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8日 星期二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古瓷片價值學術高於收藏 稀缺瓷片有升值空間

  • 發佈時間:2014-08-11 11:05:00  來源:羊城晚報  作者:許悅  責任編輯:習人

  近日,一條“蘇州吳江土豪用多件古董建造了一座價值98億元瓷房子”的消息在微信朋友圈熱傳,後來媒體核實,瓷房子確實存在,不過並不在吳江,而是在天津。據説這座瓷房子裝飾用的瓷片都是古瓷片,當中還不乏鈞窯、汝窯等五大名窯的瓷片。

  對於瓷房子的價值網上爭論熱烈,但吸引我們關注的是:原先按車賣的古瓷片,近幾年價格飛漲,一片有“大明成化年制”底款的瓷片價值在6000元以上,即使只有當中的一個字,這樣的瓷片也能賣個1000塊錢。

  但並非所有的古瓷片都有收藏價值。不少專家在接受羊城晚報記者採訪時均表示,瓷片數量太多,其學術價值高於收藏價值,只有稀缺的瓷片才有升值的空間。

  瓷片收藏開始被關注

  羊城晚報:中國的制瓷史源遠流長,無論是在瓷器燒制、貿易運輸,還是在使用的過程中,都産生了大量的瓷器碎片。幾年前,即使是古瓷片,價格都是非常低的。所以2012年的時候,一箱218片的北宋汝窯瓷片在澳門拍出了2875萬元,當時很多人都覺得不可思議。聽説近幾年古瓷片的價格一直都在漲,是不是有這樣的事情?

  樓鋼:古瓷片的收藏之前一直是不受重視的,會收藏古瓷片的人,除了少數的發燒友,很多人只是收藏原器的時候順手牽羊,更多的是一些專家學者出於教學或科研的目的去收集瓷片。

  2002年的時候,我和廈門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葉文程老師建立了中國第一家中國古陶瓷標本研究中心,收集了中國歷史上從漢代到明代的80多個窯口的4萬多件古陶瓷標本,涵蓋了不同類型不同年代的各種標本,當中有的是博物館、文管辦和一些古陶瓷研究老專家捐贈的,還有一些是從市場上購買的。當時古瓷片的價格非常低,明代官窯的瓷片一件也就幾十塊錢,現在一片有“大明成化年制”底款的瓷片就在6000元以上,即使只有當中一個字的一片瓷也能賣1000塊錢。

  羊城晚報:自古就有“縱有家財萬貫,不如鈞瓷一片”的説法,鈞瓷瓷片的價格是不是就是最貴的?

  張海文:很多人誤解了,這句話説的是鈞瓷的稀有,而不是鈞瓷的價值。北宋的時候,鈞官窯為皇家燒制貢品,只求器物精美,可以不計工時,不計成本,好的送入宮廷,壞的打碎深埋,不準流入民間,除非得到皇帝的賞賜。所以達官貴人都以擁有鈞瓷為榮,是一種炫富的心態,説的並不是鈞瓷在當時的價格標準。

  現在的人為什麼會收藏古瓷片,很大一個原因是瓷器的價格不斷攀高,已經超出了很多人的經濟承擔範圍。而一片古瓷片的價格即使是現在漲起來了,最貴的也就1萬多塊錢,非常稀少的十多萬元,更普遍的都是幾十塊錢、幾百塊錢,一般的收藏愛好者還能買得起。

  幾十年前我帶學生去實地採集標本,在窯口等地隨隨便便一挖就是好幾箱瓷片。現在很多當地的農民漫山遍野地在挖瓷片,市場教會了他們什麼樣的瓷片更有價值。經過商人一倒手,比較稀少的瓷片價格又被抬高了幾倍。

  古瓷片能破譯當時重要的燒制資訊

  羊城晚報:張海文老師,您之前燒制的“翠疊紋斜開片青瓷”在國際學術會議上被中外專家譽為“出自南宋官窯而高於南宋官窯之國寶”。宋官瓷的製作是出了名困難複雜的,每件作品須經72道工序方能完成,合格率僅為百分之一左右。好的精品專供皇帝本人和宮廷使用,差的製品一律銷毀,不得流入民間。宋代滅亡後,這種絕技便失傳了。聽説您之所以能讓這一失傳的制瓷絕技重見天日,就是從研究古瓷片入手的。

