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4日 星期二

財經 > 收藏 > 業界聚焦 > 正文

字號:  

印石拍賣考驗田黃市場

  • 發佈時間:2014-09-01 14:36:37  來源:人民網  作者:蕭薔  責任編輯:畢曉娟

  2014年春拍,田黃的輝煌時代不再,整體行情量價齊跌,藏家感到陣陣寒意:“前兩年壽山石特別是田黃的價格被炒得太高,或許這是田黃瘋漲一輪之後的回歸。”

  圈內人言,整個印石門類拍品今年春拍的流拍比例比以往大大增加,成交價也偏低。這一季幾大拍賣行沒有出現非常引人矚目的重器,估計以後上品的徵集也會更加困難。

  去年幾家大拍賣行相繼推出壽山石專場,其中田黃的表現尤其搶眼。西泠拍賣 “印石三寶”專場上拍出田黃石35件,成交33件,總成交額達3268.3萬元。一枚重34.5克的林清卿作田黃石雲紋薄意扁方章以517.5萬元成交,以每克15萬元刷新了田黃單克成交紀錄。

  都説“一兩田黃十兩金”,但是金石鑒定家袁慧敏認為,田黃價格按克計算有其合理性,但也存在誤區,只有真正傳承其中的文化內涵才更有價值。

  “石帝”是怎樣煉成的

  中國印石中有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和巴林石四大國石,四大國石以壽山石為首,而壽山石又以田黃為瞻。田黃是産于福建壽山的壽山石,作為印章石材中的極品,是我國特有的“軟寶石”,只在壽山的一塊不到一平方公里的田中出産,因色相普遍泛黃,又産在田裏,故稱田黃石。其材質溫潤凝膩,在軟質雕刻石中居第一品。明、清兩朝均被作為貢品獻入皇宮,被雕刻成御用璽印和擺件,故田黃石又被尊為“石中之王”、“石帝”。

  相傳乾隆曾做一夢,夢見玉皇大帝賜給他一塊黃石頭和“福壽田”三個字。一位閩籍大臣給他“圓夢”,玉皇大帝賜的一定是産于福州壽山的田黃石,這正合玉皇大帝賜書的“福壽田”三字。乾隆從此就在行祭天大禮的時候在祭桌中央供上了田黃石。

  田黃石與清帝的結緣並不止於此。咸豐在熱河行宮托孤時,授予皇后鈕祜祿氏“禦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這枚“同道堂”印章由時為皇子生母懿貴妃的慈禧掌管。正是這枚田黃石印章幫慈禧逐漸掌握了最高權力,由此慈禧對田黃敬畏有加,田黃便成了權力的象徵。清末官場權貴敬石成風,以求田黃護官為幸。末代皇帝溥儀被攆出紫禁城的時候,將一件田黃“三連章”印璽縫在棉衣裏帶出宮。1950年溥儀把它捐獻給國家,在其自傳《我的前半生》中多處提到該印章是乾隆的寶貝。

  田黃三連章至今珍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曾是乾隆愛物,由田黃石雕成的三枚印章組成,三枚印章由鏈條相連,印文是“乾隆宸翰”、“惟精惟一”和“樂天”,後兩句出自《尚書》和《周易》,顯現其中庸和順應天命的無為施政。

  “石以印貴”。田黃石因其材質長于制印,被稱為“印石之冠”。中國印章的美學價值表現在篆刻、印鈕裝飾和印材的品質三個方面,名貴的田黃石與印章結緣,不僅豐富了印章的審美價值,同時也使田黃自身的價值倍增。

  除了品相、材質、工藝精細度之外,專家認為收藏印章還應看重文化內涵。印石的收藏價值文化附加值權重最大,例如印石雕刻者和使用者是不是大名家,工藝是否精湛,收藏章、齋館章、謎語章的主人是否是名人名家,具有專門用途的價值高於一般名章或成語章。

  2013年北京保利春拍,一代金石宗師、西泠印社發起人吳昌碩刻的“來修齋”田黃章,估價300萬至500萬元,最終成交價為1380萬元。而在2008年西泠印社春拍中,此作品成交價為235.2萬元。此印為吳昌碩為著名崑曲學者、書法家張充和的祖輩李國芝所刻。張充和所藏近現代印人印章以吳昌碩居多,此章無疑是最具代表性的藏品之一。

  在2012年至2013年的拍賣市場,田黃石的價格在每克8000元至10000元之間,今年田黃石的市場價格在每克1.5萬元至2萬元之間,收購底價達到了每克1.5萬元。據保利和香港佳士得的拍賣記錄顯示,田黃石的價格已經拍到了每克7萬元。

  但專家認為,田黃有價印無價。材質和技藝固然重要,但實際上決定印石價值的應該是其文化內涵。“可惜現在原料炒得太貴,很多人囤貨,根本跟文化不沾邊。”

  坑頭溪水“泡”出來

  收藏投資田黃,首要問題當然是真偽問題。據説,目前古玩市場的田黃,十有八九都是贗品,尤其是重量在100克以上的田黃,其真偽就更值得懷疑。

  當前收藏界辨別田黃有三大標準,即“石皮、紅筋、蘿蔔絲紋”,即“無皮不成黃,無格不成黃,無紋不成黃”。對此通用標準,著名田黃鑒定專家王敬之認為,這也不能絕對。“千種瑪瑙萬種玉”,他在福州就看到許多無皮無格的田黃,都是田黃中的珍品。

  王敬之説,田黃只在福州壽山村能找到。壽山村旁有一座山叫“高山”,高山下面有一條小溪,叫坑頭溪。凡是坑頭溪流經的水田就有田黃的出産。這山是一座錐形山峰,在地震及風雨剝蝕過程中,一些碎石就從山上滾落到田裏。是否帶石皮和裂痕,各自不同。在鑒識田黃時不必死抱著“無皮不成田”,“無格不成田”不放,當心漏失寶貝。但“無紋不成田”是絕對的,從高山上滾落下來的石頭必須要經過坑頭溪溪水的浸泡才可能成為田黃,田黃的“蘿蔔紋”就是在幾百萬年甚至上億年的浸泡中形成的。

  據其分析,田黃的成色與産地分不開,有上坂、中坂、下坂之分,田黃産地又與坑頭溪密切相關。一般而言,上坂出産的田黃比較通透,顏色較淺,中坂田黃溫潤緻密,顏色鮮嫩,是標準的田黃,下坂田黃較為粗硬,顏色較深。其中中坂田黃最好,其次是上坂,下坂最差。上坂距離坑頭溪的源頭最近,到中坂和下坂依次有其他溪流匯入。

  王敬之認為,田黃是經坑頭溪水數百萬年“泡”出來的。田黃的母石是産于高山的優質壽山石,在數百萬年前經地震或風雨的剝蝕滾到了山下,又因水土流失被埋進土裏,壽山石中的礦物成分在土壤、溪水及有機酸的蘊藏浸泡下,最終生成瑩潤凝膩的田黃。上坂、中坂和下坂的田黃質地的區別,與浸泡的坑頭溪水息息有關。上坂坑頭溪水中的微量元素過於飽和,石頭被浸泡得較為通透。中坂因為大段溪的匯入,溪水所含微量元素非常適合田黃的生成,這裡的田黃大多具備“細、結、溫、潤、凝、膩”之“六德”。下坂因為大洋溪的匯入,水中有利微量元素不足,下坂的田黃顯得不夠通透,色澤也差。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