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7月17日 星期三

財經 > 理財 > 財富生活 > 正文

字號:  

武漢38歲農婦投資億元建民俗文化園 曾靠拾荒為生

  • 發佈時間:2016-02-28 11:01:03  來源:武漢晚報  作者:楊少昆  責任編輯:胡愛善

  位於新洲區鳳凰鎮鳳凰寨村胡青灣的“武漢鳳凰寨民俗文化博覽園”雖未正式開放,但武漢晚報記者昨天在現場看到已經有不少遊客來欣賞這裡收藏的上萬件古舊生活和農業生産物件,參觀原樣重建的上百年曆史的老房子,體會一下農家打糍粑的樂趣。

  博覽園預計投資上億元,老闆是一個農婦,名叫余紅梅,今年38歲,15年前還是一個靠拾荒為生的女人。

  當保姆時自學完初中課程

  8歲時母親去世,余紅梅是5個姐妹中的老大。

  14歲那年,初中輟學的她到一戶人家做保姆,僱主家最小的一個女兒和她同年同月同日生,“我和她都是孩子,但差別咋這大呢?”一個念頭在余紅梅心中紮下根:自己一定要奮鬥,爭取過上和這家一樣的生活。

  余紅梅城裏的“哥哥”(做保姆時僱主家的兒子)告訴記者,余紅梅在他家做事時很勤奮,還主動給他們一家人織毛衣。更讓他們驚訝的是,她還帶著初中課本,自己把課後的作業都做完了。

  他們家後來把余紅梅介紹到一家小機械廠打工,因為她是該廠為數不多會識字的,老闆就讓她管賬。為了不記錯賬自己貼錢,她硬是練壞了幾把橡膠算盤。

  畫地圖總結出一套“拾荒經”

  余紅梅結婚的對像是村裏最窮的一個小夥,爸爸當時不同意,她就一頭栽進塘裏尋死。“我找個條件差點的,可以自己當家,我相信通過自己的奮鬥,有能力讓自己富起來!”她説出了自己的想法。

  婚後不久,爸爸出了車禍,“我帶著兩個妹妹、老爸和公婆一起生活,婆婆精神還有疾病。”她説,那時真窮,坐月子一兩肉都沒買過,還是外婆攢的500個雞蛋讓她補了身子。

  一次在外婆家住的時候,有個撿破爛的人走到她家,外婆隨口説了一句:“他們沒有本錢,一年不曉得要賺幾多錢?”

  聽者有心,孩子剛滿三個月大,余紅梅就戴了頂草帽,推了輛小車出去撿破爛,怕見到熟人先到鄰村去撿。“第一天賣了27元錢,我給孩子買了兩條褲子,一袋洗衣粉,還有一點青菜。”

  很快,村裏的婦女也效倣起來,但都沒有餘紅梅撿得多。一位村民説:“余紅梅確實厲害,她説去哪撿,哪就一定有垃圾。”

  原來,余紅梅有一個拾荒地圖。每次撿完垃圾後,她都會把去過的時間在自己畫的地圖上標注一下,過段時間再去。“垃圾生長也有個週期,比如早春農民下苗的時候,一些尼龍袋就會有,等過幾個月收割的時候,一些編織袋又出來了……”她總結了一套“拾荒經”。

  她的小推車也升級成手扶三輪,她帶著5個婦女一起結隊到羅田、浠水等周邊地區拾荒,丈夫負責開車和做飯。車子裝滿就回來,每人一次可以分得100多元。

  收舊木桶發現大商機

  一天,余紅梅在家準備把撿回的舊木桶當柴燒,剛好被一個山東收古董的劉老闆碰到,他花5元錢將桶買走,還説以後有多少要多少。

  從此,她拾荒的時候特別留意這些舊木桶,大的小的,水桶、腳盆等都要,她以每個5元錢收來,再8元錢賣給劉老闆。後來她乾脆不撿破爛,由她發展出來的60多人的拾荒小分隊專門為她提供舊木桶,一年最多能賣出七八萬個桶,收入幾十萬元。

  “他們收這多桶,一定很值錢。”余紅梅一直在琢磨這事。有一次,她專門跟著收桶人去結賬,一來二去總算發現了其中玄機:他們把桶收去後,經過打磨、加工製成工藝品,出口國外每個木桶能賣到幾十美元。

  於是,她也自學技藝,開設翻新舊傢具的作坊。因為能力突出,余紅梅被村民推選為村灣組長。2013年,在新洲區“一村一名大學生”的村級班子人才培養工程中,她又被推薦到新洲電大大專班學習。

  有一次,上武漢軟體工程職業學院(與“武漢市廣播電視大學”是一校兩塊牌子)副教授高澤金的課,當高老師講到出口貿易時,她馬上聯想到自己長期給北京廠家供貨木桶,對方再出口,當即舉手提問:“為什麼作為原産地的湖北,不能自己出口呢?”