  張海文:宋代官窯燒制青瓷技藝是當時世界上絕密的頂尖技術,而且由於北宋宮廷燒制御用器的時間很短,僅約20年左右,要求甚高,産量有限,傳世更少,以至到南宋時就已成為尤其難得的稀世珍品。我的研究是從收集南宋的鱗紋青瓷香爐瓷片入手的,從物理化學角度進行了30多年的科學、藝術實驗,這才成功燒制出斜開片魚鱗紋青瓷。

  所以玩古瓷片的有兩種人,專家和民間的玩法是不一樣的。我看到一塊好瓷片的激動,是完全不亞於看到一個原器的,因為我看到了比原器更重要的價值。如果是一件原器,我們是無法清楚地看到它內裏的胎質、釉色等,而一片古瓷片卻能給我提供許多重要的資訊,通過現代測試手段,就能知道瓷土産自哪個山脈,能夠看到它的元素組成、質感肌理、微觀結構及製作工藝等等,這給了我們很多第一手材料,是判斷古陶瓷燒造窯口的重要證據。研究陶瓷40多年來,瓷片標本一直都是我的第一手材料。

  羊城晚報:只要有瓷片標本,歷朝歷代的古陶瓷都能被“還原克隆”出來?

  張海文:原則上説是沒錯的。比如拿到1/4片的古瓷碗片,在電腦上用三維技術就能還原出一件完整的瓷器造型,檢測瓷片則能破譯出當年燒制的很多重要資訊。當然,“還原克隆古陶瓷”,還需要掌握高超的學術造詣和陶瓷技藝。

  官窯瓷片更具收藏價值

  羊城晚報:之前在澳門的一場拍賣會上,一件北宋官窯古瓷片鑲白金項墜,拍出了70多萬元的價格。但有一些瓷片現在仍賣幾塊錢、幾十塊錢,請問收藏什麼樣的古瓷片才有升值的空間?

  樓鋼:一片瓷片拍出70多萬元,我始終認為“虛”的成分比較高,但隨著古瓷片的價值得到大家的認可,特別是國家對古瓷片和古窯口保護力度的加強,資源少了,瓷片的價格必然是會上漲的。

  以前很多古窯口都是隨便參觀的,去的也都是我們這些搞研究的人,隨手就能撿些瓷片回來。後來政府保護古窯口,我最記得2003年的時候龍泉青瓷申遺,當時很多人涌入龍泉窯去搶瓷片,政府攔不住,最後還逮捕了一些人。現在去古窯口參觀,基本上都採集不到瓷片了,去到哪都有工作人員跟著。

  羊城晚報:瓷片收藏是否跟原器收藏一樣,官窯瓷片相對更值錢?

  張海文:從經濟價值來講,確實如此。但官窯貴得有道理,歷朝歷代的官窯,都是匯集了天下最頂尖的能工巧匠,燒制出來的瓷器也是不計成本的,無論是在外觀還是形體上,都代表著一個時代的巔峰。而民間用瓷以實用為主,型制比較粗糙,藝術上並沒有多大的追求。

  記得有一年我在景德鎮,考察了珠山一帶明代禦窯廠故址,多達百噸的瓷片堆了一地。當時已經有一些年輕人在做修復的工作,他們都是當地只有高小文化的年輕人,工作就是大海撈針似的尋找瓷片,拼圖似的嘗試拼接還原當時的瓷器。這些瓷器,與文獻記載和傳世品相互輝映,是明代官窯研究和明代史料比對的最佳實物資料。前幾年我再去那個窯口考察,當年的一些年輕人還在做這個工作,只是已經人到中年了。

  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盤子,上面畫有一條很漂亮的青花龍,甚至比我在很多博物館裏看到的龍都要漂亮,但為什麼會被敲碎成三塊埋在土裏呢?估計當時畫瓷的人畫得太熟練了,原本皇帝御用的五爪龍的腳多畫了一隻爪子,變成了六爪龍。這樣的瓷器若被發現,所有人是要被砍頭的,所以被古窯工匆匆敲碎,偷偷埋到了龍窯旁的土裏,躲過一劫。像這樣獨一無二的瓷器,雖然不是原器,但我相信如果流入市場,價格也是不菲的。

  羊城晚報:是不是有底款,歷史清晰的瓷片價值更高?

