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博物院一年入賬10億?賣個萌就做到了
- 發佈時間:2016-04-29 09:44:46 來源:中國青年網 責任編輯:畢曉娟
近日有報道稱,故宮博物院賣文化創意産品,2015年銷售額達10億,秒殺一眾上市公司,令人吃驚又敬佩。
4月28日,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致電故宮博物院相關人士,對方確認,去年故宮博物院的文化創意産品確實銷量不錯,銷售額大約9.9億。這還不包括故宮的門票收入。
去年8月,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曾公佈,僅2015年上半年,文創産品收入就有7億元,超過了6億元的門票收入。彼時,文創部分的利潤就有8000萬元。
10億收入,故宮是如何做到的?
答案是“賣萌”!
據媒體報道,截至2015年底,故宮博物院已經研發文化創意産品8683種,其中2013年~2015年期間研發的千余種文創産品常常以“萌”“腦洞大開”“搞怪”的風格走紅網路。一款款“文創網紅”支撐著故宮博物院的文創板塊從2013年6億的銷售額增長到去年的10億元。
來看幾個故宮文創的爆款。
折扇:
扇面文字為雍正帝禦批字跡。這把折扇還有兄弟産品——夏天自用“朕心寒之極”極好;送人選擇“朕亦甚想你”極好;霸氣胸懷“朕生平不負人”;笑看風雲“朕即福人矣”!
遮陽帽:
創意源自頂戴花翎官帽,要是一群人都戴上拾級而上,感覺就像上朝有木有。
朝珠耳機:
網友評:“南紅加雞油黃老蠟,老佛爺親盤百年包漿,輕鬆擁有皇家姿儀,戴上它享受路人朝聖目光”。
行李牌:
最悲慘莫過於:行李托運後,行李還在,行李牌不見了。
來自台北“故宮”的靈感
故宮博物院的文創産品主要由文化服務中心主導,院長單霽翔曾透露,這個中心已經存在了60年。過去開發的文創産品多是複製的館藏品,雖然保存了文物歷史資訊,但實用性不強,且價格都比較貴,體積又比較大,攜帶不便,遊客就乾脆不買了。
2013年,受台北“故宮”文創産品的啟發,故宮博物院開始研發一些趣味性強、實用性強的文創産品。
擺脫冷峻威嚴的“高冷范兒”,故宮博物院徹底走上了賣萌的“不歸路”。連形象端莊肅穆的雍正皇帝,也在設計者的“操控”下成了網紅,自稱愛書法,愛加班,愛江山,更愛賣萌,霸道總裁,冷酷英俊,一抹俏皮的小鬍子,“感覺自己萌萌噠”,“朕只想安安靜靜地做個美男子”。
而説到博物館賣萌,台北“故宮”可謂“萌主”。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注意到,2013年7月,台北”故宮“推出“朕知道了”紙膠帶,一夜紅遍社交網路,好玩又好用的文創産品就此成為一種潮流,席捲了兩岸大大小小的博物館。
在學習台北“故宮”的博物館中,北京故宮博物院可謂優等生,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除了設計接地氣的萌物外,北京故宮博物院從2013年5月起,嘗試研發製作App,並正式發佈《胤禛美人圖》iPad應用程式,故宮還先後推出了《韓熙載夜宴圖》、《每日故宮》《皇帝的一天》等多種App。在銷售文創産品上也是花了不少心思,比如與電商合作引入B2C模式,開設故宮淘寶店,開通“故宮淘寶”官方 微網志與網友互動,畫風清奇。
故宮“老大”地位無法超越
然而故宮博物院的玩法太前衛,其他博物館的“小弟”們表示已跟不上“大哥”的腳步。
每日經濟新聞(微信號:nbdnews)記者查詢到,內蒙古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上海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等,文創産品都是開發得如火如荼。不過,單從賣文創産品的來看,各地博物館的盈利狀況參差不齊,故宮博物館的銷售額遙遙領先。就拿蘇州博物館來説,2014年營業額435萬元,入館的每人平均消費3.4元。
天津博物館書畫研究部研究員陳晨就曾向天津媒體吐槽:“故宮博物館是這個行業裏的‘老大’,而且這個‘老大’還無法超越。”陳晨直言,“故宮有品牌、體量和資金方面的優勢,它有能力負擔設計人員、技術人員的開發成本,而這恰恰是其他博物館做不到的。比如開發APP,對其他博物館來説還太過‘高科技’。”
“故宮模式”無法照搬,是因為地方博物館或專業博物館本身客流量並不大,賣出去的文創産品也不多,加之每件産品的利潤都很低,所以“根本賺不了多少錢”。
所以,故宮能夠創造出一年銷售額10億元的奇跡也許並不像表面上看到的那麼簡單。巨大的研發、推廣投入,以及自帶的品牌光環是偶然結果的必然條件。
文創産業還是藍海?
No,國外都成營收支柱了
看了國內的情況,你是不是以為文創産業是個新興的産業?非也,這年頭,文創産品已經成了全球各大博物館、博物院的標配了,包括英國大英博物館、法國盧浮宮等都有著文創産品開發的成功先例。
先來了解一下文創産業的發家史。裏根總統執政時期,美國博物館所獲補助被大幅縮減,最終迫使博物館開始檢視如何透過商業渠道實現自我生存,從此博物館開始於商業聯袂。諸如古根海姆美術館、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等博物館逐步開啟了自己的“文創時代”。
▲大英博物館和盧浮宮博物館銷售情況對照表(2010年)。來源:故宮博物院院刊2013年第四期
盧浮宮的産品經營類似場地出租,當”甩手掌櫃“,博物館將場地出租給博物館協會進行經營,按照10%的比例向博協收取費用。
大英博物館則在1973年就成立了專門的産品公司,主要負責圖書零售和文化産品開發,成為該館最具潛力和發展空間的收入來源之一。目前大英博物館共設4個固定商店,共3000平方米營業面積,産品的成本為售價的30%-50%,年銷售收入800萬英鎊。
其實,大英博物館在行銷策略上有個“殺手锏'。文創商店作為博物館的“最後一館”,設置了針對不同消費群體的區域,其中有一個1英鎊商品區,經過30~50英鎊的區域逛到這裡,簡直就是白菜價,隨手掏出口袋裏的零錢就“買買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