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收藏 > 收藏新聞 > 正文

字號:  

土堆裏發現開元通寶:三四十人頂著烈日刨

  • 發佈時間:2014-08-01 11:00:4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胡愛善

  原標題:土堆裏發現開元通寶:三四十人頂著烈日刨

村民挖出的“開元通寶”

  村民挖出的“開元通寶”

昨日中午,西安市豐産路中官亭村附近,一些村民帶來了金屬探測儀尋找銅錢 本組圖片由華商報記者 張喆 攝

  昨日中午,西安市豐産路中官亭村附近,一些村民帶來了金屬探測儀尋找銅錢 本組圖片由華商報記者 張喆 攝

  (記者 郝蕾)7月最後一天,日頭暴曬的正午,未央區豐産路中官亭村附近的很多村民卻沒心思回家乘涼、吃午飯,他們揮動鐵鍬、鎬頭,在一片地裏忙活著,不少人手裏還攥著他們找到的寶貝——“開元通寶”。

  有人拿來了金屬探測儀

  昨日上午11時許,華商報記者趕到現場時,男女老少三四十人圍著一個十幾平方米大的土堆,有的用工具挖,有的乾脆用手刨,還有兩三個人拿著專業儀器——金屬探測儀。他們都在土裏“尋寶”,很多人已汗流浹背。

  “這片地不知道被誰倒了一堆渣土,今天上午8點多,聽説有人在土裏發現了許多銅錢,這消息一傳開,附近的村民們都帶著‘傢夥’趕來了。”上午10時許,路過的王女士看到很多人手裏都拿著不少銅錢。據現場村民稱,他們正在開挖的是早上才倒下的新土。華商報記者看到,不少人手裏攥著找到的“寶貝”,挖出來的基本都是鑄有“開元通寶”的銅錢,有的字跡清晰,有的已經生銹,有人已挖到幾十枚。不少村民説,上午那會兒銅錢更多,土堆裏隨處可見,還有人看到有陶罐裝著這些銅錢,不少人撿了很多已經回家了。

  文物工作人員稱應該是真的

  中午1時,趕到現場的西安市文物稽查隊稽查人員在了解了現場情況後,稱這些“開元通寶”應當是真品,但並非當地出土的文物,文物部門將繼續開展調查,了解這些渣土的出處,以追溯文物來源。

  西安市文物稽查隊還提醒市民,根據法律規定,我國境內地下、內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都屬於國家所有,希望拿到文物的百姓主動上交給當地公安或文物部門,也希望知情人積極向當地公安或文物部門提供追查線索。

  >>知道一下

  什麼是“開元通寶”

  唐代貨幣,簡稱開元錢或通寶錢,錢幣在唐代始有“通寶”。

  説起“開元通寶”,很多人下意識的都以為這是唐玄宗李隆基鑄造的年號錢,因為風流天子李隆基曾用過“開元”的年號,並且當時的“開元盛世”是為世人所熟知的。但實際上這是一種誤解,因為“開元通寶”錢是唐朝開國皇帝唐高祖李淵始鑄的。

  唐初沿用隋五銖,輕小淆雜。唐高祖武德四年(621),為整治混亂的幣制,廢隋錢,效倣西漢五銖的嚴格規範,開鑄“開元通寶”,取代社會上遺存的隋五銖。

  開元即“開國奠基”之意,通寶則是“流通寶貨”之內涵,銅錢名曰通寶,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貨幣作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以錢為寶。

  最初的“開元通寶”由書法家歐陽詢題寫,形制仍沿用秦方孔圓錢,規定每文重一錢(約32克),十文重一兩,而一千文則重六斤四兩。從此,中國的幣制正式脫離以重量為名的銖兩體系發展為通寶幣制,並變十二進位為十進位,成為唐以後歷朝鑄幣標準,沿襲近1300年。

  >>延伸閱讀

  “開元通寶”值錢嗎

  “開元通寶”版制較多,可分為早中晚三期。

  早期開元輪廓精細,文字精美;中期錢背多鑄有星、月等各種紋飾;晚期的外部較闊,且由於銅料冶煉不精,鑄幣粗糙。唐武宗會昌五年(845),朝廷下令各地所鑄均于錢背增添地名,統稱“會昌開元”,這也是晚期“開元通寶”的代表。

  編輯搜索查看的多篇2013年前後的公開報道顯示,開元通寶由於出土較多市價較平,普通開元通寶,每枚人民幣3-5元;中期開元每枚約10元。較昂貴的早期銀開元,可到數千元。晚期會昌開元通寶市價略高,每枚百元左右。

  除銅質開元通寶外,唐初還鑄造過金、銀質開元通寶,另外還有玳瑁、鐵、鉛等材質,法門寺地宮曾出土玳瑁開元通寶,西安何家村窖藏曾出土金開元通寶30枚,銀開元通寶421枚。金銀開元通寶僅限皇家賞賜,供顯貴玩賞,並不投入流通,因此存世量極小,彌足珍貴。

  (原標題:土堆裏發現“開元通寶”三四十人頂著烈日刨)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