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收藏 > 藏品熱點 > 正文

字號:  

琺瑯工藝中的收藏趣味

  • 發佈時間:2014-09-01 14:49:3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畢曉娟

  清八旗子弟興文玩,喜歡在各種文玩收藏中尋些樂子,玩法門道也頗多。比如,手裏把玩個工藝精湛的琺瑯器鼻煙壺,勢必要在朋友圈中好好炫耀一番。因為琺瑯工藝工序繁多、苛刻,相比于其他文玩器物,更具收藏趣味。

  瑞康

  如今在北京通州漷縣鎮靛莊,有一處掩映在村落間的寬敞大院。當年熊松濤的爺爺在晚清宮裏造辦處當學童,學習琺瑯工藝。清王朝傾覆後,造辦處隨之解散,琺瑯工藝也流散在民間。之後,熊家三代人一直生活在這個大院。雖然其貌不揚,但幾十年來,這裡見證了琺瑯這門手藝的坎坷沉浮。

  琺瑯製作源於西方,元代時從阿拉伯半島陸路傳至中國,時稱“大食窯”器。由於色澤精美、華麗,這一舶來之物迅即在貴族人群中廣為流行。工匠們也在“大食窯”製作技藝的基礎上,結合了傳統工藝,製作出了嶄新的金屬掐絲琺瑯,這種工藝頗得明景泰帝的青睞,於是得名“景泰藍”。景泰帝之後,琺瑯工藝在清乾隆時期又一次達到了頂峰。

  自民國開始,琺瑯製作工藝急轉直下,晚清以前手工製作、工藝複雜的景泰藍已經難以複製。建國後,琺瑯製作摒棄了雍容華貴,製品也多看重實用性。政府為了發展經濟創外匯,將大量工藝粗糙的琺瑯製品出口到東南亞等國,此時的琺瑯製品難言工藝價值,精品依舊在晚清以前。然而,大量晚清前的珍貴琺瑯器在“文革”時損失嚴重,難尋芳蹤。為數不多的倖存者如今在拍賣市場上已價格不菲,有些甚至拍出了過億身價。

  琺瑯器:傳統工藝的集大成者

  熊松濤小時候經常見到父親和朋友們一同製作琺瑯,有時為製作一個天球瓶,工匠師傅要在作坊裏不間斷地雕琢兩三個月。那時已經有人下單定制高檔琺瑯製品,但由於工序複雜,訂單很多都排到一年之後。那時在他印象裏,琺瑯器十分受人喜愛,而且製作琺瑯器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

  琺瑯器從元代開始,在中國已發展了600年,除了精美的外觀,最吸引人的就是工藝性。目前比較流行的琺瑯製作方法有三種,即掐絲法郎、內填琺瑯和畫琺瑯,不論哪種,都要經過繪畫、燒制、器形等至少10道工序,且要求極其苛刻。所以,精品琺瑯器的製作絕不是一件急於求成的事,有耐心的藏家也甘願為一件心儀的琺瑯器製品等上一兩年。

  如今琺瑯製品收藏市場上,古物已被視為神話,而並非古物的琺瑯工藝,做工精良同樣價值連城,能在拍賣會上拍出高價。所以,對於琺瑯器的收藏,人們往往更重視其工藝價值,這種工藝也開始隨著人們的需求,不斷延伸擴展。

  琺瑯腕錶:方寸之中見珍貴

  從琺瑯工藝誕生之日起,人們便在其工及器形上不斷創新,如歐式的琺瑯鐘、琺瑯盒,中式的琺瑯瓶、筒、盤。除此之外,琺瑯器也被應用到了很多細小的工藝中,比如説製作打火機外殼和腕錶表盤。

  由於工藝難度的高複雜性,琺瑯手錶一直是頂級品牌的領地。早年在國內很少有人能做得出,也缺乏真正的精品。因不具備這種工藝,當時一個中等價位的琺瑯片都要賣到8000元人民幣左右。或許因為精雕細琢的工序與高檔腕錶的製作有異曲同工之妙,如今很多瑞士高端腕錶品牌均會推出琺瑯手錶。

  然而,在試製琺瑯表盤的過程中,熊松濤發現,燒制琺瑯表盤並沒有想像的那麼容易。從最開始的製作到最後完成,需要差不多50道工序。若做掐絲琺瑯,工藝從掐絲、上釉,製作一個面積不足5平方釐米的小琺瑯片,卻要花費近一個星期的時間,細緻程度和工藝價值由此可見一斑。

  不僅如此,在琺瑯工藝上也要加入自己的想法,比如對畫面的設計和對釉料的選擇。熊松濤當時利用了一些老配方,結合現代技術,用青金石、松石等原料上釉,這與傳統的景泰藍工藝相比,工藝難度要求更高。不僅如此,掐絲工藝也需做到非常精細,一件上檔次的掐絲琺瑯製作所耗費的人工經歷無可估量,加上金絲、進口天然礦石、半寶石提煉等珍貴用料,其昂貴的價值不言而喻。

  在幾年前的巴塞爾鐘錶展上,熊松濤製作的琺瑯表,在鐘錶展上得到了國際眾多鐘錶人士的認可。熊松濤説,將琺瑯工藝運用在手錶的製作上,可以説那是復興琺瑯工藝的一條全新道路。“琺瑯表會讓人重新關注琺瑯這門手工藝。我想通過這個點,讓大家接觸到這個面,讓人們認可這種工藝,這是中國傳統的工藝。”

  傳承就是責任

  不同於父輩們做大件的瓶瓶罐罐的琺瑯手工藝品,真正做琺瑯表盤是從熊松濤開始的。熊松濤把琺瑯微繪做到極致,也是合理地傳承了家族手藝。

  熊松濤説,當年父親反覆告誡自己,這個手藝在中國已經有600多年了,不能在咱們這一代斷了。如今他不僅傳承了琺瑯工藝,而且找到了一種能將其發揚光大的方式。熊松濤説,自己作為琺瑯工藝的傳承人,總是第一個感受到琺瑯的魅力,“比如製作一個琺瑯杯子,需要先將一個銅片一步步敲出杯子的器型,然後在上面掐絲、點藍、上釉,直到器物的最終成型,這其中的每一步都會讓人體會到深深的文化歸屬感。

  在他看來,中國人喜歡更具文化感的東西,但也只有在人們富了之後,才會逐步體現在‘貴’,而‘貴’體現在一個人所玩味的文化産品,包括各種器型和藝術品。“相信隨著大家品位的提升,會越來越對中國的傳統手工藝文化有所了解。”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