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理財 > 財富生活 > 正文

字號:  

去機構感覺被社會拋棄 人民日報:養老能否不離家

  • 發佈時間:2016-02-19 07:34:55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胡愛善

  居家缺乏健康服務,去機構感覺“被社會拋棄” 養老能否不離家

  街道養老公寓很搶手

  專業化的養老、護理、醫療、康復機構應當小而精,集中為有需求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服務,並通過社區提供的平臺,將服務輻射到有需求的居家老人,形成連鎖效應。

  73歲的申大媽和老伴住進了養老機構——北京金融街老齡公寓,離她在南禮士路的家很近。老齡公寓距宣武醫院、協和醫院不遠,走路就能到。緊挨著老齡公寓的,是600多平方米的社區衛生服務站。

  申大媽患糖尿病多年,兒子每個月定期把藥送過來。有時候申大媽去協和醫院看病,然後拿回藥品在服務站打針輸液。“住在這裡看病很方便,護理員照顧老頭子也很耐心,每天早、晚都要給他護理、上藥,做得特別仔細,我覺得自己都幹不了那麼好。”申大媽的老伴患帕金森綜合徵多年,長有褥瘡,需要每天翻身及護理,公寓專門有2名護士、3名護理員負責這個樓層的老人護理。

  據公寓負責人楊建梅介紹,公寓有床位102張,目前已入住80多名老人,其餘床位開展日間照料服務。入住老人中自理、半自理、失能老人比例約為1:2:2,該街道80歲以上符合條件的老人優先入住,輻射周邊老人。護理員大部分是大專畢業的80後、90後,每名護理員照顧2—3名老人。收費標準也不算高,自理、半自理、失能老人每月分別為3600元、4000元、4400元。

  由於離家近,又有配套的醫療機構、常駐的999急救車,離大醫院也很近,該公寓很受歡迎。迄今為止,排隊預約入住公寓的老人達到100多位,可謂一床難求。

  相比一些高端的民營養老機構,這家老齡公寓顯得很小。記者了解到,在北京郊區縣有不少規模較大的養老機構,有交納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會員費才能入住的,也有月收費高達萬元的。但離主城區遠,去大醫院不方便,即使有醫務室,也難納入醫保,護理員大多年齡較大,待遇低,人員流失率高。

  這樣來看,小規模的養老公寓不一定就不好。“專業化的養老、護理、醫療、康復機構應當小而精,集中為有需求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服務,並通過社區提供的平臺,將服務輻射到有需求的居家老人,形成連鎖效應,這樣做同樣可以實現規模效益。”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副會長童星在調查中發現,追求大規模養老院的現象並不罕見,有些地方已經建成、更多地方正在籌建可居住成千上萬老人的“養老城”,其理由是為了提高規模效益或者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務。他認為,這種做法違背自然規律和老人心理,不僅會嚴重損害老人的身心健康,而且會使其産生“被社會拋棄”“排隊等死”的感覺。

  居家老人在社區“託管”

  90%以上老人都會選擇居家養老,社區是連接居家養老和機構照料的橋梁,老人在家也能得到機構輻射的醫養服務

  84歲的李奶奶有幸得到機構輻射的醫養服務。李奶奶住在北京阜成門,離金融街老齡公寓很近。平時女兒要上班,李奶奶腿不能動,坐在輪椅上沒人照顧。聽説老齡公寓接收日間照料老人,女兒把她送來了。每天早上7點,公寓派車到府接,下午6點送回家。每天200元費用,有專門的護理員照顧。

  在這家公寓裏,像李奶奶這樣的老人不少,20張日間床位都住滿了。依託公寓而建的社區衛生服務站也輻射了周邊居民,有時一名醫生一天看病量能達到上百人次。

  中國社會保障學會常務理事、中央黨校教授青連斌説,在我國老年人口中,90%以上都會選擇居家養老,高齡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選擇機構養老的比例要高。2014年全國各類養老機構收養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總計69.46萬人,還不到全國3700多萬失能半失能老人總數的2%。青連斌建議,一部分公辦養老機構應建設成醫養結合型、面向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專業養老機構,除承擔政府“兜底”的“三無”老人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入住,以及對低收入老人、經濟困難老人中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低收費入住外,也應該面向其他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入住服務,類似美國三類公立性養老機構,即技術護理、中級護理、一般照顧型養老機構。同時,應鼓勵興辦民營養老機構,重點發展面向絕大多數老年人的中低端養老機構。

