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多彩紫砂:養壺之變

  • 發佈時間:2014-09-16 09:00:23  來源:東方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民國三十七年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寒汀石瓢壺 成交價:RMB 14,950,000 北京保利2013春拍拍品

  民國三十七年 顧景舟制 吳湖帆書畫 寒汀石瓢壺 成交價:RMB 14,950,000 北京保利2013春拍拍品

清 陳曼青生銘 郭頻迦書畫 石瓢壺 成交價:RMB 7,590,000 北京保利2013春拍拍品

  清 陳曼青生銘 郭頻迦書畫 石瓢壺 成交價:RMB 7,590,000 北京保利2013春拍拍品

  文—— 沈駿強

  本期繼續上期內容為大家帶來紫砂收藏指導系列多彩紫砂:養壺之變。

  本刊“瓷雜”欄目負責人 劉宗躍

  養好的紫砂壺,質如金銅,韻似玉石,方敦厚重,溫雅可愛。這裡的“韻”就是人們常説的“包漿”。這種光光澤自然、含蓄,由內而外地發出,不似油光因锃亮而咄咄逼人,行內人稱之為“水色”,好泥料必定水色好。

  清代吳梅鼎《陽羨茗壺賦》讚美紫砂曰:若夫泥色之變,乍陰乍陽。忽葡萄而紺紫,倏桔柚而蒼黃。搖嫩綠于新桐,曉滴瑯玕之翠;積流黃于葵露,略飄金粟之香。或黃白堆砂,結哀梨兮可啖;或青堅在骨,涂髹汁兮生光。彼瑰琦之窯變,非一色之可名。如鐵如石,胡玉胡金。備五文于一器,具百美于三停。遠而望之,黝若鐘鼎陳明庭;迫而察之,燦若琬琰浮精英。豈隨珠之與趙璧可比,異而稱珍者哉!

  其大致意思是説,紫砂泥色的變化,忽暗忽明。剛顯現葡萄的亮紫色,又變桔柚的澀黃色。如梧桐新葉嫩綠,又像碧玉的青翠;如帶露葵花般明黃,略含成熟稻穀的香黃。有的用黃泥調白砂,效果像香梨可吃;有的用青紫泥做胎,像涂了大漆一樣發光。那奇麗的窯變,不是一種顏色可以形容,像鐵似石,是玉是金。具有正善顏色的一個器皿,富於各種勻稱的結構。遠遠望去,暗暗然如鐘鼎陳列在廳堂;細細觀察,燦爛如美玉煥發出光華。豈是隨侯夜明珠和趙國和氏璧可以比擬的珍寶啊。

  上述文字雖然極讚紫砂色彩變化之美,但也不過盛言原本為數不多的幾款紫砂本色之美。更準確地説,紫砂需要經細心養護後才能如吳梅鼎所説擁有更加豐富的色彩變化和珠光寶氣的神韻。

  欲求正色,必先有好壺。雖然好壺的要素分泥、形、工、款、功、名等六大方面,但真正的好紫砂泥料是基礎。若從泥料來考察,一把好壺,觀其色,有新玉璞石初琢之韻味,通過長時間泡養,便顯深沉、古樸、油亮的氣質,而非紫砂或者紫砂不純的壺養不出來這種氣質;聽其音,往壺內注入沸水,紫砂壺會發出沙、啞、沉的聲音,聲音沙啞説明材質透氣性好,內部不結晶,能保持茶的香味,不易變味。如果注水後,發出金屬音或者瓷器的脆聲,則非紫砂或者紫砂不純;聞其味,摻了化工原料的茶壺有異味,如用鐵觀音入壺,泡一小時後,茶水變色或有異味。

  得好壺之後,必要經過正確的養護,才能讓紫砂壺綻放真正的個性魅力。而紫砂的保養也是很有學問的。

  經過數百年的實踐和總結,養壺之道眾多。首先,新壺購回時應先用細紗布稍加磨擦,再用水清洗後,放入較濃的茶葉水鍋裏煮沸,撈出茶渣,等水稍涼後,再點火煮沸。如此再三,取出陰幹後即可沏茶。這是為了除去新壺的煙土味和洗除污垢。但這裡用作煮壺的濃茶葉水也要有所選擇,因為這決定了此壺以後將用以配泡哪種茶,如重香氣的或重滋味的,當分而泡之。

  其次,若舊壺重新使用,應做到每次衝完茶後,將茶渣倒掉並用開水洗滌殘湯,以保持清潔。但不管新壺舊壺,泡茶之前宜先用熱水衝淋茶壺內外,可兼具去霉、消毒與暖壺三種功效。

  再次,泡茶時勿將茶壺浸于水中。近來常有人在泡茶時習慣在茶船內倒入沸水,以達保溫功效。然而這對養壺無正面功效,反而會在壺身留下不均勻的色澤。另外,若使用茶船,注意應將壺身略微墊高,使其圈足高過水面,以免壺身留下水線或不均勻的色澤。將第一泡的溫潤泡茶湯盛至茶海中備用,待衝第二泡時再用此茶湯澆淋壺身外表,如此反覆施行至全程結束。