  樓鋼:這是當然。判斷一片瓷片的價值標準主要有兩方面:第一看出身。看是不是從歷史著名的窯口出産的,如宋代五大名窯等;第二看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如果瓷片上有獨特的銘文,比如我收集到的一片瓷片,上面有“靖康元年”的銘文,就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因為瓷片殘缺,它最缺乏的就是藝術價值,如果具備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才能取得一個平衡。

  收藏瓷片最好能夠成系列,但現在全面系統收藏古瓷片的可能性不大,一來窯口保護起來了;二來瓷片的價格不斷上漲;三來稀缺的瓷片都在私人藏家手裏,輕易沒在市場上流通,收藏要付出比以前多很多倍的代價。

  大專題湊齊的難度太大,分門別類收集小專題也是可以的。比如可以收集歷代有龍紋的瓷片,這樣只需兩三百件就能形成比較直觀的系列,或是收集古陶瓷上有美人圖案的瓷片,這樣的系統收藏難度大大降低,投入的財力物力精力也相對較少。

  羊城晚報:完好的瓷器雖然因品相、紋飾等的不同價格差別很大,但總體而言依據年代還是有一個大概的價格系統,而瓷片收藏沒有對應的價格系統,怎麼定價?

  樓鋼:沒錯,瓷片是沒有價格系統,但在玩家圈裏會有一個約定俗成的價格。比如明代官窯瓷片,有一個字的瓷片大概1000元,六個字就是6000元;清代的官窯瓷片,一個字大概是五六百元,六個字的一片瓷片價格在3000元左右。

  目前宋代五大名窯的瓷片相對比較難找,一片汝窯瓷片的價格,已經從幾十元漲到了幾千元,品相較好的鈞窯瓷片,有的甚至上萬元。

  羊城晚報:聽説現在連瓷片也有了贗品。

  樓鋼:最近幾年瓷片價格一漲,贗品就跟著出現了。舉我親身經歷的一個例子,三年前,我和學生到北京潘家園買標本,有個院子擺了一堆汝窯瓷片,擺攤的一位老大爺給我遞了一塊瓷片,我看了覺得是真的。但大爺説不能只買一塊,要買就要把整堆都買了。一共是30多塊,全部都買了下來就要幾千元,所以再仔細看看,結果那30多塊瓷片,竟然只有給我看的那兩塊是真的。

  羊城晚報:現在很多瓷片被鑲嵌在首飾或工藝品上,這樣會不會影響其原有的價值?

  樓鋼:應該不會。利用古瓷片鑲嵌藝術品不是現在才有的,從明代就開始了,比如天藍釉的鈞窯,能在傢具或首飾上鑲嵌一片這樣的瓷片,在當時也是能賣很高價錢的。古代的出土文物相比現在少多了,所以明清時期,有很多珍貴的瓷片就被鑲嵌在手鐲、挂件,或者是珠寶盒子上。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很多出口創匯的工藝品,上面也鑲嵌有瓷片,這樣的傳統一直都有。

  古瓷片的學術價值

  高於收藏價值

  羊城晚報:同樣是官窯瓷器,一件完好的瓷器可能價值過億元,而一片古瓷片至多也就過萬元,少有十多萬元的。瓷片的價值更多體現在科研、教學方面。能否説古瓷片的學術價值高於收藏價值?

  http://d5.sina.com.cn/pfpghc/d3d7d119c1af4035b48c5542bf9f2b34.png

  樓鋼:我認為這樣的理解沒錯,原器的文化和藝術價值肯定更高,瓷片更多體現的是它作為標本的工具性。而且古瓷片的數量實在太多了,特別是上世紀80年代中國加快城鄉建設、公路鐵路建設,以及大規模的城鄉改造,不經意間又出土了很多文物,當中古瓷片就是數量最多的。人們經常把中國玩古陶瓷的人分成兩派,一個是“國寶派”,也就是玩原器的,以收藏、增值為目的;另一個就是“瓷片派”,就是做科研、做學術的,從玩瓷片入手。

  羊城晚報:您鼓勵藏家收藏瓷片嗎?

  樓鋼:如果要進入古陶瓷的收藏圈,收集研究古瓷片是必需的,瓷片一定是你的工具。經常有市民拿來瓷器讓我們做鑒定,但中國古陶瓷的鑒定向來就是一件比較困難的事情,因為沒有一個固定的標準。對於這些市民,我們往往不直接跟他們説這件東西對還是不對,我們會把跟這件瓷器對應的窯口、相同時間、類似紋飾的瓷片標本拿出來,給他們自己對比。很多人一對比,馬上就能看出自己的東西對不對。古陶瓷的鑒定就是一種比較,瓷片就是很好的標準器。

  舉一個通俗的例子,當你沒有見過男人和女人的時候,單獨一個人很難區別男女。但當有了參照物,區分性別就很簡單了。所以一件標本勝過千言萬語的解説,收集古瓷片就是進入古陶瓷收藏圈的一個最基本的階段,非常重要。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