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16日 星期天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古玉:美在斑駁古樸間

  • 發佈時間:2014-11-15 10:07:32  來源:深圳特區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田燕

  上海震旦博物館以古器物藏品豐厚聞名,特別是其玉器收藏,不僅體系完整,而且珍品佳作眾多。近日,該館舉辦“傳統與創新——先秦兩漢動物玉雕展”,觀眾得以真正認識這種叫做玉的石材。流傳8000年之久,躺在震旦博物館展櫃中的美玉都帶著一身滄桑和斑駁,它們是驍勇的龍、威猛的神獸,通體可能並不透明,沒有明艷的顏色,但都造型雋永、紋飾精美、神態逼真。如果你對玉的認識還停留在美女頸間紅繩穿挂的白色凝脂,亦或圈住手腕的一環翠綠,那麼這些藏品會從根本動搖你對玉的狹義認識——它其實是清冷的、高遠的、幽靜的、若即若離的。玉器店裏那些白綠間雜的玉白菜?只能説,那是玉被極度世俗化的産物,請把它和真正的古玉區別開來。

  石之美者皆為玉

  震旦博物館的尋靖元博士進行解説時,多次説到“石之美者皆為玉”,這也解答了大多數人關於“到底什麼才是玉”的疑問。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玉是一個很大的概念。單純從礦物學的角度,玉可分為硬玉和軟玉兩類。硬玉屬於輝石類,有白、綠、紫等顏色,即我們常説的翡翠。軟玉為透閃石、陽起石類,有白、青、黃、墨、綠等色系,新疆的和田玉是最大名鼎鼎的代表,這也是我們印象中狹義的“玉”。而藍田玉、大理石、瑪瑙、綠松石等材質在古代也被製成與玉器相同的器物,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它們都是廣義的玉材。

  中國歷來有“玉德説”,將玉質之美和君子的德行媲美。玉的質感、聲音、密度、紋理、硬度、瑕斑和光澤,分別對應君子的“仁、知、義、行、勇、情、辭”等七德。這種被提升到人文精神的美玉,材質更狹義,比廣義的玉材更珍稀。

  在傳統玩家和古器物研究領域,玉又被其他標準定義。玩家將深埋地底、在質地和色澤上發生變化的玉器視為美玉。而古器物學研究更關注玉器的出土特徵,以此作為真偽鑒定的依據。

  先秦兩漢玉雕盛世

  尋博士介紹説,戰國時期手工業發達,玉器製作迎來一個高峰。這時期製作的玉器以珮飾器、帶鉤、玉戈等為主要品類,其中龍形珮數量最多,玉帶鉤的鉤首也多作龍頭,中國古人對龍的喜愛和崇敬從這裡也可見一斑。觀看展品可以發現,戰國玉龍大多為單體龍形,只有少數具有雙龍合體或龍鳳共身的形態,將龍紋、獸面及鳳鳥等聯結成群體式的玉器數量並不多。

  尋博士提醒説,此時期的中國古人已充分認識到“中軸平衡、左右對稱”具有非凡的美感,所以製作的玉器無一例外都遵守這一原則。在紋飾方面,谷紋是當時的時髦紋飾,這種將單一重復的花樣雕滿玉器表面,構成規律性圖案的紋樣異常古樸簡潔,綿延在玉璧、玉珮上,有種靜謐之美。戰國後期,群體動物紋及平面立體化裝飾相繼出現,曲折波動的錯落效果又勝谷紋一籌。這時,追求精美細緻風氣日濃,細密雕工興起,玉工們在玉器上施以扭絲紋、鱗片紋等技法,使戰國玉器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美感。此時期的開拓創新,直接影響到漢代玉器製作,在玉器發展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戰國晚期,玉雕已開始嘗試從平面走向立體化,至漢代,則進入立體化全盛時期,玉工們採用美玉、瑪瑙、綠松石、煤晶、大理石等廣義上的玉材,雕琢出眾多圓雕動物,如獅、虎、豬、馬、龍、兔等。尋博士稱,這些作品最鮮明之處在於,件件都是依料施工——原石像什麼動物的形態,就把它雕琢成什麼動物。她説,聰明的漢代工匠已經能夠利用多角度取象,用浮雕和凹弧面技法突顯動物的五官和肢體,再在局部精刻細節,或加上裝飾性線紋強化立體感。漢代玉工還喜愛雕琢跳舞的玉人,無論衣著、神態還是舞姿,都傳神到位、動感十足。

