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江出土六朝瓷雞首壺賞析
- 發佈時間:2015-10-10 09:39:25 來源:人民網 責任編輯:鄭夢琦
圖1
圖3
圖2
圖4
江蘇鎮江 劉麗文
我國青釉瓷自東漢創燒以來,經過 三國時期的醞釀,至西晉時形成一種新的風尚,就是取動物形象為瓷器造型,吸收了商周銅器中作鳥獸形象的器物,又融進了一些常見禽獸的形象,其中最常見的是 雞首壺。雞首壺,是現在人的叫法,因在壺的肩部雕塑雞頭為裝飾成壺嘴的壺,所以稱為雞首壺,其實這種器型在晉代不叫雞首壺。1972年南京化纖廠東晉墓出 土一件雞首壺,其底部銘刻“罌主姓黃名齊之”,雞首壺在東晉時稱作“罌”。漢·王充《論衡·譴告》説:“釀酒于罌,烹肉于鼎”,劉伶《酒德頌》有:“先生 於是方捧罌承槽”,雙手捧罌在酒床的流槽下接酒,説明雞首壺是盛酒器。
雞首壺創燒于三國時期,盛行于兩晉、南朝。大約在三國中晚期,浙江越窯首先燒造。起初,雞首壺在壺的肩部對稱地貼塑雞頭和雞尾,雞頭為純裝飾,不通壺 腹。如鎮江丹徒磚瓦廠西晉墓出土的越窯青釉雞首壺(圖1):高18釐米,口徑10釐米,底徑9釐米;淺盤口,溜肩,下腹漸收,平底略內凹,肩部貼塑雞頭, 對稱處飾一雞尾;雞頭無頸,實心,不通壺腹,完全是一種裝飾。越窯主要産地在浙江上虞、余姚、紹興等地。東漢中晚期,成功燒制出成熟的青釉瓷,領青釉瓷創 燒風氣之先。
東晉時雞首壺,盤口較小,細 頸,壺腹圓鼓,肩部雕塑雞頭,雞頭上有冠,下有頸,雞頭呈空心狀,通壺腹而成流嘴,雞尾變成彎曲的把手,有的把手上端飾龍頭,成為一種器型優美的酒壺。如 1972年鎮江市陽彭山東晉墓出土德清窯褐釉雞首壺(圖2):高29.5釐米,口徑12.7釐米,腹徑25.2釐米,底徑15.3釐米;盤口,短頸,鼓 腹,平底,肩部飾雞首,龍首柄,柄高於壺口,兩側設橋形係;胎深褐色,全器施釉,底部無釉,釉色光亮如漆,器型優美。德清窯位於杭嘉湖平原的西端,以生産 黑瓷為主,兼燒青釉瓷。再如1979年鎮江市跑馬山東晉墓出土甌窯青釉點彩雞首壺(圖3):高18釐米,口徑8.2釐米,底徑10.5釐米;淺盤口,長 頸,豐肩,鼓腹,平底,肩部飾雞首,流嘴呈管狀,與壺身相通,對稱處堆貼捲曲的尾飾,兩側設橋形係;口、腹點褐彩,褐彩相間交錯,濃淡相宜,層次感強;胎 淺灰白色,施釉不到底,釉色青綠淡雅。甌窯在浙江溫州一帶,創燒于漢代,結束于元。
南朝時期,雞首壺器身變得秀長,口、頸部加高,造型更加適合於實用。如1968年鎮江市三官塘磚瓦廠南朝墓出土甌窯青釉雞首壺(圖4):高41.7厘 米,口徑10.7釐米,腹徑22.7釐米,底徑15釐米;高盤口,長頸,溜肩,腹部下內收,平底外撇,雞首高昂,雙目圓瞪,雞首與壺身相通,柄高於口沿, 兩側設橋形係;胎淺灰白色,較疏鬆,全器施釉,底部無釉,釉色青綠,潤澤光潔,玻璃質感強。
來源:收藏快報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