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瓷器多少錢一斤?明成化雞缸杯天價之謎(3)
- 發佈時間:2014-08-15 08:42:31 來源:東方網 責任編輯:孫朋浩
明成化雞缸杯天價之謎
器型小巧俊美
作為珍稀的古瓷品種,明代成化鬥彩流通在藝術品收藏界的藏品自然是寥若晨星。根據雅昌藝術網的收錄可知,各大拍賣行“明代成化鬥彩瓷”的拍品數量為300余件,其中成交價排行第一的莫過於今年4月8日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春拍上以2.8124億港元落錘成交的雞缸杯。
成交價排行第二的同樣是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有限公司上拍的一件明代成化年間的鬥彩古瓷,成交于2003年10月26日的蘇富比秋季藝術品拍賣會上,當時的估價為500萬至700萬港元,最終落錘成交價為991.84萬港元(折合當時人民幣1051.3504萬元).
該古瓷器高度為7.8釐米,是一件“花卉紋高點頭杯”,收藏業界稱之為“高足杯”。另外一件成交價同樣名列前茅的明代成化鬥彩瓷器拍品,是在香港佳士得國際拍賣行2006年秋季藝術品拍賣會“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專場上款識為“大明成化年制”的“明代官窯成化鬥彩果樹雙禽紋高足盃”,其起拍估價為450萬至550萬港元,成交價高達684萬港元,折合當時的人民幣多達700余萬元。
查閱相關的資料可知,當時佳士得拍賣的這件成化鬥彩拍品尺寸並不大,只有8釐米。由此可以總結出,真品信譽度較高的國際大拍上出現的成化鬥彩瓷器器皿拍品均為小型器物。想必民間古玩行家手中交易流通的成化鬥彩古瓷亦是鮮有大型器物,故而古瓷鑒藏界早有“成化官窯少制大器”之説。
就古玩行家裏手們手中的成化鬥彩古瓷藏品看來,這個時期的民窯大器多於官窯大器,常見的器物以酒杯、盤、碗、罐為主,高足杯最為常見。考其歷史原因,當為彼時飲酒品茗之風盛行,故傳世品中多見杯類,且大部分器型小巧俊美,為世人所珍奇。
一般而言,成化時期瓷器造型莊重圓潤、玲瓏俊美,深具藝術上的線條美。在筆者的古瓷鑒藏生涯中,除了在國際大拍賣行春秋拍賣會上偶有所見的成化小器皿,所見的最大一件成化鬥彩古瓷是廣州西關文津古玩城某行家友人店舖中的一件口徑約為15釐米的民窯盤子。
平常所見雖多為小件成化古瓷,但並不代表絕無大器。在翻閱了大量的古瓷資料、工具書籍後,筆者得知上海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均藏有直徑為38.5釐米的青花獅球大盤,有的雖不具款識,但其雞形紋飾與青花色調都與成化官窯極其相似。中國陶瓷界泰斗耿寶昌曾點評説,這些區委員的“糊米底”,更帶成化時期的鮮明特徵。
耿寶昌的點評依據是,署“成化官窯”款識的黃釉青花三盤多有此特徵。耿寶昌先生還特地將這些館藏的成化大器鬥彩傳世品與景德鎮禦窯廠遺址所發現的殘片進行比較分析,認為它們既不屬於宣德一期,又與弘治、正德時期的風貌有異,據其所體現的時代特徵來判斷,應當屬於成化時期。
明成化雞缸杯天價之謎
後倣寄託款識
若能像耿寶昌先生一樣諳熟成化時期的典型特徵,並悉心領會其風度神韻,對於鑒藏成化古瓷無疑是最大的幫助。尤其是在款識方面,據筆者多年參觀研究所得,成化官窯器的款識字體均挺拔有力,如同出自一人之手。應當特別指出的是,成化官窯款識字體風格突出,所有後倣者均未能得其精髓,因而善觀款字者便可定其大概。
成化款識以圓潤的中鋒運筆而蒼勁有力,以藏鋒寫出而起落筆處無虛尖,其獨具特色的款識似一人所寫,為歷代倣寫所不及。題款部位位於器口邊的,多為黃釉青花盤。至於平素多見的成化時期高足把杯,其落款部位通常位於器足裏邊沿口。
熟悉古陶瓷鑒藏的行家們都知道,在明清瓷器中,往往會有一些器皿不題寫本朝年款或堂名款,而題寫前朝的年號款識。陶瓷藝人這麼做的用意,在於表達對前朝工藝水準的崇敬和緬懷。
我們通常會把這種陶瓷稱之為寄託年號款,簡稱寄託款。寄託款最早出現在明武宗正德年間(1506年至1521年),倣造的是明成化瓷器,此後寄託款日益增多。明代寄託款以熹宗天啟年間(1621年至1627年)為最多,且大多為寄託宣德款。
到了清朝,康熙帝認為,瓷器上寫了款,如果打碎了會很不吉利,故而康熙朝早期瓷器很少有題款,但後來康熙官、民窯瓷器大量寄託大明宣德、大明成化、大明嘉靖等年號款識。從光緒至民國時期,青花、五彩、鬥彩等瓷類倣康熙、成化款的瓷器最為普遍,倣款種類較多,但從字體的題寫、款識的顏色上與真品都有差異。
這些寄託款瓷器一般被歸納為兩種:一種為完全模倣,一般用在倣古瓷上,字體、寫法乃至用料完全模倣古代器物,也稱後倣款;另一種則為古瓷新款,即後人在未署名古瓷器上題款,書寫隨意,不拘字體。當前古玩交易市場上較為多見的寄託款古陶瓷多是清代中晚期倣成化古瓷。這些清倣成化古陶瓷中,主要題款為“成化年制”和“大明成化年制”兩種,書體多為楷書,邊飾一般有雙圈。
目前最常見的成化寄託款是從清康熙至民國生産的哥釉貼紫黑泥底刻楷書“成化年制”的年款,常見的器型有觀音瓶、香爐等,我們通常稱之為“醬油彩”,相對比較容易鑒別。還有另外一個在古玩市場上比較常見的品種,是清代中期的豆青地青花“山水人物”紋及“五福捧壽”紋盤子。
這種豆青地盤子書寫的青花字體相對比較潦草,屬於非常典型的乾隆至咸豐時期的民窯工匠之作,也有古玩行家説其是外銷瓷器的一種。當然,這也是區分成化與清倣瓷器時不可忽視的一個特點。
成化官窯古瓷作為稀世藝術珍品,實在難得。除了市場上出現的少量殘缺品,其餘後倣者居多。即便是收藏到清澹雅逸的成化民窯古陶瓷作品,也是一件令人震撼之事。這也是一般行家的鑒藏樂趣,或欲追求的狀態。擁有真正到代的成化民窯古瓷是好的,但也是極需要財力的。至於要把這時期的官窯器收入囊中,在這個億元時代就大可不必了。
正因成化古瓷的市場交易價格屢攀新高的緣故,市場上贗品橫流。故而在學習鑒別成化古瓷時,曾有前輩極力推薦台灣省故宮博物院刊行的《明成化瓷器特展》圖錄。該圖錄真、偽器並示,益於讀者對比、鑒別。但此圖錄不易在書店購得,加上願意花高價去購買的人恐怕更少——大家都在用電腦,書籍更是懶得去翻閱了。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