  欣賞殘器上的美“黃金有價玉無價”,一句俗語形象概括出玉身上充滿價值不確定因素的特點。這種美麗的石材,因原生之美和稀缺性決定其高昂的身價,又因工藝、造形、紋飾的不同加分或減分,而優厚的歷史和濃郁的文化等複雜人文因素又能助它在收藏市場上成為翹楚。

  震旦文教基金會董事吳棠海先生是古玉專家,他著書指出,古玉是一個完整的學科,初學者可以從看玉、讀玉、解玉三個階段學習進階。看玉即為從玉器的料、工、形、紋四項特徵著眼入手,認識古玉的質地顏色,研究它的切割工法、賞玩它的造形和紋飾之美。讀玉是了解古玉發展的歷史脈絡,以料、工、形、紋為法,研解各個時代作品。第三個階段是最高層次,即探索各代玉器的創意美學,體會古代玉工的巧思和智慧,解玉之名由此而來。

  愛玉之人都有自己對美玉的認知和理解。尋博士的觀點非常不尋常,她認為,殘器上的美是最美。她舉例介紹,一件玉石被從中間剖開,玉工原本是想製作兩件一模一樣的玉器,但因切割時刀鋒走偏,兩塊玉石大小不再均勻,玉工因料施工,精琢出兩件略有差異的佳作,這種“不完美”的作品才是真的美。

  缺憾因其突發的戲劇性,才擁有生命和張力,古玉與人生,契合如斯也。

  相關連結

  看風格來斷年代

  古玉量少珍稀,收藏者的專業知識、個人修養、文化底蘊明白標識出入門這項收藏的門檻。尋靖元博士結合展廳中的展品,仔細講解了如何用斷代法鑒別古玉,這對初涉此門的新手,顯然更具實用性。

  一個時代的作品無疑鐫刻著那個時代的審美觀、價值觀,這種比較統一的“風格”就是斷代法的依據。比如戰國時期,傳統風格興盛,從大方向上講,玉器多為平面,但樣式多變;從小方面看,以龍形玉珮為例,作品一般以單一視點取像為主,即龍都是側面。另外,龍身均呈蛇形,扭曲細長,龍身上的紋飾以規律的谷紋為主。到了漢代,審美觀和價值觀發生變遷,立體化成為這一時期最主要的風格,這種突破前代的創新自然成為漢代玉器最顯著的標誌。細觀這些360度(即圓雕)雕琢的動物、人物、器皿,大都由多視點組合,即在一個動物或人物身上,進行側面取像、正面取像和後面取像。尋博士以玉獅舉例,從正面看,除了頭部向前外,獅子的臀部也扭向前,這就是從後面看的後取像效果,而在真實生活中,獅子是不可能頭部臀部同時扭向前方的。漢代玉工採用多視點取像,就是為了增加玉雕的立體感。另外,漢代玉工還掌握了在平面玉雕上體現出立體感的技法,比如,他們會在器物表面做出弧面,或在平面器物上做浮雕,這都是突顯立體效果的辦法。

  從平面到立體,從單一角度到多視點組合,戰國和兩漢時期的古玉依據各自的鮮明風格,自然區分開來。尋博士説,漢代以前(包括漢代),玉器的主要用途為祭祀、禮儀、喪葬,裝飾作用很小。到了唐宋元明清時期,它才表現出更大的世俗性,其裝飾性和財富特徵才得以突顯。所以,“古玉”一般是指兩漢以前的玉器,它大多出土自考古發現的古代墓穴,數量非常少,流入民間藏家手中的可能性極低。鑒賞古玉,選擇博物館是正確的去處。尋博士説,初學者不妨到各大博物館試試身手,先不看説明不聽講解,只根據斷代法自己推判古玉的年代,這種邊學邊練的方法對提升鑒賞眼光幫助很大。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