  課後,高老師冒著大雨趕到余紅梅家,看到她家幾間平房堆滿了木桶,又聽了她的生産、銷售情況。一週後,高老師為她找來一位合夥人,共同成立了一家倣古傢具公司,擁有了自己的出口貿易權。如今,小作坊成了大廠房,公司常年雇用上百名工人,産品銷到北京、山東甚至出口美國、澳大利亞等多個國家。

  兩次失算讓她學會找寶貝

  有位收購商到她家收木桶時,看中了她家的一個筆筒,她大方地把筆筒送給了人家。“這個筆筒是我花5元錢從農戶家買的,當時我還嫌貴了——水桶那大也只要5元錢。”讓她沒想到的是,幾天后這個商人以2萬多元的價格轉手,原來筆筒是名貴的黃花梨木製成。

  她更加留意各种老物件了,木洗腳盆、木馬桶、石豬槽、陶罐子甚至夜壺,以及各種叫不出名字的農具,她統統收回來。她找到一個木魚盆,它年代久遠、做工細緻,她以2000元收回,再以1萬元出手。沾沾自喜沒幾天,就聽到一個讓她更受打擊的消息——收購商以40萬元轉手了!

  她一晚都沒睡著,第二天就去買來古玩鑒賞的書籍開始鑽研。

  現在,余紅梅對她家裏的上萬件寶貝如數家珍,什麼時候從哪、以什麼價格收回來的,該物件是哪個時期的、大概值多少錢,她心裏門清。

  “時間長了,我也摸出了一些經驗來。”她告訴記者,她還通過考試獲得了省有關單位頒發的古玩鑒定估價師三級證書。

  投資上億元留住鄉愁

  余紅梅一次從拆遷辦那裏收回一扇雕工精緻的古代格子門,聽收購商説這個東西是拿去做古建築。她想到自己的木工、泥瓦匠也懂古代房屋建築營造技藝,肯定也能做這一行。

  於是,幾年間她發動所有親戚朋友找到二十來棟湖北、江西等地的古舊房子,每棟都以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價格收回,其中不乏曾國藩女兒夫家的老宅。他們買下後,每根柱子,每個構建都編上號,小心拆下來再修舊如舊,異地復建。現在,她又成立了一家園林倣古公司,承建了各地景點、倣古商業街的近十個古建項目。

  如今,余紅梅正在投資上億元打造“武漢鳳凰寨民俗文化博覽園”,不僅有300多种老傢具、老物件的展示,還規劃有民俗表演、國醫、國學、賞花、舊時兒童娛樂等多個項目。

  “這個園子就是為大家留住鄉愁。”余紅梅接受記者採訪時,不時被一撥撥客商拜訪而打斷。

  對話

  “失敗了

  大不了再去撿破爛”

  記者:從“破爛王”到“千萬富婆”,你覺得自己成功的原因是什麼?

  余紅梅:首先應該是運氣吧,比如,現在國家對古建築保護力度的加強,古建築資源稀少,價值也就越來越大。再就是多年來的堅持。

  記者:你丈夫説你人小心大,現在投資上億元做這個園子,會擔心失敗嗎?

  余紅梅:到現在,家裏人還是不支援我做這個園子,但我覺得這是保護傳統文化的好事,失敗了大不了再去撿破爛。

  記者:從苦日子到好日子容易,但從好日子到苦日子就難,你真能再走得出去?

  余紅梅:那有什麼,我沒覺得現在日子和以往有多大區別,吃的、穿的還是一樣。我看到不少遊客到園子裏來玩,有的還是多次來,這都給了我辦下去的信心。文/本報記者王震 通訊員周婭 黃倩 圖/本報記者楊少昆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