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陜西發現大型車馬坑:專家稱馬車或為觀禮車

  • 發佈時間:2014-09-01 13:53:09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綜合  責任編輯:畢曉娟

車輪直徑1.4米,輪轂厚15釐米,全部青銅製作,極為罕見網友“岐周古寨”供圖

車馬坑發掘現場網友『歧周古寨』供圖

  昨日下午,發掘現場已經用木板覆蓋,工作人員説,這就是此次發現的車馬坑華商報記者周金柱攝

復原的古代戰車模型資料圖片

  近日,岐山縣京當鎮賀家村鳳雛遺址(西周最有代表性的建築遺址,它是一座相當嚴整的四合院式建築,由二進院落組成。中軸線上依次為影壁、大門、前堂、後室)附近發現一大型車馬坑,考古專家通過考古發掘發現一乘青銅馬車,這乘青銅馬車體積大、青銅含量高;而更為罕見的是,整個輪子完全是青銅實體,車前還有三匹或四匹馬的骨骼,説明當時這些馬都被“殉葬”。

  田野勘探10多天發現西周車馬坑

  “考古隊勘探了10多天了,探測時發現了這個車馬坑。”昨日,周原博物館一負責人説,這支考古隊由北京大學文博考古學院、省考古研究院和周原博物館等組成,通過探測發現後,他們便進行了現場發掘。昨日下午,華商報記者現場看到,考古現場位於京當鎮賀家村南側,鳳雛遺址附近。而發掘現場附近仍是一片田地,地頭停放著一輛“房車”,幾名工作人員正在看護現場,旁邊一個大坑已經用木板覆蓋,工作人員説,這就是此次發現的車馬坑。

  在車馬坑北側的一大片田地裏,七八名考古隊員仍在用工具進行地下勘探,田地裏到處是被鑽的空洞,而馬路上,還有一輛印著“陜西省考古研究院”字樣的消防車在巡邏。

  周原博物館該負責人説,目前,考古隊員已探測出這乘青銅馬車的具體位置和形狀,正在進行保護性發掘。

  車輪全部青銅製作國內極為罕見

  昨日,華商報記者從考古專家處得知,此次發現的車馬坑目前僅一個,銅馬車距離地面1.2米,而這乘青銅車長2.4米、車寬1.8米,而且極為罕見的是,整個車的車輪為青銅製作而成。

  “這在國內是非常罕見的,以前發現的青銅馬車,輪子基本都是用青銅包裹木頭而成,而這次發現的青銅車車輪,竟全是用青銅製成。”該考古專家説,這對車輪直徑達1.4米,青銅輪轂厚15釐米、寬5釐米,中間本來用木頭做輻條,但因為埋藏地下已經3000多年,所以早已腐爛,而輪子中間的青銅“軸承”已經掉落在坑底。

  “以前發現的銅馬車,輪子都是用青銅包皮,基本都是1釐米左右厚度。”該考古專家説,所以這次發現的完全用青銅實體做輪子的銅馬車則在國內極為罕見。

  而更讓專家驚奇的是,在這乘青銅馬車的前面竟然發現了馬匹骨骼,這説明當時馬車前有活馬被“殉葬”,具體數量可能是三匹或四匹。

  “中間那匹馬的骨骼有些游離,到底是兩匹馬還是一匹馬的骨骼,還得等發掘後進行具體分析。”該考古專家説。

  現場未發現兵器 馬車或為豪華“觀禮車”

  昨日,考古專家告訴華商報記者,目前,這乘青銅馬車的左側已經完全發掘出來,而右側僅僅挖了有2釐米左右。

  此外,該考古專家初步判定,這乘青銅馬車的年代應該是3000多年前的西周時期。而在起初分析時,有專家認為這乘青銅馬車可能是戰車,但考古人員在發掘現場,並沒發現其他線索能證明該馬車是戰車。

  發掘過程中,考古隊員在旁邊發現了大量用於裝飾馬車的銅件,每個銅件上都有精美紋飾;同時,這乘青銅馬車與以往發現的青銅馬車相比“體積大、尺寸大,而且重量重”。所以,這麼“豪華”的青銅馬車很可能是當時的觀禮車,而且主人很可能是諸侯以上級別。

  而支援“觀禮車”這一初步結論的依據還有,現場未發現兵器,而據史料記載,那時西周正處於鼎盛時期,戰亂較少,所以“觀禮車”的可能性較大。

  焦點疑問

  這個車馬坑到底是何來歷?

