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5年01月10日 星期五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青銅器上鑄造夔紋祈求風調雨順

  • 發佈時間:2016-04-14 09:46:18  來源:大洋網  作者:鐘葵  責任編輯:畢曉娟

  原標題:青銅器上鑄造夔紋祈求風調雨順

  《山海經》中的夔牛圖

  夔鳳紋玉璜

  夔龍紋方尊

  吉祥紋飾系列

  商周青銅器上的“夔紋”,似龍非龍,似蛇非蛇,它是古代傳説中的一足怪獸,據説這種怪獸一齣現,不是風雨來臨就是大旱。古人把它鑄刻在青銅器上,目的是祈求風調雨順。

  文/圖 鐘葵

  夔既是人名又是怪獸名

  在古代青銅器上有一種裝飾紋樣,似龍非龍,似蛇非蛇,多為一角一足,口張開,尾上卷。有的只有一個頭,有的則是雙頭形象,兩個頭一上一下,身子呈對角線展開。自宋以來的著錄中,都稱之為“夔紋”或“夔龍紋”,有雙首的圖案則稱之為“雙首夔紋”。

  夔,音奎(kui)。在古代文獻中,夔既是人名,又是怪獸名,但人們常常把此夔和彼夔混淆了,以至於把人中之夔當作只有一條腿的瘸子。

  相傳黃帝以夔牛皮作鼓

  制服蚩尤

  文獻中最早提到的夔是帝舜的一個樂官。《尚書·舜典》記載了帝舜和夔的一段對話:“帝(舜)曰:‘夔!命汝典樂,教胄子(貴胄子弟),直而溫,寬而 栗,剛而無虐,簡而無傲。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夔曰:‘於!予擊石拊石,百獸起舞。’”可見夔就是傳説中那 個奏起音樂能令百獸起舞的中國音樂之祖。後來人們之所以把夔當作“一足人”,是因為上古時期還有關於夔的其他傳説。

  一種傳説稱夔是“狀如牛”的怪獸。據《山海經·大荒東經》記載:“東海中有流波山,入海七千里。其上有獸,狀如牛,蒼身(青灰色的身子)而無角,一 足,出入水則必風雨,其光如日月,其聲如雷,其名曰夔。黃帝得之,以其皮為鼓,橛以雷獸之骨(用雷獸的骨做鼓槌),聲聞五百里,以威天下。”

  這個流波山“一足夔”的傳説,是黃帝戰蚩尤神話的一節,《繹史》卷五引《黃帝內傳》稱,當年黃帝戰蚩尤時,玄女為黃帝製作了夔牛鼓八十面,一面鼓可聲 傳五百里,八十面鼓一齊敲,鼓聲可傳至三千八百里。清吳任臣《山海經廣注》引《廣成子傳》稱,蚩尤銅頭鐵齒,可咬碎石頭,能飛上半空,走險要的山道。黃帝 以夔牛皮做成鼓,九次擊鼓制伏蚩尤,使蚩尤不能飛走,最終被擒殺。

  孔子“辟謠”:樂官夔並非只有一足

  不過,更多的傳説稱夔是龍蛇狀的怪物。《説文解字》稱:“夔,神魖也,如龍一足,從夊。象有角、手,人面之形。”魖,古書上指能使財物消耗的鬼。字從夊,是一足之象,如龍,則有角可知。這個夔,顯然與《山海經》所記載“狀如牛”、“聲如雷”的無角夔不同,是神鬼類的怪物。

  古籍中常“夔魖”連文,如漢代張衡的《西京賦》稱:“殘夔魖與罔象,殪野仲而殲遊光。”薛綜注曰:“夔,木石之怪,如龍有角,鱗甲,光如日月,見則其邑大旱。”按薛綜的説法,夔又變為旱魃了。《莊子·秋水》還講過“一足夔”和蚿(多足動物)的故事,夔對蚿説:“吾以一足趻踔而行,予無如矣。今子之使萬足,獨奈何?”這段的意思是:我用一隻腳跳著走路,如此簡單快樂地行走,有誰比得上我。你用一萬隻腳走路,豈不是太辛苦,何苦呢?