  由於大部分人都是居家養老,童星認為,沒有必要將居家養老、社區養老、機構養老視為三個相互獨立、平行運作的養老服務模式,並以其所佔的比例確定本地養老服務業發展規劃。“從老人居住方式來劃分,養老只有居家養老和機構照料兩種方式。社區是連接居家養老和機構照料的橋梁,老人在家也能得到機構輻射的醫養服務。”童星説,在這種“不離家的社會養老”或是“沒有圍墻的養老院”模式下,居家老人不再屬於傳統意義上的家庭養老,而是通過社區被納入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機構照料也有了新的功能定位,公立養老、護理、醫療、康復機構著重承擔失能半失能老人和低收入困難老人的基本養老服務,民營養老、護理、醫療、康復機構負責高端老人多樣化的養老服務,同時它們都要通過社區將自身的專業化養老、護理、醫療、康復服務輻射到有需要的居家老人。

  到府醫養服務“師出無名”

  重點加強長期護理的制度性建設。引入“網際網路+”,讓社會各方面資源進入社區為居家老人服務

  記者在金融街老齡公寓採訪時,正巧社區衛生服務站的全科醫生李樹媛到公寓隨診,公寓和服務站只隔一道玻璃門,非常方便。據李樹媛介紹,公寓和所屬的豐盛醫院有合作協議,每月巡診一次,每週一次健康講堂,去年巡診900多人次。有需要也會經常過去,進行輸液、導尿、膀胱沖洗等簡單處置。

  “搬到公寓旁邊後,工作量大了很多,但大部分都是免費的,尤其是醫養方面的服務,既存在一定的風險,也沒有收費名目。”李樹媛説,經常到公寓去,也會造成服務站這邊空崗,對其他患者造成困擾。

  到府老年健康服務瑣碎而繁多,不需要高水準的醫療技術,但是也需要專業人員操作。類似服務能不能“師出有名”?中華醫學會秘書長饒克勤建議,以社區為核心,探索和構建基層衛生服務體系和“社區—家庭”雙向互動的操作模式,重點加強長期護理的制度性建設,比如重心下沉、醫院住院護理轉為社區失能殘障護理等。同時,完善推進老年醫療保障制度,建立老年護理保障制度,如醫療保險、護理保險有機結合,確保健康老齡化的實施。當然,還得有不同醫療機構之間的協同配合,即疾病治療與康復護理之間的協同配合,包括完善雙向轉診體系,穩步發展康復、護理機構,強化基層醫療機構的康復、護理功能。

  童星建議引入“網際網路+”,利用現成的網際網路、物聯網和行動通訊網,使社會各方面資源進入社區為居家老人服務。“政府有必要從政策扶持、標準規範、監管保障等方面鼓勵社會養老機構、護理機構、醫療機構、康復機構,以各種行之有效、機構社區雙贏的方式進入社區為居家老人服務,充分發揮社區連接家庭和機構的紐帶作用。”

  針對醫養服務中的難題,人口老齡化程度居全國第二位的北京市做出了不少探索。2015年1—10月,全市新建老年人家庭病床數252張,並出臺了居家養老服務的實施辦法。市人社局還將出臺政策,鼓勵和支援社區為患病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並將家庭病床醫療費用納入醫保報銷範圍,包括家庭病床建床費、查床費、治療醫藥費,報銷起付線降低50%。探索解決醫務人員為居家養老老人到府醫療的制度問題。社區繼續增加224種常見病、慢性病、老年病的藥品,方便老人在社區看病買藥,改善醫療資源緊缺狀況。未來,每個區將有二級醫療機構轉型為老年醫院或看護醫院。同時,北京將嘗試居家養老子女帶薪護理,在全市探索建立政策性長期照護社會保險模式。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速度最快、規模最大、挑戰最嚴峻的國家,如何在“未富先老”“未備先老”和“少子高齡化”的背景下,讓每一位老人有備而老、實現健康的老齡化,這考驗的不僅是政府,還有社會治理、家庭應對能力。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