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故宮慈寧宮明年首次開放 開放面積將超六成(圖)

  • 發佈時間:2014-08-18 07:15:01  來源:新京報  作者:黃穎  責任編輯:胡愛善

  8月15日,尚未開放的故宮慈寧花園修繕工程已經竣工。新京報記者 浦峰 攝

  新京報訊 (記者黃穎 實習生李丹)想不想看看甄嬛住哪兒?神秘的慈寧宮又是什麼樣?按照修繕計劃,明年十一前,故宮西部的慈寧花園、壽康宮等處將向公眾開放。

  據故宮博物院介紹,明年即將開放的區域還有午門、東華門等處,並會在故宮博物院院慶90週年之際,設置11個主題展覽供遊客參觀。

  慈寧宮將展出雕塑文物

  “故宮西部地區過去稱作‘女性的世界’,是太后、太妃、嬪妃集中生活的地方,從建院88年來從未開放過,因此比較神秘。”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介紹,故宮古建築群的文物修繕進行得非常順利,將適時開放故宮西部區域。

  單霽翔透露,慈寧花園修繕工程已經竣工,正在進行安保設施、服務設施和陳列展覽的佈置。明年10月前,包括慈寧宮及花園、壽康宮等在內的故宮西部將整體開放。

  開放後的慈寧宮將被改造為雕塑館向遊客展出,故宮博物院館藏的10200件雕塑也將會在慈寧宮雕塑館修繕完工後,按照材質、年代進行系統性地展出。

  單霽翔介紹,故宮內共有70多座佛堂,而近半佛堂主要集中在將要開放的西部地區。“已完工的佛堂也將陳列藏傳佛教文物,盡可能讓觀眾近距離來接觸我們藏傳佛教文化。”

  故宮開放面積將超六成

  目前,故宮約有52%的開放面積。單霽翔説,明年將會開放午門和雁翅樓區域、端門區域、慈寧宮及花園、壽康宮、東華門城樓及部分城墻區域,開放面積將上升至65%。

  屆時,午門和雁翅樓將成為總面積達2800平方米的文物展廳;壽康宮將作為主題展覽開放;東華門城樓及城墻處的展廳將陳列古代建築藏品;端門則會成為數字博物館。

  ■ 探訪

  慈寧花園首揭“面紗”

  慈寧花園始建於明代,原為太皇太后、皇太后以及太妃等休憩禮佛之處,雖曾在乾隆年間進行大規模改建,但總規模和佈局並無太大變化。

  15日,尚未開放的慈寧花園裏偶聞鴉叫,院內花樹青鬱,11所房屋上的紅漆金線及彩畫顏色鮮亮,建築修繕也已基本完成。

  慈寧花園的入口為東墻的一個隨墻門,名為攬勝。進門可見臨溪亭,為太后太妃休憩之所,臨溪亭北面正對著的即為花園正殿鹹若館,用於禮佛。

  據介紹,慈寧花園內的建築格局為左右對稱,雖然規整嚴謹卻略顯單調,所以要靠內部精巧的裝修和院落中的水池、山石和花木烘托園林氣氛。

  根據史料記載,這裡是“太后活動區”。相傳慈寧宮還曾經出現過一幕有趣的景象,歷任太后都不“敢”住進這座“太后宮”。這主要是因為清代最有影響的一位女性,孝莊皇太后曾在慈寧宮居住至去世。此後的太后、太妃們都覺得自己的身份有點“壓”不住。

  據悉,慈寧宮雖然大有來歷,然而近年來一直承擔著故宮庫房的功能,儲藏著各類雜物,從未對外開放過。

  “2011年開始修的,2014年完成。”故宮工程管理處高級工程師尚國華介紹,慈寧花園南北長約130米,東西寬約50米,修繕前因未對外開放,屬於原狀保存區域,建築保存較為完好。

  ■ 焦點

  古建修繕技藝傳承面臨斷層

  “目前以零修為主。”故宮修繕技藝部主任付衛東介紹,目前對故宮古建的修繕工作已經常態化。

  他希望,今後古建修繕能以保護文物的觀念進行,而不是所謂的工程。

  與普通建築的維修不同,文物建築內部的變化難以預料。付衛東説,慈寧花園臨溪亭的修繕便曾出現過這種情況。

  “修繕前,角梁從外面看沒有問題。”他回憶,建築打開後才發現角梁未到後尾的一個部分“糟”了,這在規範上並無依據,“資料裏出現問題的是前段或者後尾,這個是中間出現了問題。”

  最終,付衛東等人通過測算,並邀請了老師傅進行判斷,認為角梁沒有問題才確定了修繕方案,“不能簡單地壞了就換”,他認為,人工對古建築的干預程度要有依據,“不能改變原本的性能和形態。”

  而這就可能延誤修繕工期及預算,“這些都需要制度進行保障。”付衛東希望,古建修復能獲得較為寬鬆的制度,而非“工期完不成就要受處分”。

  擺在付衛東面前的另一個難題,是技藝的傳承,因為目前能進行重要古建修復的二三十位老師傅均已五十七八歲即將退休,按現行制度,僅有“技工”職稱的老師傅們雖然經驗豐富,但很難進行返聘。

  為此,故宮修繕技藝部早在兩年前,就挑選了十余名學員開始著手培養,“起碼對刀斧鋸這些工具的使用有個概念。”付衛東説,古建修復技藝博大精深無法速成,“有的老師傅三十多年也不一定全懂。”

  ■ 對話

  “古建修復靠口口相傳”

  年近六旬的李永革在故宮修了快40年的古建築。他是“官式古建築營造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之一,曾參與過太和殿大修。

  新京報:你是什麼時候來故宮修古建的,那時故宮什麼樣?

  李永革:1975年,我20歲,當時正好故宮隊伍擴編,我父親説故宮的木匠手藝最高,我就報名了。

  當時故宮的土磚路面坑坑洼洼,東西庫房非常殘破,房頂長了很多草,騎自行車從神武門進來一路當啷當啷作響。

  新京報:古建修復技藝如何傳承至今?

  李永革:主要是口口相傳,很多口訣在用的時候才會順口説出來。比如“稀瓦檐頭密瓦脊”,就是説琉璃瓦檐頭要稀一點,脊部要密一些才不會漏雨。這些以口訣形式存在的術語,實際上就是規矩,古建築的修繕得依從這些規矩。

  新京報:這些口訣有沒有系統性的整理?

  李永革:我們正在做這方面的工作,進行資料收集和對傳承人採訪。

  ■ 連結

  1987年故宮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故宮,舊稱紫禁城,明成祖朱棣于西元1406年開始建設,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首(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和俄羅斯克里姆林宮)。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布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故宮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文化遺産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