  在《國語》、《左傳》等書中,夔或為怪獸,或為國名,或為地名。指稱的不同,在某種程度上造成了混亂。也許是因為有關“一足夔”的傳説歷史太悠久了,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人們已經開始把帝舜時的“樂正夔”和“一足夔”混淆起來。

  據《呂氏春秋·慎行論·察傳》記載:“魯哀公問于孔子曰:‘樂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樂傳教于天下,乃令重黎舉夔于草莽之中而進之,舜以為樂正。夔於是正六律,和五聲,以通八風,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想多找幾個人),舜曰:‘夫樂,天地之精也,得失之節也,故唯聖人能為和。和,樂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可見人們之所以把“樂正夔”和“一足夔”相混淆的另一個原因,是誤解了帝舜“若夔者一而足矣”這句話,原來帝舜的原意是:像夔這樣的能人,有一個已經足夠了。孔子博學多才,澄清了這個問題。

  夔紋出現于青銅器上與天氣密切相關

  顯然,商周青銅器上的“夔紋”,不會是“樂正夔”的形象。那麼,這種紋飾的原型究竟是“夔牛”還是“夔龍”呢?古人刻畫這種紋飾在青銅器上,有何寓意?從青銅器的“夔紋”特徵來看,既不完全像《山海經》所記載的東海夔牛,也不完全像龍,雖然有人認為“夔紋”像龍的側面形象,但稱之為“夔龍紋”還是有點牽強。因為商周青銅器上的“龍紋”特徵明顯與“夔紋”不同,“龍紋”特徵是巨首、雙角,身子多盤曲為圓形,“夔紋”則是一角一足。“夔紋”有“兩頭夔紋”,“龍紋”則有“雙尾龍紋”,一般龍頭在中間,左右各延伸一個身尾。這兩種紋飾特徵,也完全不同。可見夔是夔,龍是龍,夔和龍,在古人心目中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神獸。

  我們知道,古時很多動物至今已經滅絕,夔這種一足類動物在上古時期存在過的可能性是有的,只是後來的記憶有點模糊,有人説它“狀如牛”,有人説它“形如龍”,有人説這種怪獸“出入水則必風雨”,有人説“見則其邑大旱”。雖然描述的形象有差異,但均指向一足動物。雖然夔出現的後果有兩種完全相反的傳説,有人説它招風雨,有人説它預示大旱,但均與天氣有關。既然如此,古人在青銅器上鑄刻“夔紋”,就很有可能意在祈求風調雨順,使“人無水旱之弊,國無饑饉之災”。這種帶有圖騰意味的紋飾,其寓意必然與當時的社會生活密切相關,中國古代是農業社會,而天氣是決定收成好壞的重要因素,能導致水旱的“夔紋”出現在青銅器上,其寓意可謂不言自明瞭。

  夔紋還有辟邪驅魔的寓意

  此外,傳説中夔的皮可以做鼓,黃帝用夔牛鼓擊敗蚩尤,使夔又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使之成為戰勝邪惡力量的象徵之一。這樣一來,“夔紋”與“龍紋”等其他紋飾一樣,具有辟邪驅魔的寓意了。

  商周青銅器上的“夔紋”,常鑄刻在簋、卣、觚、彝、尊等器皿的足、口的邊上和腰部,以直線為主,弧線為輔,具有古拙之美。雖然商周以後的青銅器上“夔紋”已非主流紋飾,但這種紋飾在其他藝術品上傳承了下來,如瓷器、傢具等。《紅樓夢》第五十三回就提到了刻有“夔龍紋”的傢具:“上面兩席是李嬸薛姨媽二位。賈母于東邊設一透雕夔龍護屏矮足短榻,靠背、引枕、皮褥俱全。”(鐘葵)

  《吉祥藝術》版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