得黑龍江省文化廳派出的專家組考察認定。

  負責這一發掘工作的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趙評春説,發掘地點初步發現了新石器至鮮卑時期的不同文化層,在這些不同時期文化層下的洞內石壁上,清理出土殘存的紅褐色彩繪遺痕,紋樣已辨識不清。

  專家組成員之一,黑龍江省文化廳文物保護與考古處處長蓋立新表示,發掘出的壓制石刃、刮削器、磨制石錛等器具是典型的新石器時期的代表,根據不同文化層的疊壓關係,可以認定紅褐色岩畫繪製不晚于新石器時期。

  2012年至2014年期間,黑龍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大興安嶺地委宣傳部合作開展岩畫考古調查工作。考察隊在東起呼瑪沿江鄉狐仙洞,西至漠河西北的仙女洞岩畫地點,直線距離約430公里;北起黑龍江邊的綏安站小黑石砬子“鳳凰”紋樣岩畫,南至八十八嶺岩畫,約390公里,共16.7萬平方公里範圍內先後發現31處岩畫地點,共計1600余幅彩繪岩畫。

  “目前國際上發現的岩畫大多在洞頂或石壁上,這次發現的岩畫遺痕是在新石器時期文化層下面的岩壁上,這為岩畫時期認定提供了考古學堅證。”趙評春説,通過下一步工作,有望解決大興安嶺彩繪岩畫的年代問題。

  據介紹,大興安嶺北山洞的這次發現除了壓制石刃、刮削器、磨制石錛等,還出土了精緻的玉石材質石核、砣工石質容器殘塊、陶器口沿、瑪瑙珠、料珠等文物標本。

  趙評春説,大興安嶺地區所發現的原始岩畫,全部為紅褐色彩繪岩畫,顏色深淺與其暴露朝向,風雨侵蝕程度不盡相同有關。各個岩畫地點廣泛分佈在群山深處相對凸立的山峰“石砬子”的岩壁之上,人類活動不易到達。一般在石砬子前有可以站人的狹窄小坎,或是峭壁前的一個緩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