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0日 星期三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古玩收藏:寒冬裏沉澱真味

  • 發佈時間:2016-01-06 10:25:38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漫畫:顏慶雄

  時值年初,深圳市羅湖區新秀路上,黃葉飄零,餘下不多的些許葉子挂在枝幹上,透露出一股蕭索之氣。

  新秀路最著名的建築群落當屬著名的深圳古玩城。喜歡古玩收藏的人們都知道,這裡是深圳最大的古玩交易市場。幾年前,同樣是歲末年初之際,記者探訪此地時,人流如織、停車場車位難求。而此時此刻,巨大的建築群裏,偶見零星遊人, 不少臨街旺鋪的玻璃門上更貼上了白底黑字的“轉讓”廣告。

  深圳古玩城十年老鋪德寶軒的負責人胡芳告訴記者,2015年可謂古玩收藏的“寒冬”,“今年深圳古玩城有超過1/3的古董店或倒閉或轉讓。”而這只是全國古玩收藏市場的一個縮影。一段時期以來,古玩市場不斷降溫,無論是拍賣還是終端交易,2015年均跌跌不休。不過,本報記者在走訪藏家、古玩拍賣專業人士、文博專家時,他們都表示,“寒冬”並非壞事,對古玩收藏來説正好是一次沉澱和反思。

  - 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莎莎

  市場遭遇拐點,豪賭某件古玩的時代不復返

  冬天真的來了!1月2日,天空下著毛毛細雨,已是下午三點多鐘,記者在深圳古玩城看到,三三兩兩的顧客只是偶爾出現,眾多商鋪門可羅雀,有的店主拿著手機上網,有的在獨自喝茶。在一家出售剔紅的店內,記者與店主聊起來,店主介紹,因為愛好剔紅所以接手了別人的這家店,但生意一直不好,幾個月下來入不敷出,已經倒貼一大筆錢了。

  如此情形絕非“深圳特色”,其他城市的古玩市場同樣生意凋敝,人氣低迷。《古玩藝術品這個冬季有點冷》《中國古玩收藏市場低迷》《揚州古玩市場遭遇寒冬》等文章頻頻見諸於媒體報端。

  實際上,不僅僅是古玩城、古玩市場,古玩、藝術品拍賣行2015年的日子也不好過。數據統計,截至2015年6月31日,2015年春拍中國藝術品拍賣市場成交額僅為244億元,同比下降 27.2%,成交量同比下降40%,成交率同比下降12.89%。縱觀全年市場,從拍賣成交額、成交率等指標看,持續數年調整的古玩、藝術品拍賣市場,仍然沒能走出困境。不少業內人士都發出“中國拍賣業遭遇最冷一年”的感嘆。

  在市場持續調整的情況下,面對高額成本,許多中小拍賣公司不得不少拍,甚至停拍。隨著各中小拍賣行的相繼停拍,全國的拍賣行業開始“洗牌”,中上等的拍賣公司都開始賠錢,小拍賣公司則難以生存。國內資深拍賣業專家季濤表示:“資本蜂擁進入,投資古玩、開拍賣行的時代已經結束。與此同時,在古玩拍賣市場上,收藏家出手越來越謹慎,一擲千金、不計成本豪賭某一件古玩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

  資深藏家阿芳告訴記者,2000年以來中國古玩收藏呈現出幾何式增長,隨著社會的富裕,古玩已然演變為“全民收藏”。然而,從2011年開始,中國古玩市場遭遇拐點,拍賣市場上書畫、瓷器的成交出現縮水,一些舊貨市場、古玩城的生意也轉入冷清。阿芳分析説:“古玩收藏盛夏入寒冬,一方面與經濟大環境有關,另一方面也是此前市場過熱的調整。”

  北京華辰拍賣有限公司董事長甘學軍認為,如此調整,對古玩收藏市場並非全是“利空”,“無論是藏家和賣家,都可以趁此機會休養生息,汲取文化養分,提高鑒別能力。”阿芳是國內有名的刺繡藏家,在她看來,所謂危機,有“危”就有“機”,此時也是藏家入市的大好時機。“現在市場冷淡,古玩的議價空間變大,某些雜項價格已經見底。比如,今年走得很好的古玉,一塊清代的和田白玉比如今開採的和田白玉還便宜。只要眼光好淘到珍寶的機會更多,成本也更低。”

  “網際網路+”改變生態,贗品生存空間變窄

  過去,國內古玩買賣的途徑不外以下幾種:藏家之間的人際流轉,各地的古玩城、古玩市場淘寶,“國字號”文物商店買賣以及拍賣場舉牌。如今進入移動互聯網時代,古玩收藏也搭上了“網際網路+”的快車。就在實體交易遭遇寒冬之際,移動網際網路上,古玩收藏卻方興未艾。

  收藏家向北告訴記者,如今古玩買賣的玩法越來越多,“比如,現在很多人開始在微信上買賣古董,還有各種古玩交易的大微信群。”向北的爆料讓記者大開眼界。然而,在微信上買賣價值不菲的古董,真的有人交易嗎?安全性又如何保障呢?對此,向北解釋説,這種古玩微信群實際上就是一個古玩交易平臺,“本來收藏家都有自己的圈子,在這一行久了,誰手裏有什麼東西,熟人心裏多少都有數。古玩微信群最初也是志同道合的藏家們分享資訊的地方,後來慢慢演變成交易的場所。誰手裏有好東西,群裏曬一曬,有看中的即可交易。”