  第四,要趁熱擦拭壺身。因為泡茶時水溫極高,茶壺本身的毛細孔會略微擴張,水氣會呈現在茶壺表面。此時,用一條乾淨的細棉巾,在前幾泡的浸泡時間內,分幾次把整個壺身拭遍,即可利用熱水的溫度,使壺身變得更加亮潤,提高養壺的成效。甚至可先衝出一泡較濃的茶湯當“墨汁”,再以軟性毛筆或養壺毛刷蘸此茶湯,反覆均勻涂布于壺身,藉以提高其接觸茶湯的時間與頻率。壺在使用時也應做到經常擦拭,並不斷用手撫摸。久後不僅手感舒服,而且能煥發出紫砂陶本身的自然光澤、渾樸潤雅,耐人尋味。

  泡完茶後,務必把紫砂壺內的茶渣和茶湯都倒掉,用熱水將壺內壺外涮洗一次,置於乾燥通風處,並將壺蓋取下,以利風乾,等到完全陰幹後再妥善收存。否則,因紫砂壺的口蓋密合度較嚴謹,如任其密封陰幹,壺內積存濕氣,既不衛生,更不利於將紫砂壺養出玉石般的光澤。近來常有人宣講,紫砂壺泡用完後,當只除茶渣,而將茶湯留存壺內隨壺陰幹,日久後累積茶垢。此法一旦維護不當,壺內易生異味,且不利養壺。還有人將茶湯倒盡,把茶渣存在壺內以養壺,認為此法可收內浸外養之效。殊不知,此法更不可取,因為紫砂壺的氣孔結構既擅于吸附茶湯,自然也易於吸收黴菌,茶渣悶在壺內易發酸餿異味,有害於壺,飲後也有害於人體健康,實是得不償失。

  若為精益求精,每次用完後,當用紗布吸幹壺外壁的水分,接著倒出壺內三分之二的茶葉,留下約三分之一再衝進沸水,焗壺兩三次,然後清理乾淨所有的茶葉,將衝過的水澆勻壺上,最後用布輕輕擦乾。但乾淨的紫砂壺不能常常浸水,應到要泡茶時才沖水,而且要把它放在空氣流通的地方,不宜放在悶燥處,更不可以因珍貴而在用後將其包裹或密封,也勿放在多油或多塵埃的地方,以免影響壺面的潤澤感。

  紫砂壺不宜頻繁使用,應讓壺有休息的時間。勤泡一段時間後,茶壺需要休息,要使土胎自然徹底乾燥,再次使用時才能吸收更多茶汁,壺表才可更潤澤。

  如果説以上方法是讓壺內外兼修,那“不事二茶”則是更高境界的修行。因為紫砂壺具有特殊的雙氣孔結構,善於吸收茶湯,所以一把久經使用的紫砂壺,即使不加茶葉,單用沸水亦能衝出淡淡茶湯來。如果今天烏龍,明天普洱,不僅沖泡出的茶湯無法保持茶葉原有的鮮度與純度,而且于養壺也極為不利,壺色了無個性不説,還極易形成壺色不均之憾。

  一旦開始養壺,絕對不能用洗碗精或化學洗潔劑刷洗。這不僅會將壺內已吸收的茶味洗掉,甚至會刷掉茶壺外表的光澤。當然,打算從頭養起那就另當別論。若壺有臟污,不妨以幹布拂凈,或用軟毛筆蘸茶湯清洗之。

  此外,紫砂壺造型變化多端,如遇花貨、筋紋器等較容易産生茶漬死角的壺,可用軟毛牙刷勤加清理。另外,壺底較不易接觸到茶湯,壺把因常含有手上的油脂而易排斥茶湯,會“流口水”的壺嘴下沿應刻意擦拭……諸如此類小細節,皆賴壺主用心照顧,方能養好一把壺。

  養好的紫砂壺,質如金銅,韻似玉石,方敦厚重,溫雅可愛。這裡的“韻”就是人們常説的“包漿”。這種光光澤自然、含蓄,由內而外地發出,不似油光因锃亮而咄咄逼人,行內人稱之為“水色”,好泥料必定水色好。所以,養壺最忌諱讓壺光枯、乏,像沒有活力的老人皮膚,更不能為求鮮亮而上蠟、拋光。

  明代聞龍(1551年至1631年,字隱鱗,一字仲連,晚號飛遁翁,今浙江四明人)在《茶箋》中説:“摩掌寶愛,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類紫玉,內如碧雲。”另有明代周高起(生年不詳,卒于1654年,字伯高,今江蘇江陰人)在我國第一部紫砂專著《陽羨茗壺係》中也説:“壺經久用,滌拭口加,自發暗然之光,入可見鑒。”

  根據經驗,用紅茶時紅棕色紫砂壺會變成紅褐色;經常泡綠茶時,紅棕色紫砂壺會變成棕褐色;底糟青泥色由棕變幻為古黯肝色,愈顯古樸素雅,明潤光和;清水泥壺經養成,醇和爾雅,愈加紅潤樸拙,古穆端莊;降坡泥經泡養後讓人觀之即生思古之幽情;本山綠泥借泥質純正油潤,經生普洱茶湯泡養,更顯天生麗質、溫潤如玉,誘人垂慕;朱泥適合沖泡普洱老茶、陳茶,養後會更加紅潤亮麗;緞泥之壺養成的顏色年代久遠者,呈現古銅、棕黃、冷金黃色;墨綠泥原本的青藍色中略泛綠光,經養護則更清秀獨特,溫潤透明……此中變化耐人尋味,莫能測之。這正是宜興紫砂的神奇魅力,非一般嘩寵取寵的伎倆所能企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