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8日 星期五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晉祠藏華嚴石經》探微

  • 發佈時間:2016-03-28 09:36: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熊晉  責任編輯:田燕

  原標題:《晉祠藏華嚴石經》探微

  

  

《晉祠藏華嚴石經》 (局部)

  《晉祠藏華嚴石經》由武則天作序,並安排在唐朝龍興之地晉陽作鎮邪祈福之用。現存在晉祠十方奉聖寺裏專建碑廊內,整石加殘石共近130通,品相完整,是晉祠博物館鎮館之寶。

  要説這部《華嚴經》,還要從武則天的身世講起。據説,武則天出生在廟裏,母親信佛,她從小就有崇佛的情結。後當了皇帝,組織翻譯、書丹、刻石《晉祠藏華嚴經》。她對過去《華嚴經》的翻譯不甚滿意,於是在其稱帝晚期(約699—704),專請於闐國高僧什叉難陀為主對《華嚴經》進行翻譯。武則天創造了中國第一個草書碑《升仙太子碑》,其自身書法造詣頗高,自然在刻石書法上要求也高,她任命當時著名書法家呂仙喬、晉陽地區書法家、宮廷工匠們共同起稿刻石,並詔令當時著名學者宋之問負責承辦,且親自作序。

  這套《華嚴經》80卷,共計60萬43字,經義內容包含的四法界、十玄門等構成華嚴宗哲理、學説的核心,是華嚴宗的經典著作,亦是諸經之王。而《晉祠藏華嚴經》是此80卷《華嚴經》的石刻祖本,是首尾完整的經文方柱型石刻群。

  《晉祠藏華嚴經》刻在四面石柱子上,個別還有五面或六面石柱,每塊石上每一面都刻有文字,每卷分上下集刻在兩塊石頭上,石頭大小是根據每卷的字數來決定。石柱上的書法,除少數幾塊採用隸書,其餘全由2釐米見方的小楷書寫,密密麻麻寫滿每一塊石柱的每一面,甚至碑體上方。

  由於工程浩大,書法寫手很多,小楷風格也就不盡相同:有明顯隸意者;有魏碑遺痕者;還有的似王羲之小楷神韻,亦有行書筆意。雖大多數小楷是初唐風貌,但呈現著魏碑向唐楷的演變與過渡,甚至可看到之後顏真卿的寬厚與柳公權的清勁。此經文刻石對唐楷成熟風格、寫經體的演變,提供了重要研究線索。

  寫經、刻經有一套嚴格的佛門規範制度,它選擇小楷刻石,取決於楷書的實用和穩定:佛經是要人讀的,授義解惑為要,佛經刻碑利於傳播佛法,同時鎮邪祈福。此外楷書方正端莊,行列始終如一,用於寫經取眾生平等之意。

  此外,這部石經最有趣的是刻有武則天自創的十幾個武后字,以象形、會意為主,屬異體字範疇。其中流傳最廣的是“曌”字——武則天稱帝後,給自己改名字為武曌,意思是猶如日月當空普照萬物。再看其他字:“天”,裙下的天下,女皇自己統治的天下。“日”,裏面的乙代表太陽神鳥。“月”,月圓之形,子代表月亮廣寒宮裏的玉兔或金蟾。“年”,大周帝業千千萬萬年。“國”,國,八方土地。總的來説,武則天造字有強烈的政治需要,在原有字的基礎上加以變形,不大符合造字規律,因而不能流行長久。

  有關《華嚴石經》的保存,歷經滄桑頗為傳奇。《華嚴石經》在晉陽刻好後,安放在晉陽古城西的風峪的寺廟內,並專設石經藏院予以保存。但之後唐武宗下詔滅佛,寺內眾僧為保護《華嚴石經》,冒著性命,把它安放在寺廟內的地洞內,並放火燒了上面的建築以作掩護。清康熙五年(1666年)初,學者朱彝尊入洞考察時,發現此經共126通,他曾作詩曰:“一百二十六,石柱刻作經。會須抉風峪,移匿水邊亭。”並撰寫《風峪石刻佛經記》等文章。至日軍侵華前,此經石保存完好。但在1940年秋,日本侵略軍將大部分石經盜挖出洞外,草袋包裹,準備劫運回日本。在當地愛國人士的奮力交涉下,將已挖出洞的《華嚴石經》轉移。1947年,殘存部分《華嚴石經》被閻錫山軍隊修築碉堡使用。1949年後,人民政府大力收集到了大部分石經,整石加殘石130塊,並專建碑廊保存。其歷經劫難,是中國保存最完整的華嚴石經。

  《晉祠藏華嚴石經》的佛學價值、文物價值、書法藝術價值巨大,亟待專家學者對其進一步深度地挖掘和研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