  至於安全問題,向北表示,“群主是監管者。凡是在群裏的交易,群主都要收取一定佣金。如果古玩有真假問題,群主會負責調解。”

  “網際網路+”給古玩收藏界帶來的轉變不僅是“微群交易”。 在深圳古玩城經營了十多年的德寶軒負責人胡芳十年前移民法國,長期奔波在中、法兩國之間的她曾經做過很長一段時間的“歐洲古玩拍賣經紀”業務。她告訴記者,前幾年,中國古玩市場非理性增長時,海外拍賣場成為國內資本溢出的渠道之一。“歐洲有很多古玩拍賣行,當時這些拍場的價格比國內拍場更理性,可挑選的東西也多。我在國外,就曾經幫國內的藏家舉牌拍東西,收取佣金。”而如今,胡芳表示,這種“代拍服務”已被網際網路所替代,“很多歐洲的拍賣公司都推出了同步的網際網路拍賣服務,坐在電腦前,你在法國拍跟在中國拍都是一樣的。”

  此外,長期在歐洲貴族家庭裏“淘寶”蒐羅古玩回國出售的胡芳還告訴記者,“網際網路+”改變了她的經營方式,“過去,我都是按自己的喜好在歐洲淘寶。現在,我會一邊淘一邊用手機發圖給藏家,按需定向淘寶。”不僅如此,現在各種古玩交易的網站以及手機應用程式如百花爭艷般“怒放”。在胡芳看來,移動互聯給古玩交易帶來的最大變化是——資訊越來越透明,贗品生存的空間越來越狹窄。“過去買賣古董,交易渠道少,可查資訊也少。如今,買賣古董,不僅查閱資訊快速、豐富,而且交易極為便利,可以購買的渠道也越來越多元。”

  離開文化談收藏,資本遊戲很危險

  古玩古玩,到底玩的是什麼?在古代,古玩是達官顯貴士大夫階層的雅趣。所謂“把玩”,古玩在他們的眼中是藝術品,是文化的結晶。到了當代,我國文物古玩在很長一段時間裏被當作“四舊”,被破壞與拋棄。改革開放後隨著經濟復蘇,少部分嗅覺靈敏的人開始涉獵古玩收藏,當代大藏家馬未都就是上世紀80年代在琉璃廠以及各地古玩市場裏淘出他如今的“收藏帝國”的。“當時大家把家裏的舊東西當作垃圾,低價處理,那時淘古玩的成本很低。”深圳星河藝術館館長朱求真説。

  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市場經濟飛速發展,一批“先富階層”開始購買古玩。醴陵釉下五彩瓷收藏家羅磊光告訴記者,他就是從那時開始涉足收藏的,“當時做生意積累了些財富,我家世代都是教書匠,受家學熏陶,愛好傳統文化。”羅磊光告訴記者,儘管當時踏足收藏領域的人還不多,但已有相當部分的“先富階層”覺醒了。正是在這種大背景之下,上世紀90年代,中國首批古玩、藝術品拍賣公司成立。在國外,拍賣場是古玩、藝術品流通的重要渠道。國際上赫赫有名的蘇富比、佳士得均有超過200年的歷史。在中國,古玩、藝術品拍賣才不過20餘年。

  如果説上世紀90年代收藏尚且是“小圈子”的遊戲,那麼進入21世紀之後,收藏開始真正走入大眾視野。尤其是在2005年之後,各種古董、藝術品拍賣屢創天價的新聞頻頻見諸報端、網路。各大電視臺也相繼辦起了“鑒寶”等節目。網際網路上各種收藏類網站亦如雨後春筍般興起。一時之間,國內一派收藏盛世之景。深圳星河藝術館館長朱求真表示,尤其最近幾年,資本蜂擁進入古玩收藏行業,各種民營博物館、珍寶館成立,而古玩買賣的方式也越來越多元,“還有人將股權、眾籌等概念引入古玩買賣。買家按出資多少決定擁有古玩的股份數量。”

  深圳博物館副館長郭學雷感嘆説,如此這般,古玩收藏愈發演變成一場資本遊戲,與它最初的“文心雅趣”可謂南轅北轍。如今,在世人眼裏,古玩收藏就是資本增值的代名詞。古玩早已單純不再,有人將它用於“雅賄”,有人將其當作炫耀資本,還有人僅僅是把它當作炒作商品。郭學雷説:“如果沒有真心熱愛,僅僅是把古玩當作炒作商品,一旦市場風向轉變,熱錢流出,損失會很慘。”事實上,古玩收藏降溫,這不僅是受經濟大環境影響,更重要的是因為此前“虛火”太盛,介入古玩收藏的藏家缺乏對古玩最基本的熱愛。

  在郭學雷看來,中國古玩收藏的健康發展離不開藏家發自內心的熱愛,“只有熱愛,才會懂古玩。只有懂古玩,才能延續文化。”藏家羅磊光表示,2015年的這場“寒冬”對古玩收藏來説,正是排出泡沫擠掉熱錢,讓市場沉澱“真味”,回歸理性的大好機會,“古玩具有商品屬性,但更是文化積澱,離開文化談商品屬性是愚蠢和短視的。”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