  據了解,此次發現的車馬坑距離鳳雛遺址僅兩三百米遠,而其到底是何來歷,目前有三種猜測。

  猜測一:窖藏

  考古專家稱,這可能和西周王室動遷有關。“當時周王室向東遷移,可能是王公貴族帶不走的就埋藏在地下了。”該考古專家稱,隨後因為各種原因就遺忘在了地下,成了窖藏。

  猜測二:陪葬品

  考古專家稱,如果是陪葬品,那麼説明其周圍一定有大墓存在,而且還是鳳雛遺址之後才出現的。

  “鳳雛遺址屬於早周遺址,也是宗廟遺址。”該考古專家稱,車馬坑距離鳳雛遺址僅兩三百米遠,所以如果附近有大墓,鳳雛遺址同期或早期,是不可能將墓葬安放在附近的。

  因此,説明該墓葬是鳳雛遺址以後才出現的,但是否真有大墓,考古人員仍在勘探。

  猜測三:廣場“雕塑”

  考古專家稱,該車馬坑很可能是鳳雛遺址前的一處雕塑。“鳳雛遺址是宗廟遺址,當時祭祀就在這裡,而這個車馬坑或許就是宗廟前的一處雕塑。”該考古專家稱,而如果這一推測成立,專家斷定,在對稱方向,還有一個同樣的車馬坑。

  而如果是雕塑,為何車馬坑內還出現了馬骨骼?“這正是祭祀需要,西周活人都成了祭祀品,馬匹就更不足為奇了。”該考古專家説。

  目前,考古人員已對車馬坑內的青銅器和土壤做檢測,以確定具體年份。

  延伸閱讀

  西周馬車屬於奢侈品只有統治階級才能擁有

  據史料記載,從商到西漢前期,馬車一直是統治階級才能擁有的奢侈品。西周時期,一整套青銅車馬器包括馬冠、當盧、節約、鑣(音bio,指馬嚼子兩端露出嘴外的部分),銜、軛、軎(音wèi,指古代馬車上套在車軸的兩端、形如圓筒的零件)、轄、轅飾、衡飾、軸飾、踵飾等,它們造型各異,種類豐富,一些器物表面還有精美的紋飾,多數器物使用了鎏金工藝。

  西周時期的馬車由兩匹馬或四匹馬拉,如果按照今天討論汽車的標準,兩匹馬拉的車操控靈活、轉向更好,四匹馬拉的車動力強大、速度更快。在四匹馬拉的車中,中間兩匹馬叫服馬,身體強壯、力量驚人,主要負責拉車,左右兩匹馬叫驂馬,聰明敏捷、反應迅速,主要負責轉向,其中左驂是四匹馬中最重要的一匹,能在第一時間理解馭手的意圖,因而也備受人們重視,甚至成為貴族交往中最貴重的一種禮物。

  牧野之戰曾一次動用戰車300乘

  此外,馬車在西周也主要被作為戰車使用。據考證,古代戰車每車載甲士3名,按左、中、右排列。左方甲士持弓,主射,是一車之首,稱“車左”,又稱“甲首”;右方甲士執戈(或矛),主擊刺,並有為戰車排除障礙之責,稱“車右”,又稱“參乘”;居中的是駕馭戰車的禦者,只隨身佩帶衛體兵器短劍。這種乘法可以追溯到商朝。

  據《左傳》等古代文獻記載,西周和春秋時期的乘法也與此相同。此外,還有4人共乘之法,稱為“駟乘”,但這是臨時搭載性質。除3名甲士隨身佩持的兵器外,車上還備有若干有柄格鬥兵器。此外,還有固定數目的徒兵(春秋時期稱為步卒,戰國時期稱為卒)。這些徒兵和每乘戰車編在一起,加上相應的後勤車輛與徒役,便構成當時軍隊的一個基本編制單位,稱為一乘。據《呂氏春秋》記載,商末,周武王伐紂的牧野之戰中,一次動用戰車達到300乘的規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