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藏家談清代龍袍:成本千兩白銀 穿臟就銷毀

  • 發佈時間:2014-09-26 09:26:33  來源:山東商報  作者:竇昊  責任編輯:田燕

  濟南將再次舉辦“清宮服飾展”的消息這兩天在網路上流傳,只不過,這次的展覽不是由官方的機構舉辦,而是由一位濟南的私人藏家拿出私藏精品向市民展示。關於私人收藏皇帝的衣服,並且多到可以拿來辦展覽,這讓不少市民感到吃驚。為此,本報記者專訪了準備舉辦此次展覽的私人藏家陳凱。

  國外拍賣會上的“贓物”

  近兩年開始,文物、藝術品市場空前火爆,電視上有關“鑒寶”的節目層出不窮,這其中不少人真收到了些寶貝,更多人則是不停地在交學費。

  初到陳凱辦公室樓下時,看到的只是馬鞍山路上一個很不起眼的小院落,但當真正走進他的辦公室後,才感覺到這裡和電視上“交學費”的人不太一樣。記者了解到,作為山東某拍賣公司的董事長,陳凱對於藝術品、文物拍賣市場的行情,掌握的比較深入。也正因為此,對於文物和藝術品拍賣,多年來他一直關注成長比較好的“冷門”行當,清朝皇宮裏的服飾就屬於這一“冷門”。

  由於工作的關係,他所在的公司是佳士得拍賣行的買家客戶,而每次佳士得舉辦拍賣會,都會給陳凱寄一份當次拍賣會的拍品一覽書籍,陳凱得以從中挑選自己喜歡的拍品競拍。“我關注清朝皇宮的服飾已經有十幾年了,但真正第一次出手則是在大約2005年前後,當時我拍得了一件四爪龍紋的清宮服飾,大約是親王或者太子一級的人穿的衣服。當時買的時候只有兩萬英鎊左右,折合人民幣大約十幾萬元。”陳凱説。

  之後,陳凱屢屢出手,多次將清宮裏的龍袍等服飾納入囊中。到目前為止,他的手中已經有十二件藏品。其中,最珍貴的是一件慈禧的龍褂。“慈禧穿龍褂並不違反清宮的禮制,但慈禧當時是實際上的皇上,沒有皇上的名分,但是她也希望能有所體現。所以,在這件龍褂的兩肩上的團龍紋旁,她命人繡上了日月的紋章,而這個紋章是只能皇帝用的。正因此,這件衣服的價值就高了,幾乎可以説是孤品。”陳凱説,他花了一千多萬才拍得這件慈禧的龍褂。

  無論是四爪龍紋還是慈禧的龍褂,陳凱收得的這些清宮服飾都屬於“贓物”。一百多年前,英法聯軍、八國聯軍數度攻佔清朝的皇家園林、宮殿,大量的皇宮物品被掠奪並流落海外。陳凱拍得的這些清宮服飾就屬於被聯軍官兵掠奪走的、由其後代保存至今的清宮財物。“説為了國家收回文物這樣的大話不太合適,但我首先想的是從外國人手裏把它們拿回來。”陳凱説。

  但有的時候,心儀的拍品也會超出了心理價位。“有一年,我看中了一套清朝皇帝的戎裝戰甲,但是因為價格太高,就錯過了,不過好在那件讓國內的一位藏家拿走了。”陳凱説,“外國人拿走了我們的東西,但他們不會收藏我們的歷史,説難聽點,這相當於是當初的軍事掠奪之後,現在對我們進行的二次掠奪。”

  一千兩銀子做出來穿臟了就銷毀

  在陳凱看來,拍得了眾多清宮服飾,其收藏價值遠超過其投資價值。據清宮《內務府奏銷檔》和《內務府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 等檔案記載,龍袍的專職織造人員有2602人;製作一件皇帝的緙絲龍袍,就要花上390個工日。皇帝敕諭多次要求官局所織鍛匹“務要經緯均勻,闊長合適,花樣精巧,色澤鮮明”,品質不合格,必須補賠、罰俸或受鞭責。龍袍製作不計成本,用赤金捻線,以雀羽為絨,因而繡出的龍騰圖案金光燦燦;而織出的翔鳳彩翼斑斕,龍蟠鳳逸之姿躍然服上。“著名織繡專家宗鳳英曾談到,一件刺繡龍袍的製作成本是1000兩白銀。”陳凱説。如此貴重的衣服,能保留至今的,其實都不是皇帝穿過的,它們都是靜靜地躺在庫房裏、還沒等皇帝把它們穿上身就改朝換代或是被掠去國外。而穿到皇帝身上的衣服,則在穿臟之後即須銷毀。“首先,這龍袍上的金線是沒法清洗的;其次,皇帝的衣服只能皇帝穿,別人穿了是要殺頭的,所以留著也沒有用,只有銷毀。”陳凱説,“但是在政治變故中,可能有一些皇帝穿過的衣服流落到民間。比如溥儀從皇宮裏被趕出去前後,太監們就會偷出這些皇帝的衣服拿出去變賣,換錢度日。”“像龍袍這樣的清宮服飾,主要是在北京故宮裏有幾千件。流落民間的其實很少,而且越來越少。”陳凱説。就拿他辦公室鑲在框裏的兩件皇宮服飾來説,因為缺乏恒溫恒濕的條件,衣服的保存其實是存在問題的,長此以往,對於衣服的損害也會擴大。而有些龍袍,則在更差的環境下逐漸朽壞,失去了價值。“我在一次拍賣會上就見過,有兩三件龍袍拿出來拍賣,但因為保存不好,衣服都爛了,品相實在太差,看得我都心疼。就算買回來,也只能裁出其中的一部分,鑲到框子裏如同藝術品欣賞。”陳凱説,“我有一件緙絲的龍袍,也是由於保存不好,如果稍微一用力,緙絲就會斷了。”因此,流落民間的清宮服飾實際上是在減少的。

  存世量少反致價格低

  除了衣服本身“含金量”高之外,皇帝的龍袍的價值也遠被低估了。陳凱給記者算了這樣一筆賬:據清宮檔案記載,乾隆六年(1741年),景德鎮官窯的統計數字顯示,這年共燒過瓷器胚胎42700件。這一年,燒造官窯花費的銀兩為9880兩。也就是説,燒造一件官窯瓷器,需要花費白銀約0.23兩,約合11.57克白銀。2013年7月11日國際白銀報價3.96元/克,所以每件瓷器成本價格相當於現在的45元左右。但如今拍賣場上的清三代官窯瓷器,動輒數十萬元一件,價錢超過千萬元的也比比皆是。從當年官窯瓷器出窯到現在,升值幅度達到了10萬倍。而龍袍拍賣的世界紀錄,是香港蘇富比拍賣公司于2006年4月10日創造的,一件清乾隆禦制鑲珠黃緞十二章紋龍袍,以1526.72萬元成交。如果按照前述的1000兩銀子的成本計算,一件龍袍的價格相當於現在的19.8萬元。也就是説,龍袍最貴的升值也不過100倍左右。如果按照官窯瓷器的漲幅,一件龍袍得值200億元!“任何文物,只要存世量大了流通就頻繁,價格就容易被炒上去,藝術品也是一樣。”陳凱説。以清宮服飾為例,因為存世量少,加上其本身的價值高,收藏者收購之後幾乎從來不出手。陳凱曾經拜訪過一位廣東的清宮服飾藏家,當他提出想交換或者收購對方的藏品時,卻遭到了對方的拒絕。而這一點也在佳士得的拍賣會上得到了印證:近兩年清宮服飾的拍賣數量銳減,幾乎沒再有人拿出來賣了。陳凱則自稱因為得益於下手早,才收穫了這麼多的珍藏。“因為它的炒作空間比較小,市場相對靜止,泡沫少,因此價格也接近它實際的價值。”陳凱説。

  另一方面,存世量大的文物由於流通頻繁,價格很容易就被炒上去。文物是這樣,藝術品也是。在陳凱看來,書畫藝術品交易市場存在大量的畸形現狀,這導致了國內的書畫交易與國外存在不小的區別。“書畫在國內收藏市場是佔比最大的。而且和國外市場相比,咱們的書畫的水分還是低的。比如説齊白石的書畫,賣幾百萬,確實是有這個價值的。”陳凱説,“但是,國內市場往往把活著的藝術家就炒得價格很高,這與國外正好相反。國外對藝術家的藝術品拍賣,講究‘蓋棺定論’,讓後人去評價他的價值。中國則是在人活著的時候,對各種主席、院長的名頭崇拜,也就是搞所謂的名人字畫,一旦這個人不擔任這些官職了,他的東西立刻就變得一文不值——這比炒房的還慘,炒房的還能落下一套房呢。”

  同時,由於缺乏藝術鑒賞能力,目前大多數的藏家害怕贗品的心理也推高了活著的藝術家的價格。“大家都怕買到假字畫,於是找還活著的買,這對於市場肯定也是不健康的。”陳凱説,“想真正收藏好東西,就得改掉一擁而上的習慣,豐富自己,提高辨識鑒賞能力。”

  “東西早晚是博物館的”

  9月26、27日,陳凱將拿出他私人藏品中的10件龍袍在山東新聞大廈展出。

  對於今後的收藏道路,陳凱坦言,這些清宮的服飾最終歸宿還是博物館,而且在他有生之年,他會把這件事處理掉。“曾經有人問我,我收藏的這些東西是真的嗎?會不會是唱戲的衣服?但當你真的了解了它們之後就知道,想要作假不僅很難,而且無利可圖。比如機織龍袍的話都很難量産,你讓人家拿著金線一針一針做好久弄個假的,則更加不可能。而且每次拍前,我都會請來故宮的專家鑒定。”陳凱説。

  早些時候,曾經有一個省外的博物館與陳凱接觸,想要收購他手上的清宮服飾,但由於博物館給出的價格太低,連成本都無法回收,陳凱還是選擇了繼續自己收藏保護。“東西早晚還是博物館的,只不過到了那一天,我不知道是自己捐了還是賣了。”陳凱説。

  對於此次的清宮服飾展,陳凱表示,他希望通過展覽與大家交流,“我選擇收藏龍袍本身也是走的‘冷門’行當,希望大家在藝術品收藏與投資上可以拋棄掉浮躁,多從藝術本身的價值出發,這樣才有可能找到真正的好東西。”陳凱説。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